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困惑

2017-07-29 20:56陈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化解困惑思维能力

陈娟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常常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产生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化解学生的困惑,让学生从惑走向不惑,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困惑;思维能力;化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93-01

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由于知识之间的负迁移、生活现象与数学本质相混淆等原因,会产生认知上的困惑。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化解学生的困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一、为学生优化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的结构性和逻辑性很强,前后知识的排列有很强的层次性,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强、学生年龄小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阻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步伐。因此,需要教师为学生优化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形象和直觉思维方面得到训练,更好地化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理解假分数时产生的困惑,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帮助学生有效化解了困惑。

二、为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的结构相同、表述相近,学生常常无法准确把握其本质,从而产生困惑,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错。因此,教师应做好知识点间的沟通,帮助学生揭开知识的面纱。

如教学“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出示了两道题目(能简便运算的请简便运算):①(5+1.25)÷5;②12÷0.8+12÷0.2。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答,将算式“12÷0.8+12÷0.2”的解题过程写成“12÷(0.8+0.2)=12÷1=12”。此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运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乘法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

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因认知能力不强、分析能力差等产生的困惑,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问题与相关运算定律进行无缝对接,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分数应用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惯性思维的影响,难以正确地寻找到解题的思路,产生困惑,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偏误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苦于找不到“单位1”,无法理解分率,找不到解题思路的情况,立足学生的困惑处,渗透画图的策略,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了桥梁,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直观化。

总之,数学是理性的,教师是理性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困惑处,适时的、有创意的点拨与启发和睿智地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突破知识难点和自身的困惑点,实现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 韦 迪)

猜你喜欢
化解困惑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