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辽绣起源和发展探究

2017-07-27 04:10任鹏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继承起源创新

任鹏宇

摘 要:通过对辽绣历史的梳理发现辽绣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风格,并提出辽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人文产物,是东北民间艺术传承有序最有力的证明。如今,辽绣慢慢融入到我们生活中,但是这种传承还不够,还应该有更多的人研究它、继承它、创新它。

关键词:辽绣;起源;发展;继承;创新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刺绣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在几千年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刺绣受到不同朝代、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各地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面貌,如苏绣、湘绣、蜀绣等。就东北地区而言,史书上将这里世代居住的各民族统称为东夷,发展到今天,这里仍然是鄂伦春、满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多民族杂居也造就了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受这样的地域文化影响,辽绣不同于宫廷刺绣的精细繁复,也不同于苏绣、杭绣那样的清新雅致,而且逐渐形成了质朴、直白、简约的风格。

辽绣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辽代,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辽代刺绣在广泛吸收周边各个民族特色的同时还保留了本民族技法和风貌,在纷杂繁复的刺绣流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代刺绣,即辽绣。辽代还曾设立“绫绵院”专门管理刺绣事宜。当时辽绣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围绕着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和游猎征战等活动来进行的。现今我们从墓葬发掘的遗物可以窥见辽代刺绣的面貌。1974年,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发掘了辽代后族萧氏墓葬,墓葬中所发掘的文物中包括“满地折花枝短袄”“绣花分指手套”“繡花障泥”等刺绣艺术品,现由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总体而言,传统的辽绣体现着契丹民族豪放爽朗的性格,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的刺绣风格使得辽绣更加丰富多样。

约200年后,女真族灭辽,并建立了封建王朝金朝。这一时期的辽绣工艺整体上有了较大的发展,题材上主要表现东北游牧民族的生活,工艺上加入了金线银线来刺绣,呈现出更加奢华的面貌。

元朝时,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其游牧民族的民俗影响了辽绣的艺术风格,这些风格至今一直沿用,例如在面料的选择上,蒙古人喜欢蓝、黄、红色的面料,并喜欢在袖口衣领等地方刺绣,可以说辽绣发展到元朝,其在技法、题材等多方面趋于固定。

明朝时,在辽绣的刺绣技法上,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技法上有了飞速的进展,无论是针法还是色彩运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特别是在针法上,辽绣的绣娘已经可以熟练运用乱针、滚针、掺针、接针等新的针法,而丝线分缕的手法使得辽绣的作品效果更加逼真细腻。

清代可以说是辽绣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清朝建立,继而满清入关,再加上这一时期外来人口的广泛迁入,辽绣在清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辽绣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在清代,东北地区的刺绣以满族刺绣为主流,而辽绣在明代基础上其针法、题材等方面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这一时期的辽绣题材还延续了明代以来的创作传统:花鸟、神兽、植物纹、自然风景、吉祥纹样、历史故事等。与此同时,还受满族风俗的影响,总体风格典雅大方、古朴自然(附图)。

发展到清中晚期,外国传教士的到来带来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有着异域风格的西洋绘画,这种外来的绘画风格对当时刺绣工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辽绣也不例外,刺绣的纹样如花卉纹、植物纹等会出现西方纹样,人物的表达写实性更强,色彩上明快秀丽,造型纤细轻巧。辽绣在外来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汇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貌。

纵观清朝统治的300余年,刺绣形成了皇家宫廷和民间两种不同的风格。皇家宫廷刺绣的优点在于选材优良、做工精细、极尽华美,但局限性在于受各种朝制宫规的限制,宫廷刺绣有着固定的程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宫廷刺绣的创新。和宫廷刺绣不同,民间刺绣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争相斗艳、大放异彩。精湛的刺绣工艺主要被用于服饰、发饰、室内装饰等方面。无论是专业的绣娘还是普通的妇女,她们娴熟的刺绣针法都为辽绣工艺的发展与创新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辽绣蓬勃发展至今,正是借鉴并吸收了历朝历代多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辽代、金代、元代、明清这四个时期是东北各民族和中原交流融合频繁的阶段,同时也是辽绣与各地区刺绣艺术融合发展的阶段,其中清朝时期融合发展达到高峰期。与此同时,汉族、满族、蒙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在东北这片大地上相互碰撞融合,而这些交流融合成为辽绣发展繁荣的可能。

从当今遗留下来的辽绣作品和现代辽绣艺术品来看,满、蒙两个民族都对辽绣工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画面的表达上、色彩的构成上,满蒙两个民族都有着色彩对比鲜明、古朴稚拙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现代辽绣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从题材上看,辽绣的发展基于东北民间地区发展而来,从辽绣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满族民间民俗的影响。但辽绣对于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并没有一味地模仿,而是将这些素材、技法进行了消化整合、再创作,从而形成自己的风貌。题材上,可以见到羊、马、骆驼、山丘等属于草原民族的纹样,或蒙古族常用的在服饰衣领、袖口、下摆等处的二连方等连续图案,同时还融合了其他生活在东北的民族刺绣的特点,例如满族服饰上常见的神兽——五彩龙纹、飞鸟纹、双鱼纹、虎头纹等呈现出花团锦簇的纹样特点。此外还有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等,但不论表现题材多么丰富多变,辽绣依然是以东北地区的民族民俗为依托。风格拙朴、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辽绣作品在颜色上多采用大红、群青、明黄,针法上,垫绣可以说是辽绣最显著的特点。虽然辽绣将浑厚稚拙的蒙古族刺绣风格和祥瑞多彩的满族刺绣相融合,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包容多样的纹样中看出东北各民族的烙印,乃至近几十年,还产生了有着明显时代特征。并结合历史史实的现代题材作品,最终发展成可以代表东北地区特点的辽宁刺绣,被誉为辽绣。

辽绣艺术自发展初始就有着其自身的审美基础。不论是皇家的还是民间的,辽绣都是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进入皇家贵族阶层,作为皇家宫廷赏玩后,辽绣相比于民间更多了观赏性,这类辽绣都有着纤细精致、精雕细琢的精湛技艺,极尽奢华、构思巧妙,处处体现着辽绣绣娘的聪明才智。而民间的辽绣却是生长于东北传统的民俗文化中,除了要满足审美功能,根植于其内部的民族情感和使用功能也是其重要特点。

到了近代,辽绣已经发展成体系完整且风格独立的绣种。近代由白文志编撰的《清代民间实用绣花纹样》中就记录总结了清代以来近百年北方民间刺绣纹样,其中就提到了清朝时期民间的着装和装饰用具等东北地区常见的刺绣式样。由此可以看出,在经历了元明两代的发展后,辽绣工艺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从皇家走向平民,浸润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清代民间实用绣花纹样》中记录的大多数刺绣纹样多属于自然景象与动植物还有日常生活中的物象,其中也包括吉祥纹样、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精美的纹样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有对过去历史的纪念,但都是人们智慧与才智的结晶。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一度让辽绣发展趋于停滞。后又随着机械时代的到来,辽绣失去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就目前来看,辽绣依然保留着完好的发展脉络,它体系庞杂、分支众多、样式丰富,是东北民间艺术传承有序最有力的证明。尤其是2010年,可以说是辽绣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辽绣被辽宁省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濒临失传的辽绣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得以传承下去。

而今的我们在重新审视当代辽绣工艺品的时候,不仅可以看到东北民间民俗的文化底蕴以及各民族对刺绣工艺的继承和再创造,更可以看到现代辽绣工艺工作者对辽绣的传承与坚守。而今那些原始符号、纹样传承到今天已经简化,这些隐藏到当今辽绣作品中、浸润着传统民俗的纹饰承载了东北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格调,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格调成为了当今人们将辽绣传承并发展下去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何晓霞.浅谈辽绣艺术的历史沿革和表现技法创新[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3).

[2]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刺绣卷)[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编,2004.

[3]中国美术分类全集[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继承起源创新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