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案例研究

2017-07-31 11:35黄艳
时代金融 2017年18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精准扶贫宁夏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宁夏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自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来,积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摸索出了一些有效模式。本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精准扶贫案例进行研究,为我国其他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精准扶贫 案例研究 宁夏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现状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高原,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2015年底总人口667.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西海固是宁夏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同心、盐池、红寺堡9县(区),人口206.3万,占宁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宁夏3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1.7%。西海固是宁夏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案例

(一)产业扶贫——以同心县同德村为例

同心县隶属于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县境内沟壑纵横,干旱缺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种植枸杞。河西镇同德村是同心县最后一个生态移民村,润德枸杞庄园生产基地来自于从同德村移民群众手里流转来的7500亩枸杞。目前,庄园拥有百吨级无尘制干车间,采用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对采摘的新鲜枸杞进行清洗、杀菌、消毒、速冻,包装,不仅可以当作零食直接食用,还可以煲汤、泡茶、熬粥等。通过深加工,可将枸杞做成枸杞原液、枸杞酵素等保健食品,提高枸杞的附加值。据庄园负责任介绍,他们还将向药品、化妆品等行业进一步拓展,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仅用了3年时间,同德村从寸草不生的荒滩发展成为高效益高产出的枸杞庄园,枸杞产业成了“拔穷根”的支柱产业。庄园里2000余名工人全部来自同德村1379户移民群众,在枸杞产业带动下,同德村从移民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发展到6000多元,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小小的枸杞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金矿”,产业扶贫真正实现了源头“造血”。

(二)旅游扶贫——以西吉县龙王坝村为例

龙王坝村隶属于“苦瘠甲天下”的西吉县,该村有8个村民小组,404户共计1672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8户共计840人,是全县238个贫困村之一。龙王坝村山清水秀,村民们吃自己种的杂粮和绿色有机蔬菜,是原生态的长寿村,村里有4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8位90岁以上的老人。该村2014年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称号,就地取材发展旅游产业是它脱贫致富的特色。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龙王坝村依托本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成立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该社已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现在,村里的贫困户都成了勤劳致富的能手,他们把农村变成景区,村民变成导游,民房变成客房,产品变成礼品,摘农家菜、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把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打造成农家生活体验系列旅游产品。此外,村里的梅花鹿养殖中心和草莓采摘中心也备受游客喜爱,该村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去年,村里177户737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脱贫率高达85%以上。

(三)“软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以中卫市为例

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2个行政村、3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21个民族,五大宗教俱全,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沙坡头区以宣传党的政策、展现脱贫决心为主题,通过30余场扶贫攻坚专场演出让老百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中宁县给山区的农家书屋补充大量图书,建起了部分乡村电子阅览室,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精准扶贫,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感情沟通。海原县建成了集设计研发、加工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引商、整合等方式,扶持了12个脱贫销号村,带动600名贫困家庭妇女稳定就业。此外,中卫市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中明确文化为魂的思路,将海原回乡风情展示列入了特色旅游区,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游和丝路寻踪游线路。通过深度挖掘民俗资源,在“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村建设党项民俗村。此外,市政府协调鸣沙村80多名群众,通过组建驼队和花儿组合演艺团队,让他们走进沙坡头景区服务岗位。目前,该村正在建设占地60多亩的穆民风情苑,项目建成后可安排150多户群众经营创收。

(四)精准培训促进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能力培训工作被区政府确定为2016年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之一,安排两亿资金,培训十万人次。培训对象主要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十二五”、“十三五”生态移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培训工种主要以驾驶员、刺绣、育婴师、手工艺编织、养老护理、电焊工等工种为主;培训模式按照“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的流程进行。截止年底,全区共对125732人次进行了技能培训,超额完成25.7%,其中有89732人取得了初级技能资格证书。精准培训的目标是: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引导贫困群众不断挖掘自身潜能,通过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拓宽增收的渠道。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發挥贫困地区土地辽阔,山清水秀,污染较少的地缘优势,依据贫困地区特殊地形、地貌的特点,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宏观思路着手,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依托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必须加强对贫困村领导班子和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彻底打消他们“等靠要”的念头,积极转变脱贫观念,树立脱贫信心,提升脱贫能力。通过技能培训掌握至少一种生存本领,积极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从源头上拔穷根,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要引入技术特派员,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要加大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遵循“讲得清楚、听得明白”的原则,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让党的扶贫政策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提高他们生产、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良好精神面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关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思考——从宁夏贫困户家计特征视角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6(2).

[2]夏自成.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J].山西农经,2016(15).

[3]王晓毅.易地搬迁与精准扶贫:宁夏生态移民再考察[J].精准扶贫研究.新视野,2017(2).

作者简介:黄艳(1983-),女,汉族,宁夏中卫,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精准扶贫宁夏
宁夏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