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教学模式构建

2017-07-28 09:45丁俊
北极光 2016年12期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影响因素

丁俊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多元化浪潮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如何在这种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发展既融汇多元又兼具本土化的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教学模式;影响因素

“奥尔夫”是20世纪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从1980年廖乃雄教授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介绍到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就是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奥尔夫”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既是对我们民族音乐教育文化的一种改造和重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赋予“奥尔夫”新的生命力的过程。以期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作一个初步的探索与总结,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奥尔夫”,并将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早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音乐教育体系来。

一、教育理念的本土化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语言、音乐、舞蹈以及相应的教育、表演行为方式的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任何一个教育体系的背后如果没有一个理论前提,那么就不会有合乎其教育思想的教学法及与此相对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原本性——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核心,这也是人本主义思想在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中的直接反映,这使得他并非是从一个音乐的形态或技术层面的简单、初始的角度来看待原本性,而是最终将它确立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来完整地认识其原本性。”原本性的事物是没有时间性和地域性的,正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立足于人类的发展,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具体地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尊重全世界的民族音乐,才使其在全世界各处都可以得到广泛的理解、认同和发展。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制约因素

1.忽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关注

奧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的,是对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的关注,是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欲望,用音乐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对音乐的兴趣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熟悉。这一点需要大量的听音乐练习来完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很多音乐教师并不注重让学生熟悉音乐节奏的听音乐练习活动,常常只是在教学课开始前几分钟简单播放几遍音乐旋律后就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即兴演奏流于形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的即兴演奏,是真正随性的演奏,是让音乐随心而走,从而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用心去表达音乐。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真正让学生拥有即兴演奏的自由,她们常常先人为主地认为学生演奏的音乐一定是要听上去很美妙的,是简单成曲的,进而对那些真正随心所欲演奏音乐的学生的音乐演奏失去耐心,或者只是让其演奏却并未启发引导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即兴演奏失去意义。

3.理念认识肤浅

受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学还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课堂普遍试行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教师不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二者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而奥尔夫音乐理念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因而严重制约了本土化工作的实现。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践操作的本土化

实践活动贯穿于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始终,通过学生们亲自参与来获得认知、审美和人性的升华。而这种音乐教学法虽然诞生于德国,并没有因为是德国的教育观念,而不为世人所流传,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实践性、开放性使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成为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得以本土化的发展。

透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理念,他的音乐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什么,而在于启发学生自身的音乐感,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把音乐与身体感受融为一体进行实践与即兴创作。他反对以教师“教”为主的授课方式,否定“强制性”的教学,主张让学生在音乐进行中走、跑、跳、拍手、跺脚、游戏、表演、演奏乐器。因此这种教学具有实践哲学的基础。正如埃里奥特所提出的,“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概念远非言语能表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奥尔夫传入中国,在其本土化的教学实践方面,国内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作过很多尝试,尤其是在节奏教学、乐器教学、身势教学等方面,不断地用所我们熟悉的童谣、寓言、古诗等创编出新的课例,进行奥尔夫教学本土化的实践探索。如中国音协奥尔夫委员会会长李妲娜在本土化的教学中,运用中国本土的乐器,如大鼓、木鱼等代替西洋乐器,创造了富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经典课例,如《春江花月夜》《春节序曲》《阿西跳月》等。对我国奥尔夫本土化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源于西方,因此,20世纪我国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深受西方工具理性和文化知识观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专业化”“技能化”的倾向,实际上,冷静分析中西方音乐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音乐教育也应该有所区别。“如中国音乐追求顿悟见性,以感性来把握内部世界,喜欢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以最少的笔墨来制造最动人的韵味,西方文化重实证、逻辑,强调理性教育;中国文化注重整体性,而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因为音乐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西方音乐文化和教育的互补性。”

从目前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及全球文化的发展来看,我们在吸收他国文化养料的同时,也应当继承发展本土文化的遗产。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够产生独立的、具有生命力的成果。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在借鉴外来优秀教育体系、学习他人优秀成果的同时,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洋为中用,这就是我们要建立真正属于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和任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多元化浪潮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建构既融汇多元又兼具本土化的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影响因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乐理与视唱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