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7-08-02 01:39李鸣铎于晓宇韩士强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空巢儿女主观

王 颖 李鸣铎 于晓宇 韩士强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000;①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 颖 李鸣铎 于晓宇 韩士强①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000;①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

①目的 通过对农村空巢老年人幸福感的调查,探讨影响空巢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为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②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运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纽芬兰纪念大学老年幸福度量表对济宁市和唐山市两个地区的农村居家养老的372名老年人进行调查。③结果 农村空巢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在不同性别、收入水平、年龄、婚姻状况、与儿女居住距离、身体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农村空巢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收入水平、身体状况、性别以及与儿女居住距离。④结论 确保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子女居住距离可以提升农村空巢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农村空巢老人 幸福感 城镇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我国空巢老年人的比例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年人的家庭比例将达到90%。Kozma认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核心在于老年人的幸福感,关于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群体,对文化水平落后的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研究不足,本研究选取农村空巢老年人这一群体,对影响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济宁市和唐山市农村地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2份,问卷有效率93%。男179人,女193人;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300元115人,300~800元196人,>800元61人;年龄60~65岁83人,66~75岁214人,>75岁75人;目前婚姻状态为结婚217人(与配偶一起生活),婚姻状态处于丧偶或离异的有155人(不与配偶一起生活);与儿女居住距离很近165人,一般138人,很远69人;身体状况健康165人,患有慢性疾病的207人。纳入标准:①常住农村地区的老年人;②年龄≥60周岁。③采用居家养老方式养老;④意识清楚、有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⑤自愿参加,愿意配合调查。

1.2 研究工具

1.2.1 自编一般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与儿女居住距离等项目。

1.2.2 纽芬兰纪念大学老年幸福度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 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其中14个条目反映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7个条目PE,另7个条目NE;10个条目反映正性情感(PA)和负性情感(NA),其中5个条目PA,5个条目NA。总体幸福度=PA-NA+PE-NE。对每个条目回答“是”记2分,答“不知道”记1分,答“否”记0分。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重测信度为0.70,效度为0.70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建立数据库,使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比较 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PA、PE、NA、NE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PA、PE和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的得分男性老年人显著高于女性老年人;在NA和NE上的得分女性老年人显著高于男性老年人,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比较

2.2 不同婚姻状况的农村空巢老年人幸福感比较 不同婚姻状况的老年人在PA、PE、NE以及总幸福感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PA、PE和总体幸福感方面结婚的老年人显著高于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在NE上,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显著高于结婚的老年人;在NA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老年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婚姻状况农村空巢老年人幸福感比较

2.3 不同身体健康状况农村空巢老年人幸福感比较 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在PA、PE、NE以及总幸福感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群体在PA、PE和总体幸福感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体;而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负性体验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康的老年人。在NA方面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身体健康状况农村空巢老年人幸福感比较

2.4 不同年龄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比较 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在PA、NA、PE、NE以及总幸福感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60~65岁之间的老年人在PA、PE和总体幸福感方面的得分最高;而66~75岁老年人群体在NA和NE方面的得分最高,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比较

2.5 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在PA、NA、PE、NE以及总幸福感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人均月收入在800元以上的老年人在PA、PE和总体幸福感方面得分最高;而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老年人在NA和NE方面得分最高,见表5。

表5 不同收入水平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比较

2.6 与儿女居住距离不同的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比较 与儿女居住距离不同的老年人在NA、PE、NE和总幸福感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PA方面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其中与儿女居住距离为一般的老年人群体在PE和NE方面得分最高;与儿女居住距离为很远的老年人群体在NA方面得分最高;与儿女居住距离为很近的老年人在总体幸福感方面的得分最高,见表6。

表6 不同居住距离的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

注:“1=很近(为共处一院)”“2=一般(住在同村,步行即可方便到达)”“3=很远(需要借助交通工具即可到达)”

2.7 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把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中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有收入水平、身体状况、性别以及与儿女居住距离。收入水平越高,与子女居住的距离越近,身体状况越好,主观幸福感越强;男性老年人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要优于女性群体,见表7。

表7 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性别、收入水平、年龄、婚姻状况、与儿女居住距离、身体状况方面,农村空巢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巢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身体状况、性别以及与儿女居住距离是影响空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收入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身体状况越好,主观幸福感越强;男性老年人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要优于女性老年人群体;与子女居住的距离越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好。

收入越高的老年人群体其主观幸福感越高。这与陆建兰等人的研究相一致[1]。收入高的老年人拥有好的医疗保障,心理压力小,幸福感高;收入高的老年人不需要子女的供养,自己有可支配的收入,可以减少家庭矛盾;收入高的老年人可及时就医,减少身体疾病的痛苦;收入高的老年人社会交往更广泛,可以有精力和时间参加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身体健康的空巢老年人在PA、PE和总体幸福感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无论是否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般在生活上可以通过劳动维持生计,他们自理能力更强,活动范围更广,活动可以使他们放松身心;而患病老年人不仅体力不支,活动范围小,甚至还需要别人照顾,需要花费大量医药费用治疗疾病,何碧秀等[2]认为疾病严重程度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农村的医保体系还需完善,很多老年人因为小病不治耽误成大病,所以患病老年人疾病本身和经济问题带来的苦恼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下降。因此,应该对患有慢性疾病、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给予关注,加强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男性空巢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女性老年人群体。这与郭燕青、徐凌中、王乐军等人的研究一致[3,4]。首先,这与传统的文化影响有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男主外女主内”,本研究中男性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女性老年人,老年男性群体的社交领域比女性群体更广阔,他们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话题,容易找到群体归属感,而女性老年人一般的角色定位就是在家照顾丈夫和孩子,孩子长大成家后,女性的自我价值感降低,主要的社交对象就是婆媳和邻里,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孤独、抑郁情绪增加,主观幸福感降低;其次,女性老年人丧偶独居的比例高于男性老年人,而中国老年人女性的寿命高于男性,女性老年人长期的独居生活也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从而降低了生活幸福感;最后,女性老年人罹患慢性疾病的比例高于男性,1998年我国卫生部门的调查表明女性老年人罹患慢性疾病的比例高于男性且恢复率低于男性。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困扰也使得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偏低。

与儿女居住距离“很近”的老年人群体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与儿女居住距离为“一般”的老年人群体。与儿女居住距离近的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儿女的照料更多,更全面。对老年人而言,身体素质必然不如从前,自理能力也下降。如果儿女守在身边,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可以得到照料和安慰。而如果儿女不在身边,老年人面对许多力所不能及的生活困难只能感到悲伤和哀叹,增加老年人的NE,降低其幸福感。

婚姻状况为“结婚”的空巢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与陆建兰等[1]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婚姻状态为“结婚”的老年人彼此之间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支持、物质滋养,随着儿女的长大离家,夫妻共居的老年人比离异或者丧偶的老年人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支持方面压力小,受传统文化观点的影响,离异或丧偶的老年人本身或其子女都难以接受老年人再婚,一般都是子女轮流供养,而子女大多不在身边,或推卸赡养责任,这部分空巢老年人长期处于物质生活困难和精神压力大的状态下,导致幸福感下降。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在幸福感方面存在差异。66~75岁的老年人幸福感最低,而60~65的老年人幸福感最高[5~10]。他们认为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下降,幸福感降低。60~65岁的老年人在身体方面状态尚可,没有体会到因为衰老带来的行动不便,子女的婚姻和家庭相对稳定,而66~75岁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指标急速下降,由于疾病带来不同的痛苦和烦闷,所以幸福感下降,7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生存和家庭生活上的压力小,但身体机能逐步下降,活动范围缩小,相比60~65岁的老年人社交活动减少,所以给予更多的关注,促进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提升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在增进社会交往的同时改善老年人心身状况,提升生命质量。

[1] 陆建兰,潘清泉.城市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6(33):2918-2919

[2] 何碧秀,李雪兵.150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J].中国医师杂志,2002,44(4):393-395

[3] 郭燕青,郑 晓,潘晓洁,等.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0(4):967-970

[4] 王乐军,徐凌中.济宁市农村留守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5] 李 君,蒋守芳.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现代康复,2001,5(2):32-33

[6] 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1987,1(4):183

[7] 卢慕雪,郭 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63-271

[8] 王 萍.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人保健医学,2014,12(6)812-814

[9] 傅 宏,陈庆荣.积极老龄化:全球视野下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探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5):713-720

[10] 雷 震,江 虹,尹世平,等.积极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水平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2(52):93-96

(2017-02-15 收稿)(库雪飞 编辑)

Research on the happiness of rural empty-nest elderly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WANG Ying,LI Mingduo,YU Xiaoyu,et al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happiness of empty-nest elderly peop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appiness of the rural empty-nest elderly.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people.Methods A total of 372 elderly people in the rural areas of Jining City and Tangshan C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and MUNSH questionnaire.Results The sco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sex,income level, age, marital status, living distance and physical condition of children(P<0.05).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happiness of rural empty nesters were income level,physical condition,marriage and distance from children.Conclusion The elderly's economic income,physical condition,distance from children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empty nesters.

Rural empty nest elderly.Happiness.Urbanization

河北省社科联项目(编号:201603040201)。

王 颖(1977-),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老年教育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

于晓宇。

G 4

A

2095-2694(2017)04-318-05

猜你喜欢
空巢儿女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天山儿女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江湖儿女
家有儿女欢乐多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