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随心动 铁笔生花

2017-07-28 16:23杨皓然
神州·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刀法紫砂陶陶刻

杨皓然

摘要:紫砂陶刻随着紫砂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紫砂陶刻艺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性,它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将中国文化精髓推向世界的一扇窗。

关键词:紫砂文化;陶刻艺术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因茶而负盛名。她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工艺上不挂釉,胎质具有结构致密,颗粒细小,可塑性强的特点。高品质的紫砂陶成品表面光挺平整,有玉质光泽,又具有细致的淡金色颗粒状变化,所展现的砂质效果色泽温润,古朴典雅,素来有“紫玉金砂”的美称。

紫砂陶,文静而内敛,堪称是我国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太湖之滨——江苏宜兴。紫砂陶刻艺术更是为“宜兴紫砂”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几分神韵与风采。她那质朴的气质基本与浮华无缘。然而“素面朝天”的佳人也需要“淡扫蛾眉”,紫砂陶刻便伴随着紫砂陶应运而生,因艺人侧重的雕刻技艺不同,对美学追求的不同而形成不尽相同的装饰风格,成为紫砂陶作品清新俊逸,古朴雅致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之一。

紫砂陶刻艺术随着紫砂陶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它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种模式,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即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部刻划,这只是紫砂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直至明代侍童供春对紫砂泥的一次随性把玩,才使宜兴紫砂陶和紫砂陶刻受到世人瞩目。紫砂陶艺术在清代逐渐走向成熟并于清末民初得到较大发展。

紫砂陶刻艺术和造型艺术是宜兴紫砂的两支主要命脉。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经过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实践体验,并辅以文人墨客的参与创作,演变成具有鲜明文人特征的艺术体系。其技法独特、内容广泛,巧妙地将国粹、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融为一体,具有记事、寓意、言志、简练、含蓄等浓厚的“文人”气息。

紫砂陶刻不同于一般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及其他陶瓷雕刻。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器型上进行刻画。在书画题材的选择和取舍上,基本与国画相似,只是在布局设计上略有不同,需根据紫砂陶的不同造型分别施艺。要求画面清晰,层次分明,刻字要横平竖直、珠圆玉润,刻画要灵动飘逸,刀法鲜明。

[刻形]

由于紫砂陶坯可塑性强易于雕刻,所以无论草、隶、篆、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亦或是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均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得以展现。

紫砂陶刻以刀代笔,在紫砂陶上用钢刀刻划出各种传统书画效果设计素材。

通常情况下,刻石章用平口钝刀,且印章体积小,印面平整,一般以石就刀,石转刀不转;而紫砂坯体,有平面,而更多的是弧面且体大易损,一般只能以刀就坯,捻管转刀为紫砂陶刻最具特点,最基本的刀法。捻管转刀法最适宜在紫砂上表现书画,能保持紫砂古朴、典雅、清逸的风格;能体现紫砂醇厚、朴素,隽永的意味。因此,薄刃快口尖刀和捻管转刀法是最具紫砂陶刻特点的而区别于其他材质雕刻工具与技法。

紫砂陶刻的表现技法丰富多彩,主要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印刻,是两面用刀起底,刻出的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犹如碑碣石刻,端庄严谨,苍劲有力。空刻,运刀需胸有成竹,下刀可轻可重,虚实结合,恰似信马由缰,灵动流畅。

正是这不同风格演绎的精湛刀法技巧,使一个个紫砂陶刻作品忠实地将设计者的构思清晰、完美地呈现出来。

[刻意]

全手工蛋包提梁壶(图1、图2),就很好地诠释了创作者选材构思及意图。

陶刻作品中常見刻隶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字数少,可单刀刻,省时省力。为了提高难度,设计布局中,由于蛋包提梁壶造型古朴典雅,精致飘逸,无半点浮夸渲染之风,全靠本身的自然美取胜,这种自然美是紫砂壶返璞归真的本源,与《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教化世人彻底放下,回归本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各种刀法在紫砂坯体上巧妙运用,通过使用指、腕、肘各部分的力量自如地刻划,章法构图,方圆曲直。在刀路的诸多交叉变化中,媚中见钢、秀逸俊美、平正峭劲的手法便跃然其上。文字有疏有密,点画配合,中心稳固,有北朝石碑版石刻之风。

一把紫砂壶经过紫砂艺人的精心设计刻划,被注入了佛教精华,其千余字双刀楷书的精湛刻工更凝结了一位陶刻艺人对艺术的追求,对碑刻历史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对紫砂的情怀,赋予了作品鲜活的生命力。

[刻意]

紫砂陶刻的魅力绝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似,它更深远的价值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自然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赋予陶艺作品第二次生命,其发展和提升有赖于紫砂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并通过陶刻技法和作品内容传达陶刻艺人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

紫砂陶刻是经长年累月的积淀,是千锤百炼的雕琢,厚积薄发,为素面素心的紫砂陶灌注创作者的灵魂。所以紫砂艺人的基本修养、意趣及格调品位是刻画神韵意境的关键。

道法无形,悟在天成。缘起,一壶春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谢;缘灭,一杯淡酒,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小道缘》可谓是设计者心境最极致的展现。

这款作品,壶身小巧玲珑,其泥质色彩柔和秀丽,器型饱满丰润,线条流畅婉约,似碧玉小家女,亭亭玉立。而壶把与壶嘴圆润饱满、相互呼应的设计,则为这位恬静的“少女”增添了女人特有的风韵气质。壶身采用单刀雕刻一气呵成,手随心动,心入画中。

[刻味]

作为一件紫砂陶刻作品,要表现出浓烈的陶刻味道。好比国粹京剧演出,需要借助表情、道具唱腔和身段等相互交融才能产生足够的戏味。紫砂陶刻的刻味也是如此。就是在坯体上通过书画、布局、用刀等手法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的陶刻效果。

刻味不够就象演员脸上无表情,无神采,唱腔无韵味,甚至不着调。刻味应简约而不简单,精微而不琐碎,粗放而不粗俗。

刀随心动,铁笔生花。紫砂陶刻蕴含着无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提升陶刻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意识,不仅要忠于自己的天性、才能和灵感,还要展现艺术创作本色的淳朴与率真,展现自我创作的个性特色,突出陶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使紫砂陶刻艺术产生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并真正地传承和发展紫砂文化事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刀法紫砂陶陶刻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刀法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每日挥刀五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