阜南县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成效及对策建议

2017-07-25 18:31薛炳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阜南县成效农业产业

薛炳杰

摘 要:阜南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在扶贫工作中突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探索精准脱贫模式,实现了产业加快发展、贫困人口加快脱贫的良好态势。该文详细介绍了阜南县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做法、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夯实扶贫基础、保障发展条件;创新扶贫机制,做到精准施策;深入发动群众,激发内在动力等。

关键词:阜南县;农业产业;扶贫做法;成效;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07-02

阜南县位于淮河中上游结合部北岸,国土面积1801km2,辖28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28个村(居),人口170万,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为47215户、134104人,重点贫困村90个,贫困发生率为7.88%,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占比达到63%。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阜南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紧扣“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有9958户贫困户、29709人脱贫,其中产业脱贫5687户、16162人,分别占已脱贫户的57.1%和已脱贫人口的54.4%。

1 增强造血功能,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突出产业扶贫、产业脱贫,制定长短结合的全县产业脱贫计划,出台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切实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1.1 发展柳木产业 依托阜南县是“中国柳编之都”的优势,扩大杞柳種植,发展柳木工艺产业。2016年,全县杞柳、泡桐等柳木产业原料基地面积达到0.54万hm2,柳木加工企业达到156家,从事柳编加工的农户达到2.8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0.2万人,柳木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农民增加收入5亿元,带动1462户贫困户脱贫。

1.2 发展高效蔬菜生产 充分发挥“会龙辣椒”国家地理商标品牌优势,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积极推行“农户联建”、“农企联建”和“企业承建、农民承租”等多种运作模式。2016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67万hm2,实现纯收入9万元/hm2以上,带动1840户贫困户脱贫。

1.3 发展适应性农业 针对蒙洼、洪洼是阜南县集中连片的区域性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地势低洼,水患水灾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现实。阜南县转变发展思路,变水害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积极探索发展适应性农业,走“五水一畜”(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耐水杞柳和草食畜)农业之路。水稻重点乡镇推广稻田养鱼、养蟹、养虾、养鸭生态养殖模式。蒙洪洼乡镇推广食草性牛、羊、鸭、鹅农牧结合养殖和水禽-水产“两水”或水禽-水产-水生蔬菜“三水”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大力发展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蔬菜生产。2016年,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17万hm2,1hm2均收益在6万元以上,带动625户贫困户脱贫。

1.4 发展畜牧养殖 采取“畜禽托管、返租经营、自建自养”等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养殖。2016年,全县新建畜禽圈舍6.6万m2,新增养猪2.1万头,牛1000头、羊2000只、禽30万只,带动680户贫困户脱贫。

1.5 发展水果生产 照“调结构,扩基地,提品质,树品牌”的思路,积极发展水果生产。2016年,全县水果面积发展到0.21万hm2,其中黄梨0.17万hm2,实现纯收入6万多元,带动260户贫困户脱贫。

1.6 发展水产业 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上项目、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保资源,推动渔业发展。2016年,全县新增水产养殖面积0.1万hm2,其中低洼地养龙虾533.33hm2,池塘养殖333.33hm2,均纯收入

6万元/hm2以上,带动200户贫困户脱贫。

1.7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托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农产品生产订单,合作社组织农户和贫困户生产并回收农产品供企业加工。2016年,全县有42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这种模式带动620户贫困户脱贫。

1.8 培育经营主体 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要素入股、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经营合作等途径,吸纳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分享经营红利。2016年,全县14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13家家庭农场流转贫困户土地0.44万hm2,支付土地租金4568万元,13278人贫困户劳动力被吸纳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务工,务工总收入达到2230余万元,人均1680元。

2 进一步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对策建议

2.1 夯实扶贫基础,保障发展条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好基础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阜南县委、县政府应结合县情,立足长远,重点实施了“3+2”、“三河两园”、“三改一扩”、“三轴三心六廊六区”等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突出整村、连片推进,着力破解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补足补齐发展短板,夯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承载力,为加快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2.2 创新扶贫机制,做到精准施策 一是整合涉农资金。选择农商行、邮储银行、农行、村镇银行等4家银行为合作行,利用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劝耕贷”资金发展生产。二是营造扶贫氛围。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工作简报、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宣传产业扶贫经验做法。三是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创新精准脱贫措施。四是创新收益机制。利用财政资金,建立“”“扶贫车间”,增加了村厂房租金、土地租金收入,确保贫困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五是建立合作机制。积极推行党建引领、大户带动、能人帮扶、龙头产业带动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获得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同时,兼顾土地流转和打工经济,促进贫困户租金、薪金增收脱贫。

2.3 深入发动群众,激发内在动力 脱贫攻坚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针对部分贫困群众期望值太高、“等靠要”思想严重、传统生产生活陋习不改等倾向,通过思想和精神引导,着力扶贫先扶志,解除贫因人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倾向,做到思想上脱贫、精神上自强,自觉摒弃传统生产生活陋习,树立起正确的脱贫观念,激发群众的脱贫攻坚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抓好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群众在脱贫攻坚的主体性作用。通过舆论和典型引导,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自信,激发广大贫困户主动参与脱贫项目,主动谋划脱贫产业,积极投身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中来,聚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2.4 加强政府引导,统筹扶贫开发 政府在脱贫攻坚中责无旁贷,必须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动员各行各业各部门的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积极采取政府让利、盘活资源、牵线搭桥等多种方式,调动企业积极参与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就地创业就业。部分乡镇、村在推行“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农户(贫困户)”的扶贫运作中,政府对以土地入股形式的企业应减免对其部分土地承包费用,用政府让利换来企业建厂盘活资产,促进龙头企业吸纳贫困户就地就业增收。

2.5 强化组织建设,保障脱贫攻坚 阜南县委、县政府应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党的建设和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试金石”,通过抓基层、建队伍、真包保、严考核,凝聚攻坚合力,锻造攻坚利器。一是重视队伍建设。整合乡镇扶贫书记、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和包保责任人“四合一”产业扶贫工作力量,加强菜单式模式责任落实。二是重视“双包”落实。筛选90个县直单位包到90个贫困村,实现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双包工程”,县直科级以上干部、乡村党员包到贫困户,实现村、户包联全覆盖,落实村工作队长履职情况月报告,做到“住的下,稳的住,帮的好”。三是重视考核奖惩。实行落后单位和个人约谈制度,采取“村村过、户户清”的方式对村户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树立以脱贫实绩论英雄的导向,利用乡镇党委、政府换届补充班子成员机会,把成绩出色的扶贫干部及时用起来。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阜南县成效农业产业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为村民办实事儿,最有成就感”——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派驻阜南县盛郢村第一书记喻珩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