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保健医传承中医济苍生

2017-08-03 18:48王红霞
养生大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红墙王老首长

王红霞

提起王连清,很多关注养生保健的人都不陌生,健康类电视栏目、报刊上,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或名字。许多人也许并不了解,王老曾经是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医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王连清教授的故事。

红墙内外 悉心服务

王连清生于1933年,少年时代的她,经人介绍,进入“民国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创办的“国药会馆讲习班”学习。21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被选拔分配到著名的保健医院——北京医院。当时的北京医院主要负责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

特殊的岗位,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病人”,他们的健康状况会对国家甚至国际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半点马虎不得。正是在保健医生们的精心护理下,一位位中央领导人保持着体力充沛、精神矍铄的状态,在内政外交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因为工作的原因,21岁的王连清很快就接触并担任起了多位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粟裕大将便是其中之一。提起这位将军,现年84岁的王老感慨万分,似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王老告诉我们,粟裕首长在战争年代头部负伤,因有弹片遗留头内而经常头痛难耐,而当时不宜手术,为了缓解疼痛,需进行针灸治疗。针灸的穴位很多,时间也长,但每次首长都坚持配合,默默地承受,还和年轻的王连清开玩笑:“这点疼算什么,和弹片比起来,还不如一个蚊子叮!”一段时间过后,粟裕大将的身体基本恢复,但因弹片未去除,工作劳累或休息不好时,头痛的老毛病便时不时地发作。由于粟裕将军工作繁忙,王连清就到他的家里治疗,她细致耐心,施针准确,常常是针到痛除,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赢得首长及家人的信任和肯定。

在一次又一次给首长针灸的过程中,首长坚强的毅力、对年轻医生的鼓励、对中医的信任,让年轻的王连清很感动,同时也在思考:首长们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枪林弹雨中打下这片江山,迎来了和平,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好好珍惜,挖掘祖国医学宝藏,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小丫头成了“大元帅”

王连清有一个外号,叫“大元帅”,这还是那些开国元帅和将军们给“册封”的。首长们叫一个小丫头“大元帅”,这是怎么回事?

1958年,新中国政局稳定,抗美援朝部队凯旋而归。那些战功赫赫的元帅、将军们都结束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坐在办公室里,运动少了,身体开始发福,好多首长的血脂、血压指标都出现了问题。这引起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极大关注,向中央保健局传达了一项最高指示,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各位首长的身体健康。于是,局领导派刚毕业不久的王连清对这些首长进行集体保健治疗,内容包括日常保健、食疗养生宣教以及教他们打太极拳。

王连清做梦也没想到,这些大首长,现在都成了她的“兵”,慢慢熟悉以后,大家也开起了玩笑,有首长说:“教师爷,这个动作咋做呀?”当时年轻的王连清说,我一个小丫头,你们叫“教师爷”,太难听了!首长们就说,你现在指挥的不是元帅就是大将,是指挥元帅的元帅,不如叫你“大元帅”吧。结果,“大元帅”这个外号就慢慢传开了。

其实,王连清当时给首长们制定的保健方案是一种综合养生,重视健康的六大要素:阳光、空气、饮水、运动、心态,再加上食疗。食疗就是从恩师汪逢春处得来的一个培补元气的小秘方,这些首长年纪大了,元气亏虚是肯定的,所以需要培补元气,调理脏腑阴阳,再加上综合养生,很多首长的身体都逐渐好起来了,其中,陈赓将军的失眠症就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正规西医学校毕业的王连清在工作中尝到了中医的“甜头”,祖国医学有千年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王连清一有空就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并向周围及遇到的老中医请教。在学习过程中,她逐渐明白:西医注重局部,中医照顾全身,二者结合如一鸟两翼。对中西医知识齐头并进的学习,很快让年轻的王连清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为经管的患者治愈和缓解了很多疾病,受到保健首长及其他患者的好评。

下放劳动学习不止

正在王连清的医术越来越精进、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到来,王连清被打入“反革命分子”的行列,并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的日子里,在北京医院病理科工作的老伴也被勒令去打扫厕所,彼时他们的孩子尚幼……那时,王连清也困惑过,失落过,但对医学的学习和追求却没有松懈过,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晚上還抽空看业务书,与懂医的“棚友”交流治病经验,可谓“任尔东西南北风,学习一刻不放松”!

几年后,王连清被解除改造,有关领导和部门推荐她到东直门中医院工作。她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医务工作之中,在门诊,在病房,在教室,她日以继夜地为患者操劳,为年轻的医生们授课,一心扑在她钟爱的临床医疗上,真正做到“大医精诚,以德为本”。短短数年间,就已收治患者数十万人,在业界和广大患者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很多人知道王连清的从医经历后,纷纷向她打听中央首长的情况,但均被她淡淡的一句话给打住了:“领导也是人,他们也会生病,我们医生的职责就是为患者解除病痛,恢复身心健康,无论他是谁!”至于有人称她为“红墙保健医”,她也淡淡一笑,不以为然。

从红墙到民间,从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到普通人群里的健康天使,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却没有改变她对中医事业的执著,更没有改变她恬淡率真的性情。用王老的话说:帮一帮面临病痛折磨、死神威胁的人们,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

老当益壮传承宣教

几十年的保健经历,王连清得到过汪逢春、施今墨、浦辅周等医学泰斗的悉心指点,还从原苏联克里姆林宫医院專家那里学到很多康复治疗的手段,获得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享有盛誉的保健专家。

退休后的王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中西医宝贵临床经验贡献给社会,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现如今,84岁的王老满头银发却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达观豁达,还致力于宣传科学养生、自我保健、预防在先等健康理念知识。

作息规律 养生并不神秘

身为养生专家的王老又有什么养生之道呢?她说:“我没有什么‘独门秘方,除了生活规律、合理饮食,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心态要好。《黄帝内经》曾说,人有百分之八十的疾病都是情志病,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不就解决了一大半的疾病吗?”

除了心态好,王老也注重“起居有常,饮食有度”。早上醒来后,先在床上练一套自创的保健操,调整呼吸。说到生活规律,王老说:“我不但每天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准时,而且就连一天大概喝多少水,上几次厕所,都很规律,这已是多年的习惯了。”

饮食上,王老并没有特别的禁忌,只是强调“适量”。早起先喝200毫升的开水,补充一夜消耗的水分,同时起到清洗肠胃的作用。早餐一般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外加一个馒头或包子,或者一碗汤面;中餐一般是米饭和面食交替搭配着吃,但一定要有份蔬菜;下午吃个水果,“但我从不吃反季节的水果,孔子早就告诉我们‘不时,不食”;晚餐更简单,一般以粥为主。看来,王老的生活比很多人都简单,而她长寿的秘诀就是“规律”。

采访中,笔者发现,王老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人,至今仍保持着一颗爱美之心,得体的衣着、适度的妆容,使她给人的感觉“很舒服”。环顾她的小小卧室,各种小零食非常丰富,其中以坚果类居多。身为医生,她懂得“爱自己,护自己,养自己”,这些都不需要刻意的程序和时间,已融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除此之外,房间里还随处可见各种资料和书籍,王老每天都要拿出时间来学习,可见她至今仍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爱生活,自强不息;爱学习,永不落伍。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感慨:王老一生精研医术,集多位医学大家的学术精华于一身,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甚至挽回生命,“悬壶济世”、“妙手仁心”之类的溢美之词,她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红墙王老首长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家有『首长』
春拂红墙
过延禧宫
红墙金瓦紫禁城
爱丁堡夏洛特广场首长酒店
《家》:激流奔腾年代的一首长歌
南锣鼓巷 文化与历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