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17-07-25 07:45张亚勇张健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机遇党建挑战

张亚勇++张健

摘 要:新兴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党建工作的客观环境,既对党建工作带来新机遇,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平台”,组织建设的“新阵地”,党群沟通的“新渠道”,权力监督的“新工具”;同时,网络又对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新闻宣传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和执政安全都提出了新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应当从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搭建高效平台、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智慧党建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党建;机遇;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3-0026-05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的普及,将人类带入到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高度依赖的学习、工作、生活新空间,是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互联网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傳播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党建工作的外部环境。当今时代的党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已经成为党长期执政应当答好的一份“时代答卷”。因此,在网络技术不断改变党建工作方式的趋势下,研究互联网发展与党建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高效利用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服务和改进党建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一、互联网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如果能正确认识,合理运用,将会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技术手段。

(一)为意识形态教育搭建了“新平台”

当今时代是一个越来越依赖网络的时代,信息传递的快速便捷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丰富海量的教育内容,手机、电视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提供新颖多样化的手段。网络技术既可以扩散无限数量的信息,又可以充分利用声、光、动的优势,提高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网络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正日益为各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平台”,培养教育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扩大网上意识形态的红色阵地。

(二)为组织建设提供了“新阵地”

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自己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除了要与时俱进地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主动引领时代潮流之外,还需要吸引、培养更多的先进分子加入到组织中来,为组织发展补充“新鲜血液”。实践表明,互联网在动员组织群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能使传统的时空阻隔被消除,又能使党的组织建设的形式得到不断创新。通过网络力量不断推动党的组织建设创新,正在成为各级党组织不断探索实践的新内容。

(三)为党群沟通提供了“新渠道”

传统党群沟通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单向逐层传达模式。这种单向间接式沟通由于受到时间、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信息失真和信息梗阻,时常会出现沟通不畅或沟通效率低的问题。网络促进了信息流动的扁平化传递,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沟通渠道。近年来,通过网络这个党群沟通的新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吸纳合理建议,化解矛盾纠纷正在成为当前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尝试、新成果。

(四)为权力监督提供了“新工具”

在互联网条件下,网络监督的匿名性、交互性、广泛性等技术特性,大大冲击了权力运行的封闭性,使一些过去出现的“任性”权力运行受到监督。在网络条件下,对党的权力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要求将成为一种趋势。网络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为发挥网络的权力监督作用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渠道,使监督的实际效果明显增强。

二、互联网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互联网给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已经渗透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就目前来看,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带来“信仰”挑战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思想理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首要工作。网络匿名、开放、互动的特征,使各种不同观点都能在一瞬间上网发声,观点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更加频繁和激烈,人们对网上观点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你灌输什么,我接受什么”,“给你吃什么,我只能吃什么”的传统思想理论工作模式开始被削弱,“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自助餐时代”正在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红色区域、白色区域和黑色区域都开始在网上拓展空间,施加影响。可以预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观点的交流、交锋、交融将会逐渐成为常态,这必将会对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带来更多的冲击和挑战。

(二)给党和政府公信力带来“信任”挑战

公信力是一种无形的重要执政资源。一方面,网络增强了传播影响力,也会使一些原本弱小或孤立的事件和言行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被渲染和放大,对主流信息产生强烈的消解作用。看似孤立的单个事件可能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造成巨大影响,影响到整个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比如,在选人用人方面,如果选人用人出现明显失误,出现“火箭提拔”“萝卜招聘”“官二代”等信息时,就会引发公众对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置疑,严重挫伤公众对党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扩大了信息来源、缩短了传播时间,这也为很多夸大的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可能,如不及时治理,将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比如一些非法网络公关有时故意抛出一些炒作话题,捏造虚假消息,雇用“水军”发贴、投票、灌水,博取一些网民的同情和支持,歪曲、丑化党和政府形象,引发公众对党的先进性的认同。

(三)给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引导”挑战

在互联网环境中,舆论的产生和发酵极为迅速,网络舆论场更加复杂多变。网络传播的迅速快捷、共时共享,使各种观点的交锋、各种价值观的较量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更趋激烈,引导舆论的任务更加迫切和繁重。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和舆论引导的重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谁先把信息发布出去,谁就占据了主动,就控制了舆论导向。因此,在引导舆论时,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十分关键和必要。事实证明,面对网络信息麻木、迟钝地“躲”“堵”“删”“封” “拖”……这些做法已经和网络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格格不入,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应当主动发声、积极作为,做热点事件的合格引导者。

(四)给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了“能力”挑战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应用和普及,使普通民众能够通过网络这个高效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诉求,使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作为首选表达渠道。与此同时,部分党员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党建工作认识不足,能力不够,难以适应网络条件下的党建工作。有的不愿意学网,认为“学网用网,那是年轻人的事”,对“互联网+”手段抵触;有的不善于处置网络突发事件,致使小事拖成大事,大事拖成更大的轰动事件,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从实际情况看,尽管每一起网络事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一些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不能适应网络时代要求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全新的网络环境正在给党员干部的适应能力、应对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

(五)给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带来“安全”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生,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执政的安全。从内部来看,网络拓展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矛盾方面的一点星星之火,可能在网络环境下被凸显和放大、甚至会酿成重大危机事件,威胁到执政安全和社会稳定。从外部来看,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新时代, 网络渗透和控制手段开始逐渐取代过去军事手段,成为最常用、最危险的颠覆手段。一些境外敌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大肆进行恶意地窥视、诋毁、攻击,极大地影响了执政安全。大量事实表明,网络主导权已经成为一个政党执政安全的重要内容。掌控不了网络,执政安全将无从谈起。

三、适应网络环境加强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思想认识基础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促使党员干部正确识网、认真学网、积极用网的首要环节。一是正确识网,增强网络信息观念。面对网络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网络观念,主动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新潮流,正确认识和把握互联网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网络信息意识,进一步强化“智慧党建”工作理念。这要求广大党员要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增强党建工作信息化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网络工具,为党建工作服务。二是认真学网,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互联网条件下,以往党建工作中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积极地了解网络、学习网络、运用网络,已经成为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新课题。三是积极用网,树立虚心包容的理念。网络为网民表达提供了手段和途径,党员干部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甚至包括一些尖锐的抱怨、指责、批评。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以谦虚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声音,虚心地接受批评监督,积极地化解各种指责抱怨。

(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

“互联网+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党建工作大局中加以谋划和推进。在纵向上,中央层面要着眼于解决兼容共享难、应用范围窄、运行效率低等突出问题,突出顶层设计,由中央抓紧研究制定“互联网+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在目标定位、战略布局、实施步骤、建设标准、体制机制、反馈评价等方面,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顶层指导意见。地方层面要在中央规划的统一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既有基础和突出特点,以特色化的创新发展思路,研究制定体现本区域特点的建设规划。在横向上,要着眼于解决管理资源分散、职责权限不清等突出问题,抓紧整合各种建设要素,尽快成立由各级党委部门牵头,工信委、网信办、法制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机构,协调解决“互联网+党建”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和突发网络事件。

(三)搭建四大高效工作平台,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一是加快整合各级各类党建网站,打造互联共享、集约集成的高效党建信息平台。各个地方可根据本地实际,建立适合本地特点的区域化党建信息平台,并与全国性党建信息平台有效链接,方便党组织和党员通过这个平台登录查询信息、办理符合权限的党务事项,打造出互联共享、集约集成的党建信息平台。二是开发网络学习教育功能,打造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学习教育平台。进一步扩大信息来源,丰富学习教育资源,发挥好党建网站对党员干部工作学习实际指导功能。各地党组织要及时充实调整学习教育内容,及时发布党建理论和实践工作最新信息。针对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需求个性化多元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不断丰富网上教育形式,增强网上学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思路,打造畅通高效的党群沟通平台。党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党建工作从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流转变,畅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沟通渠道,拉近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党组织要利用网络这个沟通桥梁问计于民、问需于网,通过线上讨论、线上反馈、线上表决等多种途径,使党员群众对党务工作有更多的发言权。四是开发网上管理功能,打造高效管理服务平台。开发完整的党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将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全部录入管理系统,发挥网络在组织关系转接、实时查询统计、党内生活管理等独特优势和功能。逐步完善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集查、建、管、用于一体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确保党员做到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作用能发挥。

(四)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推动“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1.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各地区可根据本地财力状况,适当加大对“互联网+党建”工作的投入力度。各地党组织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每年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争取将“互联网+党建”工作列入本地财政预算,形成以财政资金为主,党费、社会筹措、商业开发等为辅的资金筹措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上网的费用实行政策倾斜。通过党费返还、党建经费税前列支等办法,补充偏远农村和“两新”组织的工作经费。

2.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控机制。建议尽快制定党建信息分级管理办法,依据党建工作的性质、范围、原则、保密程度的不同,科学划定党务信息保密与信息公开的边界,综合考虑安全防控措施。特别是要界定好党员知情权与隐私权、党务公开与信息保密、网络监督与网络谣言、言论自由与恶意诽谤的界限。准确界定非法信息的内容与范围,将非法信息与正常的舆论监督区分开来。研究制定信息安全应急方案,明确应急事件处理的组织流程,提前谋划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主要步骤。加强对广大党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安全防控机制,对那些造谣生事、恶意诋毁他人的个人,以及用压制、打击、报复等手段对待网络监督的领导和个人,要根据情节轻重和危害大小,依规依法进行管制或惩处。

3.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通过不断增加党建网站的吸引力和更新速度,吸引更多的党员群众进入党建平台进行交流,使党建工作方式由单向走向互动,增加党建网站的影响力;通过运用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视频对话、微信互动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网上交流互动方式,便利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党组织议事决策由神秘封闭走向开放透明。加强网上舆情预警、研判和处置,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构,形成以信息分析研判为前提,以教育疏导为导向,以成功处置为目标的管控模式。

4.建立健全党员网络能力提升机制。“互联网+党建”工作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实效之大小,取决广大党员的网络信息能力水平。抓紧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网络能力建设目标体系,把党员的网络基本能力列为上岗履职的必备条件,作为素质能力建设的刚性内容。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人员网络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网络能力,使每名党员干部都能熟练掌握并应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加大党建网站管理人员培训,确保党建网站维护管理工作能够高效进行;进一步强化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网络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网络基本知识、网络语言运用、网上舆情分析研判、网络事件处置能力。

5.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回应机制。一方面,要认真搞好民意调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現代网络手段,及时了解群众的呼声、诉求和愿望,在民意分析研判、快速回应、办结反馈等各个环节,建立起多层联动的服务网络,切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网络诉求处理,按照网上接转、网下办理、网上反馈的模式,主动回应广大党员群众的诉求愿望,提升党组织网上服务效能,使服务覆盖面向更宽领域、更多群体延伸,使服务效能向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不断提升。

6.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要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考核内容指标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量化网络党建的内容体系和考核体系,对目前确实难以量化的内容,要进行定性分析,提炼出相对科学的考核指标,努力把“互联网+党建”工作由模糊的“软任务”变为责任化的“硬指标”。二是要不断改进“互联网+党建”工作的考核方法。不断扩大考核主体,把网民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加群众在考核评价中的话语权,形成组织评价和群众评价有机统一的评价机制。三是要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把“互联网+党建”工作的成效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互联网+党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参考文献:

[1]马利.传媒变革与执政党建设[J].党建研究,2009,11.

[2]张亚勇.以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J].学习论坛,2015,5.

猜你喜欢
机遇党建挑战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叽咕乐挑战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