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中的“微力量”

2017-07-27 10:38许坤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利与弊

许坤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受众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的多元化,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微博作为媒介逐步向大众转化的代表,為普通大众搭建了相对宽松的意见表达和观点交流的平台,使得更多的普通大众能够参与到观点的发表当中,这也为新闻评论增添了“微”力量。微博不仅仅拓宽和丰富了新闻评论的传播,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也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即时互动性和评论的影响力。但是与此同时,新闻评论的微博化也存在着缺乏理性,篇幅短小的局限削弱了新闻评论的深度,以及新闻评论的真实性有待验证等新问题,本文将围绕“微”时代下新闻评论微博化的影响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闻评论;微博化;利与弊

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甚至是政府部门开通官方微博来引导舆论树立形象,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开始利用微博转发或评论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观点,评论的主体变得更加宽泛的同时评论的内容也更加的接地气。而微博中的全媒体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也让新闻评论的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新闻评论主体基数的拓宽也从侧面倒逼新闻评论的传播迅速更快舆论影响更强。因此微博也从社交娱乐工具发展为社会公共舆论的新平台,是极具时效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新媒体,它逐步深入的影响着新闻评论的发展,使评论告别传统的枯燥展现出微时代的新特色。

一、微博新闻评论的基本形态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灵魂与旗帜,其质量的好坏对于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在传统媒体中,新闻评论,都有其固定的准则和规范,而微时代的微评论的特色就在于是以微博为平台,针对新闻事件、时事热点等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议论的一种新型的新闻评论的形式,有引导舆论的功能,限定字数而不限定作者。[2]”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微博评论则少了些硬性的束缚,多了些宽松随意的自由空间,而微博评论也以其独特的“短小而精悍”,体现着新闻评论微时代的“微”特色。

二、新闻评论微博化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宽泛多元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当中,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等媒介,新闻评论的主体大多专业的新闻评论员、专家、学者以及知识分子,他们通常会以精英阶层的视角,以相对更加专业的角度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或评论。虽然他们在观点的表达上更加的专业,言语组织及论述更加具有理性和逻辑,但是他们的观点却因为其专业的背景的缘故,并不能完全代表或者反应普通大众对公共事件的立场和感受,因此,在传统的新闻评论当中,受众只能听见官方发布的“一家之言”,而无法实现普通公众对公共事件的“畅所欲言”。

而微博作为公共平台,一改传统媒体单一话语权的局限,拓宽了新闻评论的场域的同时丰富了话语主体,微博所营造出来的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和透明的话语平台,让不同阶层、不同观点的人参与到对热点事件的交流讨论当中,这样的现代化的新型的随意的表达空间和形式,对于始终存在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而言,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和丰富都是一种莫大的冲击与挑战。微博评论的崛起和普及,让普通大众的话语权得到肯定的同时,也打破了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让公众的声音也能传达到主流媒体之中,更好的营造出“人人关注新闻,人人得以评论”的良好氛围。

(二)丰富了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

微博评论的“微”的特点,则体现在它的字数受限,虽然如此,但是这种“微”评论在评论内容的传播效果上却丝毫不落后于传统媒体,相反的是,微博评论还会因为观点的新颖、篇幅的相对短小、语言的犀利、形式的多样等多个鲜明的特点而在传播过程当中得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和反馈。传统的新闻评论往往在如何立论、引论上有固定的规范,而微博评论因为字数的限制,往往跟更够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表达观点,微博评论以其语言简洁精炼,偏重交流的口语化表达,甚至是相对幽默戏谑的行文评论风格,更加生动形象的增强了表达效果,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评论的宏大的评论方式相比,微博中的新闻评论,从小角度切入,更加的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接近普通受众,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三)微博评论更具即时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微博具有即时性和快捷性的特点,只要在有网络,就能随时随地的通过移动终端对新闻进行实时的发布和评论,而如今生活中人们对移动终端使用的普及让信息传播更加流动,为公众在碎片化时间中发表观点搭建了平台和可能性,因此微博评论所独有的即时性强,便捷高效的特点,让微博评论在当下人的快速的社会生活节奏中找到彼此之间的契合点,碎片化的接受更有利于大众对信息和观点的接收与消化。

三、新闻评论微博化呈现的新问题

(一)新闻评论理性缺失

社交媒介的广泛使用,使微博成为了普通公众表达观点、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平台,而“微博讨论”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大众可以通过微博来表达观点的同时微博也成为大众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在传统媒体中,人们接收到的永远是经过严格筛选和把关之后的趋于理性的观点,而相对负面的言论和情绪很难通过传统媒体进入公众的视野。但是在微博这一相对自由的网络表达空间和平台上,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的约束力相对会减弱,这也让很多碎片化、缺失理性的评论传播至大众的视听范畴,而微博本身所具有裂变式的传播效果会使得一些负面缺乏理性的言论不断放大,假如不能够及时的引导很可能形成负面的舆论效应。

(二)新闻评论的深度缺失

微博中的“微评论”由于其篇幅短小而成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但正是因为微博评论字数的限制而形成的碎片化的语言特点,导致了微博评论中多数为观点的直接表达,而缺少论证观点的过程,因此微博评论无法形成较为清晰和理性的逻辑论述。“简单来说就是微博中的评论更应该叫“新闻微评”,而不能叫“微评论”,因为短小的篇幅更注重的是形式上的“评”而削弱内容上的“论”[3]”相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这样的局限性也势必会减弱评论的说理性和说服力。

(三)新闻评论来源的真实性有待验证

由于微博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同时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而言微博上的发布和审核机制相对弱化,传播氛围的随意化等缺点,为不实言论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因此微博平台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而互联网环境的自由宽松、微博评论的非实名制更让大众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安全感,从而助长了网络谣言的发展和传播。基于对谣言的评论也更是从侧面为谣言插上了翅膀,因此评论的真实性也有待去验证,“微”力量的背后需要引发的是更多的思考。

四、结语

新闻评论是当下社会浅阅读时代的深度表达,而“微”时代的“微”评论由于它本身的时效性、互动性、趣味性、评论主体的多元化等独有的特色为传统的评论增添了具有时代新鲜感的“微”力量。但是也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不够理性、不够深度、不够真实等弊端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相对而言,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因其平台的权威性、内容保质保量等特点,对于社会舆论引导和监督上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更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牢牢把握“微”时代新闻“微”评论的优势的同时也直面弊端,让趣味和深度同行,让真实与理性同在,握好“微评论”的这把双刃剑,用好“微”时代的“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文学著.“应景评论”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李心宇.微评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兼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态势[J].青年记者,2014(3).

[3]王蓁著.浅析“微”时代新闻评论发展的新问题[J].东南传播,2015(8).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利与弊
线上美术教学的利与弊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试论微博对公共管理的利与弊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风格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利与弊
图书出版以市场为导向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