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动机研究

2017-07-27 19:42课题组
西部金融 2017年5期
关键词:囚徒困境绿色信贷绿色金融

课题组

摘 要:本文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绿色金融体系构建视角出发,研究和探索绿色信贷的相关问题,从微观层面运用了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绿色信贷激励不足的原因,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的具体剖析,针对现阶段我国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提出若干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社会责任;囚徒困境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32-0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远时期的科学发展理念,着重强调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全球范围看,绿色金融作为近些年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正在成为全球绿色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6年8月末我国的绿色信贷占国内全部贷款余额的10%,前7个月发行的绿色债券余额达1200亿元人民币1,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足见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正在成为世界绿色金融的领跑者。2016年8月,中央通过了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是迄今为止绿色金融最为系统的政策体系。“十三五”时期,绿色金融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相关的配套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全面、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从当前所处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看,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必要的紧迫的任务。我国约80%的社会融资是间接融资,银行信贷是最重要的间接融资方式,因此绿色信贷的发展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环节。传统信贷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着眼股东或经营主体收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生态效益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则更加关注信贷主体的生态效益和其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实践中需各部门的共同配合引导,构建有序、持续的配套制度体系。相比于国外绿色信贷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绿色信贷由于法律、金融、财税体制等方面不尽完善,尚无法充分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因而,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促使商业银行自主开展绿色信贷,解决绿色信贷发展目标与银行自身利益之间的矛盾,就成为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生态金融”等。目前,相关研究及权威报告对“绿色金融”提出明确定义的不多,但普遍一致的观点是“绿色金融的核心是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目的是强化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的认知,具体表现为金融部门为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行为决策”。2016年8月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绿色信贷又称为“环境融资”或“可持续融资”,是指商业银行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信贷主体的生态效益、可持续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上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风险。2014年12月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对银行绿色信贷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可见,顶层设计上绿色信贷政策、制度的不断出台、完善,为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政策指引。

(二)绿色信贷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综述。Oliver Sheldon(1924)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他认为企业在经营的同时,也担负着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的责任。邓琪(2002)指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生态金融,可以有效促进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袭剑、宋勤华(2008)认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履行绿色社会责任,可以促进区域环境的优化,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Amir Barnea(2010)认为企业承担绿色社会责任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喜好,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把金融业务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张运书(2013)提出商业银行的行為决策必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金融资源由传统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节能环保行业转移是必然趋势。陈荣(2014)认为发展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公信力和竞争力,降低项目风险。

2.关于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综述。Jeucken(2005)对比分析了全球34家银行,得出: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考核机制,达到内部激励和自律约束的效果。Oren Perez(2007)指出现行的绿色信贷监管模式为多方监管,绿色信贷激励措施主要来自外部激励,多见的是政府通过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担保、贴息、资金奖励等进行激励。此外,不少学者基于博弈论研究得出,银行作为盈利机构,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形成多方参与的博弈行为。在博弈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会根据暂时的纳什均衡不断做出政策调整。

3.关于绿色信贷市场失灵方面的理论综述。 庇古(1932)首次分析了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创立庇古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即政府设置税收起征点,使区域环境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科斯(1960)认为可以通过明确产权,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从理论演进过程来看,“政府干预为主”和“市场调节为主”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解决环境外部性的争论焦点,二者都需要将外部约束设置为激励和约束两大制度体系。唐跃军(2010)认为通过制度创新,使环境因素由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转化为内生因素,使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在此基础上加大金融创新,政府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和建立环境能源交易市场,引导企业进行环境资源交易(如碳排放权),大力发展环境金融或碳金融。陶萍(2012)认为,基于环境项目的外部性,应从建立宽松的融资环境、构建融资制度体系、建立排污收费制度等方面进行激励约束,明确金融机构的环境法律责任,配套激励约束和奖惩政策。

在环境项目投融资过程中,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突出表现为贷前的逆向选择和贷后的道德风险。陈晖(2006)运用博弈论,建立了中小企业逆向选择博弈模型,提出利用信用担保防范道德风险,以此解决解决逆向选择问题。马松(2014)建立了包含银行、企业及担保机构三方的逆向选择模型,认为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可有效增加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而引入商业性担保机构则无法起到积极作用。

二、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赤道原则:自愿实行的国际准则

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确立“赤道原则”;2003年6月,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等10家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自愿性的行为准则,确立了国际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要求金融机构对贷款项目审慎考虑环境及社会风险,实现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的统一,为金融机构评估、管理环境风险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新修订的“赤道原则”适用于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新项目融资,截止目前,全球有60余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项目融资额达全球融资总额的90%。

(二)德国绿色信贷实践

德国是绿色信贷的主要推动国之一,“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德国银行业普遍遵循的指导方针。 德国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德国政府对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德国政府支持的政策支持银行,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补贴的效率,履行商业银行和政府环境保护目标执行者的职能。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可再生能源计划”和“太阳能发电计划”是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并给予贴息。 在德国,绿色项目获得低利率贷款,必须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批准,以确保绿色信贷政策能够准确支持绿色项目。

(三)美国绿色信贷实践

美国发展绿色信贷的主要经验包括:一是明确了法律责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通过了多部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对环境污染者和公共机构应采取的行动做了法律规定。之后,美国推出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规范协调政府、银行、企业的行为和关系,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社会责任。例如,1980年提出的《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规定,银行必须与企业一起承担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并支付行政费用。二是配套优惠政策。美国政府1978年颁布的《能源税收法案》,对购买太阳能和风能能源设备所付金额中第一个2000美元的30%和后8000 美元的 20%,可从当年的所得税中抵扣;1992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案》对可再生能源生产给予生产税收抵免;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对可再生能源设备相关项目设备成本30%的投资予以税收抵免。在严格的法律限制和有效激励之下,美国的银行成为世界上最早考虑环境政策和环境风险的银行。

(四)英国绿色信贷实践

英国的绿色信贷激励主要包括贷款担保和价格补贴。英国政府发布了“贷款担保计划”,为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提供最高贷款金额,可达7.5万英镑,政府担保其中的80%,但要求企业必须通过政府的环境影响评估,确定最终担保比率和担保协议。这一政策刺激了环保企业的融资,也限制了环境污染企业的发展。 2010年,英国交通部宣布“充电汽车消费鼓励方案”,政府投资2.3亿英镑用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私人或集团消费者的价格补贴,每辆车补贴25%的价格,最高5,000磅。 2003年6月,英国巴克莱银行率先采纳“赤道原则”,制定了考虑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信贷指引。巴克莱银行通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合作,向全世界17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了该信贷指引。

(五)小结与启示

发达国家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不仅与商业银行自身的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关,也与完善的激励机制相关。各个国家的激励措施有很多相似之处,基本可以分为非经济激励和经济激励两种类型,这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以下启示:

1、清晰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发展绿色信贷的基础。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都制定了环境法律法规,并明确商业银行在环境污染方面的责任承担。这使得银行在信貸审批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政策法规,考虑融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环境风险成本,从而制约银行信贷行为。

2、优惠的财政政策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激励措施。虽然法律制度对银行信贷的行为施加了限制,但最有效的激励仍然是经济激励,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激励,如财政贴息、定价补贴、担保、直接投资、税收减免,充分发挥杠杆作用,达到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资于节能减排绿色项目的目的。

3、统一的行业指引有效地指导绿色信贷的实践。 “赤道原则”现已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绿色信贷标准,美国、德国、英国等银行率先接受该原则,英国巴克莱银行也根据“赤道原则”制定了信贷指引并扩展到全球170多家金融机构。 “赤道原则”为绿色银行信贷提供统一的项目准入标准和指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虽然“赤道原则”是一套自愿原则,但它在统一绿色信贷指引、规范绿色信贷行为和改善世界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绿色信贷的囚徒困境模型

囚徒困境模型属于经典的博弈论模型,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非零和博弈,反映个人利益最大但社会利益受损。本研究借助“囚徒困境”模型对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博弈现象进行分析。

(一)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1.模型构建

我们以银行和政府作为博弈模型的双方,其中:

g1——政府进行监督,对污染性企业开展检查所花费的监督成本。

g2——政府进行监督,环境因子作为GDP的重要考核因素后所带来的收益。

g3——银行不对污染性企业贷款,政府所减少的监督成本。

t——政府更看重从企业获得的税收收入。

b1——银行对污染性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也是污染性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从而使银行减少利息收入。

b2——银行不对污染性企业贷款所获得的声誉收益,假设无限大。

b3——政府对污染性企业进行处罚后,银行的贷款形成不良资产,银行面临的本金和利息损失。

b4——污染性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使银行减少客户带来的损失。

2.策略选择与结果

从银行角度,在政府对污染性企业开展检查时,银行贷款会形成不良资产,银行会损失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入b3;如果银行因为履行社会责任而不贷款,则获得良好的声誉收益b2。因此,当政府要对污染性企业开展检查时,银行的最好选择是不贷款。当政府不检查时,银行的收益为利息收入b1;如果银行不贷款,可以获得声誉收益b2,但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银行客户减少带来损失b4,由于银行声誉收益属于无形资产,暂时缺乏衡量的标准,b1大于 b2-b4,因此如果政府对污染性企业开展检查时,银行的最好选择就是贷款。

从政府角度,假如银行对污染性企业贷款,政府对企业开展检查获取的收益为g2-g1,不检查获取的收益为t+g1,但目前情况下环境在GDP考核中的比重小,所以g2比较小,t+g1>g2-g1,此时,政府会选择不检查。若银行不贷款,说明企业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政府进行监督,其收益为g2-(g1-g3);政府不监督,其收益为 t+(g1-g3),但t+(g1-g3)> g2-(g1-g3),因此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检查。如表1所示。

因此,银行和政府之间博弈的结果就是银行不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对污染性企业发放贷款,政府不对污染性企业开展检查,此时,双方达到一个均衡点,获得各自的最大收益。但这是损人不利己的囚徒困境,个人利益最大,但社会利益受损。由于政府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制定政策,进行干预,才能实现有效合作,进而实现更好的纳什均衡。

3.解决方案

若要解决囚徒困境,可通过加大环境因素在GDP中考核的比重,增加銀行的社会无形收益(声誉收益),并对向污染企业进行贷款的银行进行罚款,减少企业向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渠道,多管齐下,达到银行不贷款、政府监督的“纳什均衡”结果,实现如表2所示的改进目标。

其中:g1、g2、g3、t、b1、b2、b3含义同上,f——政府对污染企业开展检查,银行因为向污染企业贷款,受到的监管处罚。

从银行角度,政府检查时,银行损失本金和利息,并获得监管处罚,银行利益损失为b3和f;如果银行不贷款,则获得声誉收益b2。此时,银行的最好选择是不贷款。当政府不检查时,银行贷款获取收益为利息收入b1;如果银行不贷款,则获得声誉收益b2,如果银行声誉收益这一无形资产很大,也就是b2要远大于 b1,那么政府在对污染性企业开展检查时,银行的最好选择是不贷款。

从政府角度,如果银行贷款,政府对企业开展检查的收益为g2-g1,不检查的收益为t+g1,但如果提高环境在GDP中的考核比重,g2就很大,g2-g1> t+g1,政府的最好选择就是检查。若银行不贷款,政府对企业开展检查,其收益为g2-(g1-g3),如果政府不检查,其收益 t+(g1-g3),但g2足够大,g2-(g1-g3)>t+(g1-g3),此时政府的最好选择是检查。

此时,银行和政府博弈的纳什均衡就是银行不贷款、政府开展检查,双方获得最大收益。

(二)银行与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1.模型构建

我们以银行和企业作为博弈模型的双方,其中:

c1——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后,有资金购买原材料可以继续生产带来的经营收益。

c2——企业需要治理环境污染付出的成本。

c3——企业因为污染环境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如民间融资获取贷款所付出的更多资金使用成本。

f——政府对污染性企业开展检查,对企业进行的处罚。

b1——银行对污染性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

b2——企业不治理环境污染,银行要承担本金和利息的损失。

b3——银行不对污染性企业贷款从而获得的声誉收益。

b4——污染性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使银行减少客户带来的损失。

2.策略选择与结果

从银行角度,假如企业治理污染,银行贷款获取利息收入b1;银行不贷款则损失贷款利息b1,银行的最好选择是贷款。假如企业不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政府要对污染性企业开展检查,银行贷款要承担本金和利息损失b2;银行不贷款,会得到声誉收益 b3,但会损失利息收入b1,银行最终获取收益b3-b1;由于–b2

从企业角度,假如银行贷款,企业治理污染,获取收益为c1-c2;企业不治污,获得收益为 c1-f,由于目前监管部门对企业罚金 f<企业治污成本 c2,企业选择不治污。假如银行不贷款,企业向民间融资增加的资金成本 c3,但c1-c3-f> c1-c2-c3,企业的最佳选择仍然是不治理污染。如表3所示。

因此,银行和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就是银行不贷款,企业不治污,结果是当地环境、银行、企业利益都受到损失。这也是损人不利己的囚徒困境。

3.解决方案

若要解决囚徒困境,可通过增加对企业的处罚力度,使罚金 f大于企业治污成本 c2,减少企业向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渠道,环保部门及时有效向银行传递环评结果,多管齐下,达到银行发放贷款、企业治理污染的“纳什均衡”结果,实现如表4所示的改进目标。

其中:c1、c2、c3、f、b1、b2、b3含义同上。

从银行的角度,假如企业治污,银行放贷会获取收益b1,若不贷款,银行获取收益为0,因此银行的最好策略是贷款。假如企业不治污,银行贷款损失b2;银行不贷款的收益b3>–b2,银行的最佳选择是不贷款。

从企业角度,假如银行贷款,如果加大对企业的处罚力度,罚金 f>企业治污成本 c2,也就是c1-c2> c1-f,因此企业的最好选择是治污。同样,银行不贷时,企业的最佳选择仍是治污。如表4所示。

此时,银行和企业的纳什均衡就是银行贷款、企业治污,此时环境、银行、企业利益均得到保证,银行向这些企业放贷获得利息收益,而企业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绿色信贷政策发挥效力。

四、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的若干建议

(一)多元化满足绿色信贷需求

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善于利用经济干预手段,加大环境因素在政绩考核中的比例,以此提高银行的社会无形效益;对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和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支持环保项目和环保公司的商业银行制定补偿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绿色信用风险准备制度等。对参与环境保护项目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优先获得贷款或降低贷款成本,提高环境项目收入。政府监管机构应联合其他部门加强监督,鼓励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于污染型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减少企业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渠道;尽快建立排放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明确项目环境风险后未尽责金融机构承担连带责任;建立健全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并重的双重激励约束机制,使外部性内部化,提高绿色信贷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

(二)多途径增加绿色信贷供给

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评估和监督机制,银行业要对绿色信贷和绿色企业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使绿色信贷在各银行的经营层面具体可行。必须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对绿色信贷的整个过程跟踪和监督,例如在申请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投放和后续绿色生产等环节,以实现动态和持续监督。如果企业违反绿色信贷规定,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如根据情况放缓贷款和停止贷款,要求企业承担违约损失。发展绿色产业投资和贷款联动机制,探索绿色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選择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经验丰富的银行机构为试点,开展绿色产业投资和贷款联动专业综合服务,将试点银行绿色金融专业化经营优势转化为有效规避风险并获得合理收益的优势。拓宽绿色信贷资产的处置,提高绿色信贷资产质量,为绿色项目和能源吸引更多资金节能环保产业。

(三)加快推进绿色信贷生态体系建设

构建环保部门与银行间通畅的沟通机制,环评信息能够充分共享;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统计指标体系,从行业、企业、项目等方面对绿色投资边界清晰定义;进一步增加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保险、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产品的覆盖,建立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加大绿色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使环境成本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事前考虑因素;针对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旅游等项目的不同特点,以绿色信贷为重点进行产品细分,充分发挥政策性、商业性金融的优势;各级政府应积极作为,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鼓励银行机构积极探索碳排放权、知识产权、商标和商标等无形资产的征收和质押融资;加快建立统一的国家抵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及交易平台,提高和发现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振兴.绿色金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新领域[D].福建:厦门大学,2008。

[2]候鑫.关于我国银行业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研宄[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1。

[3]王兆星.实施绿色金融战略促进绿色发展[N].人民日报. 2012-5-12。

[4]赵大建.绿色金融驱动经济转型[J].中国金融,2014,(4): 20-21。

[5]朱文忠.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ing Green Credi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Research Group

Abstract:The paper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related issues on the green cred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green financi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green credit incentive is insufficient by using the game theory from the micro level.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as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imed at the situation that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of the green credit in China is not sound at the present stage.

Keywords: green finance; green credit;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isoners dilemma

责任编辑、校对:张德进

猜你喜欢
囚徒困境绿色信贷绿色金融
环保企业发展中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运用
关于公共品博弈的文献综述
重复博弈现象分析
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