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上“中英文翻译”课了

2017-08-03 21:40潘钦楠
北京纪事 2017年8期
关键词:英文翻译笔译口译

潘钦楠

平时在国内看到有些“神翻译”,一般都不去关注,因为再怎么瞎翻,作为中国人一眼还是能看出个大概意思的。但自从上了翻译课后,回想一下很多公共场合的译文,确实让人哭笑不得。《北京晚报》2017年6月22日有个关于翻译的新闻,题目是“3500余条常用信息有了规范译文”,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日常的中文词有了比较靠谱的英文意思:

“请在一米线外等候”“老弱病残孕专座”,翻译成英文该怎么说?国家标准委、教育部、国家语委前不久联合发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为各领域常用的3500余条公共服务信息提供了规范译文。该标准将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今后国内公共领域的英文译写将有“标准答案”。

“一米线”被翻译成“A noodle(一根面条)”“A rice noodle(一根大米制作的米线)”,在公共场合,一些“神翻译”屡见不鲜。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公示语的英文译写质量堪忧,旅游景点、公共交通、窗口单位等处的误译、乱译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受关注度最高的是“中式英语”现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根据中文字面逐字翻译,甚至硬译、死译,造成的结果是英语母语人士不知所云。比如,我国公共交通工具上设有“老弱病残孕专座”,标准根据英语使用习惯,提出了语气委婉的译法“Priority Seating”“Courtesy Seats”,而不能按照字面直译为“Seats for the old, the weak, the sick, the crippled, the pregnant”,这样的译法非常直白,但是十分不雅,甚至是错误的。

此次发布的“国标”规定了交通、旅游、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商业、金融共13个服务领域英文译写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并为各领域常用的3500余条公共服务信息提供了规范译文。

标准还主张,对那些源自中国、流传到西方去的词语,应当回归汉语的拼法。比如“刀削面”译成“Daoxiao Noodles”,“月饼”译成“Moon Cake”,“米线”译成“Rice Noodles”,“围棋”“豆腐”“馄饨”等推荐译文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为“Weiqi”“Doufu”“Huntun”。

早就应该这样规范,估计以后很多公共场合的英文翻译都没得吐槽了。说起我在麦考瑞大学修“翻译”这门课,应该算是歪打正着。我是从商科预科毕业的,按正常路径只能读有关商科的学位,想学会计专业没争取到名额,学校就根据第二志愿给发了一个国际贸易本科的录取书。选课的时候,我发现可以跨科学翻译专业,于是便想偷个小懒,借机少学一些商贸的课,没想到这么选,在麦考瑞大学等于是双学位。麦考瑞大学的翻译专业其实很赞的,语言学系被公认是澳洲最大最好的,澳洲通行的《麦考瑞大词典》是由系里著名的语言学专家编辑而成的,他们创新性的教学和高水平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很出名的。

我开始上的“中英文翻译”课,是麦考瑞大学专门为母语为中文的学生开设的,笔译和口译都必学,等级由简单至难,课程设置还是很科学的,时间安排非常灵活。有意思的是完成这个学位还要上许多附加选修课程,当然有的选修课是凑数的。像我这学期学的“当代中国”,是一个在中国留过学的美国人讲的,对翻译也没什么帮助,但还是需要学。语言学系名声在外,和国内大学也有不少合作,除了我们这些主动往这个火坑里跳的学生,还有从国内来进一步深造的。不是我王婆卖瓜,系里的教学设施之先进、资源之丰富是在全校公认的,教学楼都比商科的高几层。教学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翻译专业每学期招生名额在80~130人左右,一般都是2月份入学。如果未来职业规划和翻译关联度高,系里还会在毕业前一年,给予一些教学上或者社会上的实践机会。值得一说的是,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几乎都是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工作的博士,几乎都是麦考瑞大学毕业留校的尖子生,持有澳大利亚翻译认证局的专业证书。听说语言学系中有4位翻译老师还是国际同声传译协会的成员。

我们“中英文翻译”的本科课程,都被一个女老师承包了,因为她是中国人,上课少不了中文交流。记得第一天去上她的课,那说话的节奏真是不带停的,你问她一句,她回三句,言语间直来直去。有好几个瞬间,我几乎以为自己回到了国内的课堂。因为她讲得又快又密集,起初是不适应,但上了几次就觉得这老师讲得挺多,还都是重點。老师中文名字叫张澜,在麦考瑞大学属于语言学系国际研究分支中国研究的讲师。本科是北京师范大学念的,和我老爸、澳洲的赵叔叔算是校友,正宗的“北师大中文系”;硕士和博士是在中山大学念的,正宗的“科班翻译”;之后再到麦考瑞大学读研究生,还是正宗,妥妥的一个学霸。不单我们这一届,中英文翻译的本科课近些年几乎都是她全权包办。从学校官网对她的简介上看,发过不少文章,也翻译过不少书,到豆瓣上搜一下,还真能找到几本她独立翻译的书。

张老师是那种性子急说话不拐弯的类型,难免就得罪人。有几个听课不认真、事儿还多的学生,没完没了跟她较上劲,临到期末还对张老师进行投诉,估计是没有得逞,现在也不了了之了。我和这老师倒挺对脾气。刚开始的时候有同学老爱跟老师屁股后面问这问那,尤其平常在一个“问题咨询时间”的课程环节,我一下课交完作业哧溜就跑了,“问题咨询时间”一次没去过。上了差不多半个学期,张老师发作业时突然问我:“你怎么都没找我聊聊?”我也爱贫,随口一说:“这不跟您时间合不上。”这张老师就认真了,约我下了课到她办公室坐坐。这要是赶上在国内,老师主动找你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儿,没想到我们俩还聊得挺不错,她对我平常做英翻中时常出现的问题指点一二,很让人开窍。跟老师也熟了,写个论文什么的跟她约,她就帮我改。前几天她还叫上我,看她新试讲的一个中英文化沟通交流课程。

说了张老师这么多,还想讲讲她教我们初学翻译的一些门道。一般人都知道,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口译还可以分为间隔时间的翻译和即时翻译,即时翻译比较难的是同声传译。先浅浅地谈下学习,真刀真枪的翻译,我目前只能算是个外行。我们学的中英翻译有中文翻译成英文,也有英文翻译成中文,这里就当是双向翻译哈。笔译和口译的学习和训练方法不同,先说笔译。笔译比较偏向于翻译的准确性和场景适用性,因为是书面语,对语法、修辞都要求比较高,这也是我们入门翻译学的第一课。如果是文学翻译,对炼字就更讲究,翻译的结果要反复推敲;如果是应用翻译,比如科技文章、公司邮件等,则要考虑场合是随意还是官方,官方的东西对语气称谓等等要求比较高。课上做笔记很重要,平常还是要反复训练,像多听多看原版语言音像,多读英文原著,注意收集要翻译领域的英文文章。对所在国的语言环境和习惯要有所了解,慢慢熟悉。如果是英译中,则要提高驾驭中文的能力。还有就是拿有参照的范本对比,初期训练,最好拿翻译范文与自己的翻译结果作对比,这样才能看出自己的缺点,更好地提高。但做作业千万不能照抄。让别人读你的翻译结果也很重要,让不同专业的同学,或者让土生土长的本国人看你的翻译结果,如果看得懂、看得顺,就算是有点意思了。特别是英文翻译中文,有时候翻出来的中文也要找伙伴看一看。

再说口译。口译则对实用性、时效性要求高,主要是要让对方明白,不用字字对应,但对你的记忆力、理解力是个考验。学习方法第一条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听力,多听,你反应会灵敏,可以记住对方说的,然后才能翻译,听力是口译的基础。第二是训练速记,速记无论是交替口译还是同传,都要用到,让你可以把脑袋记不住的内容写下来。速记可以按自己的方法,只要能迅速记录和反应就行,速记就像给你听到的做编码,是自己大脑能懂的语言。第三条是训练口语,这也是基础中的基础。语音要练准,说得不准对方会理解不了,口语就是要学会表达自己。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在澳洲学口译,这英文腔调以后都是一股土澳口音,带点乡村气息。第四条是要多拿素材训练,可以拿演讲、新闻来练,比如TED演讲,其宗旨是“值得传播的创意”。新闻方面可以先拿英国广播公司(BBC)慢速训练,然后再拿常速训练,逐步提高。不过各种方法都有局限,可以解决应试问题,但不一定符合实战,所以不要迷恋。当然像我这样对当翻译没有远大追求的,第四条可以无视掉。

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真正实战的时候,都要前期做足功课,对要翻译的内容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我还在摸索中,只能说在当下不打无准备之仗,才能更好地学翻译哟。

(编辑·宋国强)

feimi2002@sina.com

猜你喜欢
英文翻译笔译口译
北京地铁播报站名的中英文翻译特点分析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古诗词英文翻译,一起领略中国文化之美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英文摘要
Digest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