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2017-07-28 08:36刘冬梅
北极光 2016年12期
关键词:承受能力心理品质心理素质

刘冬梅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原则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信息途径的便捷,也使得孩子们接收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各种信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也越来越受教育界各位老师的关注,如何衡量心理健康与否,我们要先来设定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乐提出了以下9条原则为判断人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具有敏锐的知觉;②自发而又依赖人;③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④在所处的环境中能保持独立和宁静;⑤注意基本哲学和道德的理论;⑥对于最平常的事物,都能经常保持兴趣;⑦能与人建立浓厚的友谊;⑧具有真正的民主态度、创造观念和幽默感;⑨能承受欢乐和忧伤的考验。

(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促进健康发展原则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有著很好的体现,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都要本着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采取积极、乐观与友善的方式。一定要避免为了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却忽视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造成的身心影响。如:不能采用“穿吃偏饭”、证人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能用冷落、讥讽等粗鲁言行来“激将”,以激发其斗志等。

2.自觉与强制性结合原则

自觉性是现在很多学生缺失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更是需要学生的自觉性,才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然而体育教学中心里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会见成效的,因此需要学生的自觉性,也同样需要纪律性的约束,纪律下规范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是非观。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坚持自觉自愿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3.结合运动项目进行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侧重点不同。例如:通过长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拔河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通过各种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互相协作的心理品质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出其存在的不足,运用不同的方法及项目进行重点培养。

在此着重强调一下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技术技能、运动成绩,实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的,实在失败积累中成功的。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学生要承受失败的痛苦和压力,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这对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适应日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经常采用比赛、考试、游戏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持之以恒,长期培养的原则

学生整个心理状态的改善,绝不是一次训练或一次课所能完成的。对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体育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作为每次课的任务之一,长期坚持,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做到课堂上达到了锻炼身体,身心得到放松,心理素质得到提升的目的。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从有关研究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体育基本知识贫乏,锻炼方法单一,体育兴趣不大,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对体质的影响,对于体育对心理的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改变“体育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运动”这一传统观念。弄清楚体育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心理素质服务。

(二)加强教改,调整模式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单凭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必须家里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体育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精心培养,加大比重

传统体育鉴赏的内容包括有:篮球、排球、田径、体操、足球、武术等,上述教学内容注重的是技术教学,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导致了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有针对性地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容与方法渗透到体育技术教学当中去,把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到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中。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兴农镇中学)

猜你喜欢
承受能力心理品质心理素质
特高压直流送端1.3倍过电压下调相机暂态过程与承受能力提升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棚户区改造项目前期阶段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方法探讨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