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关乎审美,更关乎文化

2017-07-29 15:36阚莹莹
新城乡 2017年7期
关键词:汉服实体店衣服

阚莹莹

暂不论汉服如何存在争议,也不论汉服背后承载了多少文化重量,不可否认的是,这件衣服正在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线,也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且穿在身上,走上街头

上身青色印花交领半臂,下身深蓝色襦裙,脚踩一双黑色布鞋,在满是穿着西装衬衣、短袖T恤的人群中,这种打扮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眼前这位“特别”的女生名叫张妤,她穿着的正是一件汉服。

6月16日,我和张妤约在成都市区一家汉服实体店见面,人群中,我一眼便认出来她,如果抛掉黑框眼镜的话,她像极了古画中的人物。

近年来,在一群喜爱汉服人的宣传下,这件流传千年的传统服饰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这部分人自称“汉服复兴者”。张妤就是其中一位。

“消失得太久”

今年28岁的张妤,是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老师,每天往返于成都市区和崇州市之间。张妤告诉我,她常常会穿汉服上班,有时候甚至一周都穿,现在家里已经有20多套各种形制的汉服。

“我第一次接触汉服是4年前,当时我走在街上,看见有两位女孩穿着汉服,我还以为是朝鲜族服装。便上前询问,才知道这是汉服。”

回家后,张妤在网上搜索到了位于成都文殊坊的一家汉服实体店,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入手了人生中的第一件汉服。

刚开始穿的时候,便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我父母认为这种衣服太过繁琐,现在没有人穿是因为衣服自身的许多缺陷被淘汰了。”张妤说,“这种看法能够代表很多人,这可以理解,毕竟汉服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得太久了。”

但张妤没有放弃过对周围人的解释,她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充实自己对汉服的知识广度,希望在给别人解释时能够更详细真实。

“有时候话匣子一打开就能说上半天,不管别人能不能理解,但是后来渐渐明白,你说得越多别人越不明白。因为一件衣服牵扯出的文化、礼仪、手工艺等太多了,一件衣服有时就是一段历史。”

在张妤的努力和耳濡目染下,父母如今已经能够理解,她的一个妹妹也开始喜欢上了汉服。

和张妤在汉服店里交谈时,正好来了一对70后夫妻。这对夫妻在做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工作,平时经常和三五好友举办一些雅致的茶会,特地来此选一些适合品茶的汉服,他们平时也喜欢穿汉服。丈夫曾令虎说,起初他朋友觉得这是富贵闲人干的事情,后来穿多了大家也就都习惯了。

有人是对穿着汉服的行为表示不认同,更多人是对汉服本身有错误的认知。

而古装剧中各種服饰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毕业于广州美院的钟毅把汉服制作发展成了自己的事业,品牌口碑在圈中极佳。“到目前为止,就以个人的眼光和角度来看,我看过的中国历史剧里面,服装都太混乱了,乱到我觉得跟星球大战有的一比,什么纹饰都往衣服上粘,许多汉人男子甚至披头散发,女性则什么东西都往头上插。”钟毅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希望电视剧对服饰的方面能更用心一些。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流行于“汉服复兴者”中的歌曲《为汉服的浅吟低唱》表达了这群人对于汉服遭遇国人不理解的尴尬。

90、00后走上舞台

张妤带我去的这家汉服实体店在成都开有三家,第一家位于文殊坊,据她介绍,这是中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到今年为止已经开了十一年,是“同袍”(“汉服复兴者”之间的称谓)们来成都必去的地方,不买也得去逛逛。我们去的是另一家,店员说,来这里的顾客大部分都是18-25岁之间的年轻人。

90、00后成为汉服的推崇者,有一部分人已经把之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奋斗。戚故和她的5位“同袍”正是这样一群人。

6月17日,在张妤的介绍下,我参加了一场“汉服复兴者”举办的聚会,主题是野餐联谊,回忆儿时的游戏。组织者是戚故和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今年初他们成立了工作室,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汉服是开始。

戚故接着说,她从小便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第一次接触到汉服时便迷上了,如今在一家公司做文员的她,把业余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工作室上。

而工作室的另外一位成员史鑫则是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他告诉我,因为从小学武术表演,所以传统服装对他的影响颇深。“我是北方人,当我了解到成都是‘同袍最多的城市,所以我就来了,当时连一套其他衣服都没有带,全带着汉服就过来了。”现在,汉服已经成了他的日常穿着。

这场聚会的参加者大都是学生或者刚上班不久的年轻人。在学校工作的张妤注意到,现在许多高校都有学生组织的汉服社。

如今大一、就读于四川大学经管学院的团子是学校汉服社的社长。川大汉服社成立于4年前,目前有一两百名社员。

“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本身就很强,消失了很久的汉服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所以会更容易被接受,就像多年前西装流行到中国来,首先被年轻人接受是一个道理。”张妤说。

事实上,汉服圈中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聚会中就有一对夫妇带着女儿来参加。“年轻人确实接受能力更强一些,年长者只是更加低调而已。”戚故这样认为。

一些“汉服复兴者”正在走向幕后,做一些研究工作。四川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黎冷就是这样一位,他平常也会穿着汉服,如今主要是做和汉服有关的视频拍摄、到大学做相关讲座等。“‘汉服复兴的主力其实还是70后、80后,只是90后等经常参加一些活动,显得这群人会多一些。”黎冷认为,不同年龄层的人用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做着努力,“汉服复兴”这件事就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希望多年后我们的下一代能把真正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现在小孩玩的智能手机一年一个代,别到时候把今天的手机当传统文化了。”戚故笑着说。在这群90后看来,70、80后是“汉服复兴”的开拓者,他们是执行者,而真正的传承者则是他们的下一代。

仍然存在争议

近年来,汉服逐渐在一些传统节日或者重要仪式上出现,比如说端午节、成人礼或者高校毕业典礼。最近河北一高校就举办了一场汉式学位授予仪式,学生和老师均身着汉服、行汉礼。目的是让学生们在毕业的重要时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这本身是一场颇有新意的仪式,却引发了网友们的争论。支持的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把丢掉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拾起来;反对的人认为这是一场秀,注重了形势而不注重文化内涵,有些不伦不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成复旺认为,穿汉服、学汉礼之类的活动可以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但不应该形成一种不良风气,把这些行为看成是一種时髦的艺术行为。”

而黎冷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有形式,其次才有内涵,没有形式,内涵就没有依托。哪怕现在没有内涵,但是通过这个形式慢慢注入内涵,我觉得这是好事儿。”

另外一些争议存在于如今的汉服是否遵循了古代的标准。一些了解传统文化的学者认为,有的活动中的汉服根本不符合“规矩”。

“现在的汉服是根据现有的文字或者图画史料仿照古代服饰做的,有些细节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复原。即使根据存世文物来复原,也不一定能复原到文物的水准。”团子这样解释。

随着“汉服热”到来的还有新商机,敏锐的商人也尝到了汉服这块蛋糕的甜头。近些年,多个城市都陆续出现了汉服实体店,网上的汉服店不计其数,汉服工作室也遍地开花。很难分辨其中哪些人是真正的“汉服复兴者”,哪些是嗅到了利益味道的商人。

微博网红“小豆蔻儿”在网上颇有争议。这位网络达人常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一些汉服或汉元素(结合了汉服以及现代服装的衣服称为汉元素)服装的照片和服装、发饰穿戴法教程,吸引了60多万粉丝。她还开了一家网店,卖一些汉元素服装或者汉服。

知乎问题“如何评价网红小豆蔻儿”下,不少回答都认为她的网店中的服装和发饰质量与价格不匹配,甚至出现“形制错误”的情况。“打着汉服的旗号,卖汉元素的服装,一些关于历史的讲解也不真实。”有网友这样评价。

在“汉服复兴者”们看来,类似于小豆蔻儿等商家反映的是现如今“汉服”圈的现象,只管衣服好不好看,而不考虑服装背后的文化。

“我们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汉服,而是这背后深厚的礼仪文化。”黎冷说。

暂不论汉服如何存在争议,也不论汉服背后承载了多少文化重量,不可否认的是,这件衣服正在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线,也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且穿在身上,走上街头。

古人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华文化经千古而不衰,汉服自有割裂不断的文化气息。

(注,“汉服复兴者”们大多有自己的别称,文中戚故、团子、黎冷均属别称)

猜你喜欢
汉服实体店衣服
汉服新“江湖”
上台说汉服
实体店转基因
实体店与电商,零和还是共赢?
“实体店+”,另一条开拓之路?
实体店的未来魅力无限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