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区中高层住房的居住环境设计

2017-07-27 20:40杜文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6期

杜文飞

摘 要:随着当代社会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现代城区的居住区作为人们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区域,越来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居住区环境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整体住宅区域的布局结构、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绿化休息场所等各个系统进行综合的具体安排。一般来讲,居住区按性质划分包括新建居住区和改建居住区两大类。新建居住区进行合理规范化设计相对容易,而改建居住区需要在原区域基础上进行改造规划,实施任务较为复杂。高层住宅区兴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指12-18层以上的建筑住宅,是现代城市化、工业化的必然趋势,能够有效地节约城市住宅用地。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论述了城区高层住宅设计中居住环境的整改措施。讨论针对不同的居住群体、不同居住时期的平面功能要求,来考虑户型设计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栖居场所,以及如何实现公共空间的立体绿化。

关键词:人口构成;户型设计;居住区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居住,从而也就加大了城市化土地的紧张,因此高层住宅建设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发展的过程中,居住者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基本的居住需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更多的是注重居住环境的品质,如环境保护、节能节地、小区绿化等一些更能够体现居住品质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居住环境的历史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住宅结构、形式到布局和技术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格特色。唐朝以前,封闭式的里坊制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主要形式,如唐长安城的棋盘式道路系统把全城划分为110个大小面积不等的坊,坊四周建围墙,每边一门,严格依照封建等级秩序,管理严格。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口大增,里坊制慢慢瓦解,取消了坊墙,从张择端著名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繁荣夜生活丰富,住户直接面向街巷,商店沿主要街道布置,注重街道绿化,使街与坊结合起来。这种布局形式上,商业区和居住区有明确的划分,居住安静,商业网点分布均匀。发展到现代,中国不少城市还延续着这种布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西洋文化渐渐流入中国,江南水乡、四合院、土楼、窑洞等住宅形式慢慢出现。这一时期形成的住宅结构影响着我们当代社会的居住形式。进入19世纪末叶,中国一些港口城市,因为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土地面积严重不足,因此出现了以多层联排式住宅为基本类型的里弄式居住区。多层联排的住宅形式将商店设在街道的两侧,方便居民生活起居。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前苏联的影响,城市规划出现了以街坊邻里为主导概念的居住区结构,这种住宅面积较小,生活设施不完善。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城市开始以居住小区取代街坊,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80年代又提出在一个或若干个居住区范围内,配备就业岗位,使居住和工作尽可能就地平衡,形成综合区,以减少市内交通流量。改革开放后,通过不断地发展和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居住有了“量”的突变和“质”的飞跃。从无到有,从低、多层到高层,从单位低标准到全面发展、协调布局。

二、居住环境的室内空间划分

高层住宅居住区规划设计要以每一个家庭为中心,坚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充分考虑到居住者在家庭成员中的相互交往和感情沟通要求,将活动和交流的区域合理划分,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住宅软环境。在规划布局上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在保证较高容积率的同时,保证居住环境的使用质量。

(一)明确的功能分区

户型设计做到动静分区、公共私密分区、洁污分区。

(二)平面功能的成长性、空间变化的适应性

每个住户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由于不同年龄性格、生活经历的影响对于户型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户型设计上需要多方面考虑到居住者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大的给住戶留有对空间改造的发挥余地。

(三)平面功能的成长性

同一户型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住户对功能的要求会发生相应变化。以一对夫妇为例,当孩子处于婴儿期时,需要细致入微的照顾,因此幼儿间要尽可能地靠近主卧室,在使用过程中可将幼儿间改造为主卧室的套间,既方便照顾孩子,又可以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利用主卧室内部的卫生间。

(四)空间变化的适应性

不同生活习惯和性格的居民对户型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有的家庭习惯静谧、读书,属于学习运动型,而有的家庭乐于社交活动、舞会,属于社交娱乐型,基于设计方面的考虑,把客厅与书房用100厚舒乐舍板分隔,便于住户根据个人喜好改造。

三、居住环境的公共空间划分

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为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每个人都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设计师需要从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出发,深刻研究营造出居住者满意的居住环境,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实体,传承文脉的延续。建筑从属于诗意,目的是帮助人们“栖居”,就是使场所精神具体化。场所精神的形成就是利用建筑物赋予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

(一)合理布置活动与交流的空间

在空间形态上为居住者提供能够短时间停留的特定建筑物和空间,作为邻里之间相互沟通、交流讨论及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可以通过加大公共空间、构建社区中心、规划文化娱乐休闲设施空间等方式来提供健康、温馨的住宅软环境,为居住者积极创造富有活力的交往空间。

(二)实现立体绿化、建设具有亲和性的环境景观

现代社会中人们厌倦了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向往大自然的生活,因此在小区规划中,要尤为注重山、水、树木、植物等在空间中的运用。这在公共空间内部设计上下两层的立体绿化空间,绿色植被选用被赋予很高荣誉的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同时绿地空间为上下两层,下层疏影横斜,上层绿意盎然。在竹子的种植土表面做局部硬化(可以上人)、局部绿地,大体格局上反映保定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等等。同时设置二层高的通透玻璃幕(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幕),拉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形成相互借景之势。在公共外部空间中多采用假山、小溪、雕塑这种自然要素,把这些相互之间做到主次分明、衬托主题,空间上体现出点线面的结合,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心理。

四、高层住房的居民心理需求

随着城市化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者已经不仅仅依靠住宅的面积大小来衡量居住环境的质量了,更多的是要考虑一套住宅的整体性发展,如周边交通环境、小区住宅设备、物业管理与服务、绿化面积及人文景观,等等。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进而也成为决定居住环境质量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关键就是城市住宅空间的社会服务化,人们渴求服务多层次、多方位与便利。

人们在选择自己的家庭住房时,一般会对住房户型、小区环境和周边设施进行充分考察,希望可以满足自己对家的渴望,尽量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居住环境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能够适应不同住户、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不同家庭结构的选购要求,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人群。而目前随着城市土地面积减少,更多的高层住宅都是一次成型,统一化设计、大规模生产的住宅方法把居住空间完全概念化,忽略了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很难满足高层住房者的独特自我体现。因此,要想满足高层住房的居民心理需求,必须要求设计者在居住空间中改进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实现居住空间的多样化,从本质上为居民满足个性化需求。然而高层住宅有着很多其特有的优势,但据调查,居住者对整体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一般,高层住宅的居住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舒适的日照环境、良好的通风环境、空间的私密性以及绿色植物的配置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的。

五、居住环境的适度节能措施

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为居住环境和条件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可能性,高层住宅的发展应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要适应新观念和新技术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种种变化,但是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它与居住的自身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求我们在节能方面尽可能做到最好。例如:1.在外墙和屋顶均加设符合节能要求的聚苯保温板;2.外门窗均采用单框双玻塑钢节能门窗、阳台门下部均采用保温门芯板,分户门采用保温、隔音、防盜门;3.在空调板上部安装热管平板式集热器,平板内无水,质量轻,集热效率达55.7%,安装使用不影响上下楼层,等等。

六、结语

居住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高层住宅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要求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注重高层住宅的研究,充分认识高层住宅在全面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居住条件改善的多方面作用,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多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

参考文献:

[1]培根.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建筑设计指导丛书编委会.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埃德蒙.建筑构造手册[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4]邓可祥,邓辉,王雪红.健康住宅理念下的高层住宅设计[J].山西建筑,2005,(23):25-26.

作者单位: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