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与河南文学的民间立场

2017-07-28 09:14蔡黎
北极光 2016年12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

蔡黎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特质,必然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中源远流长、深刻丰富的民本思想对河南文学也潜移默化的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当代,河南作家依然凭借其平民关怀和民间视角重新阐释着中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人文意义,体现了河南作家坚定的人文关怀和理想。

关键词:民本思想;河南文学;民间立场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审美活动,始终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因此,文学受该地域文化系统中的、各层面的诸文化丛中的所有文化特质的渗透和制约。河南文学的发展态势,客观上看有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原因,从创作主体的角度上看,一方面仰仗于具体作家的才情、功力与学养,另一方面,则往往是所处的中原地域文化的诸种因素所左右和规定着的。因此,纵观河南作家的创作,我们发现不管这片土地经历了怎样的繁华与没落,这里的作家始终秉承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百姓民生,为民请命。那么河南文学的民间立场来自哪里呢?

中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的不同在于她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实际上她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具有根源性和基础性。自先秦以来,中原文化一直贯穿着“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早期的民本思想,据《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太康失国后,其弟五人,“御其母以从,溪于洛之讷”,作歌日“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于孟津(河南孟津境内)时,更在《泰誓》中明显宣扬“天视自我民视,天聽自我民听”,“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观点。由此可见民为本思想在中原地区有悠久的历史。

中原文化是多元化的,儒、墨、道、法等思想和民本思想也都有密切联系。祖籍河南的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也在中原。孔子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仁”的观念中,主张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来自河南鹿邑的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就是针对这种权力扩张而提出的一种不干涉原则,其目的在于消解统治者的滥权与专权,给予人民以较多的活动空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河南商丘的庄子更是避开用任何轻侮词语称呼平民。这种尊重民众意愿,以百姓意见为意见,维护人民自然性、自由性的理念,使得道家思想体现了与儒家孟子殊途同归的民本意识。河南鲁山的墨家创始人墨子的尚同说,是他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非攻、节用、非命、节葬说,都显示出一种利民主义的倾向。被毛泽东称为平民圣人。

这种民本思想和平民意识对河南作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加上河南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唐宋以前的河南作家不仅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半壁江山,而且他们关心民虞、为民请命的精神始终不衰,成为一面承担社会道义、批判社会黑暗、弘扬正义的旗帜。如曹操在“兴兵讨群凶”时,其动力来自“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杜甫怀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满腔忧愤,揭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现实;元稹、白居易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精神,都反映了进步文人要求实行仁政、解民于倒悬的良好愿望。还有元代中原士人的杂剧中,对吏治腐败、权豪肆虐、人民蒙冤而欲诉无门的残酷现实的抨击,如郑廷玉的《后庭花》、《看钱奴》,宫天挺的《范张鸡黍》以及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作家把满腔同情倾注于社会上无权无势、缺钱少财的弱势群体,呼喊社会正义和人伦良心,都应该视作“民本思想”的拓展和深化。

进入20世纪之后,河南作家不仅仍然继承了前人贴近时代、关注民生的创作精神,而且凭借其平民关怀和民间视角重新阐释了中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人文意义。由于大多出身乡土的缘故,在他们的写作中,很少看到那种高高在上的所谓知识分子的“启蒙”,而更多的是对广大农村和农民的贴心贴肉的悲悯和同情。他们深知,整个20世纪,启蒙知识分子的局限在于,历史批判的能力大于直面现实的勇气。面对农村苦难生活的日益加深,他们认识到:既然看不到自己的批判立场能为人民带来改变现实命运的具体可能性,既然民间注定始终处于无所不在的苦难中,那么自己还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地说三道四,指责民间的道德责任呢?于是,他们在创作中,清醒而自觉地采取了一种平民的或者叫民间的视角,真实地展现民间充满苦难的生存现实以及农民们应对残酷现实的顽强生命意志。这种执着地运用“平民化”“日常化”“民族化”的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法,对生活进行“民间还原”的创作选择,经常出现在诸如刘震云、阎连科、李佩甫、张宇等作家的作品中。

与之相应的是他们自觉地站在平民的立场上行文创作。他们一方面力争尽量客观地描述平民内在的缺陷和弱点,另一方面以更大的热情表现他们乐天知命、坚韧顽强和积极进取的可贵品质。在这批作家的心目中,平民不再仅仅是被历史裹挟前进的水草,也是创造和引导历史进程的船帆,更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重要的捍卫群体。所以,对这些构成整个中国主体的广大群体,河南作家在批判的同时冷静地面对现实,作品中流露出更多的无奈和同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南的政治经济环境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在向城镇化发展,农民在向市民化转身,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和农民真正面临的问题是日益都市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如何进行生活选择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生存状况的问题。那么,

“实际的乡村思维内核和现代文明内核之间的冲突既是潜藏的,又是显在的。”百姓民生中出现的新问题依然是当代河南作家关注的焦点,一些优秀的河南作家又开始直面“今天”的农村生活问题,刘庆邦的《到城里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作品都开始关注城市打工者在都市生活背景下的生活压力和生存境遇。

可见,在河南作家的创作中,由于民本思想的长期浸润,民间视角的追求和平民立场的坚守成为他们主体意识上的自觉。在他们的作品中常见的是,因与广大人民天然的亲近关系,原本无比汹涌的批判激情往往被潜存的悲悯和同情而逐渐消解,这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但体现了河南作家坚定的人文关怀和理想,在文学淹没于大众文化、个体经验叙事的今天,显得难能可贵,这也是文学豫军颇受尊重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对中国政治转型期民主建设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给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启示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三维解析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