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中的“诵读、研读、品读”

2017-07-26 00:31简仕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师散文作家

一、诵读文本,走进作家

冯骥才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也就是说散文创作来源甚广。然而,正因为来源于生活,散文成为作家阅历的体现,经验的集合,冷静的思考和智慧的沉淀。读他们的散文,就能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踏入他们的知识领域,感悟他们的灵性与智慧。

作为文学中的精品,散文浓缩了文化大师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精深的思想。学习散文之时,如果我们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所以拿起诵读这个最基本的阅读武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其自身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这才是一种对美的欣赏。朱光潜读李白的诗《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也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他说:“常常高声朗读。朗诵时的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脸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是读到最后‘惟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气概,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假如我们的学生朗读时也能像这样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我们便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研读文本,理清思路

富兰克林说过:“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散文不只是读的问题,还要读中思,读中析。蔡襄在《四贤一不肖诗·右欧阳永叔》中写道:“刃迎缕析解统要,其间大意可得详。”可见缕析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高中的散文教学中,阅读是要和解题联系在一起的,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懂、读透文本那是重中之重,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散文的特征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

怎样缕析?《文心雕龙·知音》篇所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说散文不管怎么写,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那么,我们要解读一篇精美散文,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从情入手,披情研读。

我们都知道,散文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为了表达聚合的“神”(也就是情感),作家免不了要借许多“形”体来寄托。所以阅读散文、感悟作家情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寻找“情物”。它可以是一个人、一处景、一棵树……凡能让作家寄托情感的事物都是“情物”。阅读一篇散文,找到作品中的“情物”以及它的象征意,对于掌握整篇文章的精髓是大有帮助的。寻找到了这个“物”就可以从中去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比如说,在《荷塘夜色》中,朱自清为什么要写那“曲折的小煤屑路”、那“田田的叶子”、那“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那“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一切的景物、事物的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他当时的心情。如果没有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也无从知晓作家的情感变化了。总而言之,散文是以“情”来感染读者的一种文体。我们在缕析文本时,由“情”入手,寻找“情物”,就能基本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作者想要表达、抒发的情与意。

三、品读语言,感悟真情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去玩味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

老舍先生的文章《想北平》最后一段这样说:“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乍一看文字简练,情感简单,可实质不是那么回事。这句饱含丰富的情感,如何读出真挚的情感?前文的叙述与描写已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情感,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句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读中评,评中读,领悟作家情感的真谛。

阅读优秀的散文,就好比是跟智慧大师在交谈。只有静下心来诵读、精读、品读才能真正聆听到大师的心声,得到大师思想的启迪,享受美的感受,陶冶高尚的情操。

简仕平,江苏句容市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大师散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大师剪我也剪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