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是最好的人才政策

2017-07-29 21:35闫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人才环境制度

闫肖锋

今年,以武汉、西安、长沙、成都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纷纷推出吸引人才的新政策,送房子、给补贴、发现金,力度之大,相当罕见。例如,成都“蓉漂”计划,推行大学本科无条件落户,可以“先落户后就业”;武汉提出每年建设和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内满足20万人租住需求;对新落户工作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长沙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首次购房还可以分别获得6万元、3万元补贴;重庆市出台《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留学人员在渝创业最高可获50万元资助,等等。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二线城市间人才大战将白热化,纷纷推出并实施各自的“百万人才”计划。一方面,京沪等一线城市户口指标收紧、房价高企;另一方面,相对北上广深的高房价,发展较快的二线城市,包括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等城市(即舆论所谓“新一线”),便成了应届大学毕业的首选地。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17应届毕业生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高达37.5%,已高于一线城市的29.9%。

有人才的城市才有未来,而有发展空间的城市才能留住人才。给户口、送房子、给补贴、发现金固然可以吸引人才于一时,但从长远来看,对于优秀人才来说,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未来是否有发展空间。

比如创业环境是否有利于创新,鼓励试错,允许失败,有充分发达的风投体系;比如产业配套,是否成行成市,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市场化;还有就是是否有一个廉洁高效的制度环境——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之所以事倍功半,就是因为没有亲商环境,说到底是客商对政府和相关政策投了不信任票。

在这些方面,二线城市无疑与一线城市尚有差距。而恰恰是这些方面决定着人才最终的去与留。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制度环境是最好的人才政策。制度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例如法律和产权规则、规范和社会传统等。制度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构成了一方的营商环境,打造出一方政商生态,也是决定一座城市或地区竞争力。制度环境是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让人感受得到,而尤以企业和企业中的人才最为敏感,因为他们与政府这方面打交道最多,也最为利益攸关。

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较大,资源分配权力较大,权力寻租空间也较大。而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市场化进程较快,法律法规制度较完善,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政商环境较为清廉,各方面办事效率就较高。

因而,二线城市在进行人才大战时,切勿忘记制度环境建设。简要讲,政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致力于打造一个廉洁的服务型政府,万事都为民所想、为企业着想,让城市居民包括创业者、企业家安心生活与工作。举个小例子,前段时期上海里弄创业者、“炸油饼”的陈阿大因为未办卫生许可而险遭取缔,最终在当地工商监管部门和有关企业的努力下,其执照问题得以解决。这件小事说明,只要从经营者的角度想办法,权为民所用,总是能找到难题解决办法的。

二是要致力于打造一個法治型社会,维护好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保护好企业产权,让企业安心经营,而不是让企业家或经营者花八成时间处理与各方面关系尤其是与政府的关系。这方面政府尤其要提醒自己约束好权力之手。

三是要简政放权,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严格规范收费行为,简化审批、办证手续;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真正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让企业在法律框架下放开手脚搞经营;而不能一会儿一个“暂行规定”,一会儿一个“紧急通知”,让企业和经营人员无所适从,法律法规毫无威严,政府也没有了公信力。

四是要进一步降低税费负担,扩大优惠政策的受惠面,尤其要为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减税清费,收费不能不清不楚,不能这边减了那边又加回来了,或税减了费增了,搞个“堤外损失堤内补”。企业只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五是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尤其是有针对性地要抑制高涨的房价。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鲶鱼”,也是城市竞争力所在。在竞争中,哪座城市能成为人才“钟意的菜”?这直接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执政水平和智慧。

猜你喜欢
人才环境制度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环境清洁工
某些单位的制度
漫观环境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