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的春天里忆徐迟

2017-08-03 07:45李宗浩
养生大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李四光

李宗浩

今年5月30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科学的春天里,回忆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盛况以及在那个岁月,著名作家徐迟发表反映科学家陈景润事迹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特与年轻朋友分享。

文学家写科学家 首先要深入学习

1977年,在人们度过了“文革”十年的严寒后,北京的夏日更显得生机热烈、万物繁荣。徐迟兴冲冲地由武汉来到北京,是应《人民文学》的特邀,专门创作在科学领域里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事迹,反映他们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不畏千辛万苦、坎坷磨难取得成就的历程。徐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非同寻常的创作任務。

写科学家,作者不仅需要文学功底,还需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据悉,文学界领导研究讨论,都认为徐迟是最为合适的作家。他不仅在文学领域里涉猎广泛,而且英文水平也高,译作甚多,最主要的还是他对新鲜事物敏感,勤奋好学。尽管这时,他已六十出头了。

他的第一篇文章是写地质学家李四光。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地质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做大量的功课。李四光的生活足迹遍布海内外,科学、政治背景丰富(由英国归来后又任国家地质部长),而其创建的“地质力学”,又是介乎于地质学和力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很多专业知识,例如:东亚构造支架,新华复体系的沉降带,基础理论如何应用在生产技术上……这些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只有了解了它们,才能写出一个活生生的“李四光”,才能写出用科学、心血、智慧、勤奋描绘出祖国矿产资源蓝图的李四光。

闪亮的名篇《地质之光》很快于1977年8月问世了!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徐迟引用了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描述:“此物必将大行于世”,以此表达对中国地质和石油事业的信心,中国的石油将“大兴于世界”。

随后,徐迟又着手于第二篇大作《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次,他需要埋首于数学领域。当时,他对我说:“写数学家陈景润,我花了很多时间,读了不少有关数学的书,以及关于他专业方面的资料。我绝不能在这个专业领域里是个文盲,当然我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数学家。”所以,文学家写科学家,“科普”这一关是必须过的!他还说,就是你们作为专业人员写科普,也要写你最精通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徐迟与我的“随谈”,富含哲理。我也一直牢记,贯彻一生。所以我也常写科普文章,但我绝不写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方面的科普,同时尽量在文学上下功夫,争取写得有点文采。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徐迟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后,暂时松了一口气,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写好这篇文章,耗费了很大的心血,从不言累的他对我说,看来是需要休息一下了,我说陪他玩一玩。所谓“玩一玩”,无非是走访老朋友,聊聊天,散散步。那天,我们去诗人臧克家的家里吃完晚饭后,边走边聊,从东城的赵堂子胡同一直走到了西直门总参宿舍。至少有十来里路吧,我们聊得随意又开心。

徐迟得知我家曾住在南浔张石铭旧居,他说那座大宅的文化底蕴很深,它的后门对着小莲庄、嘉业藏书楼,那里有大量的古籍珍本。他告诉我,东栅张静江旧居的正厅里,有一幅很好的抱柱联是苏州翁同酥写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徐迟说,你要记住,“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后来回故乡,我的老师、南浔中学老校长林黎元陪我去张静江故居参观时,也讲到了这个对联。这些大家学者嗜书为命,多读书,读好书,真是天下第一件好事呀!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如今的中年人,差不多当年都读过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因为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以及次日的全国各大报纸,都全文登载了这篇名作,可谓家喻户晓。这仅仅是一篇出色的报告文学吗?这仅仅是赞扬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吗?其意义远不止于此。

正如《人民日报》编者按所说:“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读者推荐徐迟同志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它反映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人民非常关心祖国科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反映了党中央关于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已深入人心……徐迟同志从文学界走进科学技术领域,继反映李四光同志的光辉事迹《地质之光》,他又为读者介绍了一位杰出的中年科学家。科学技术领域是层峦叠嶂的壮丽高原,是繁星灿烂的无垠长空,期待着更多作者去探索,去报导,去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所以说,那些反映科学家杰出成就的报告文学,在当年被全国报刊刊登,使广大读者有机会阅读,反映了我国结束“文革”十年动乱后,希望以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国家的愿望,也传达出党中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亲切关怀。

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繁荣,科技进步,人民幸福。回想当年,徐迟笔下的杰出科学家,如《地质之光》的李四光,《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湍流的旋涡中》的周培源,《生命之树常绿》的蔡希陶……都是把才华奉献给祖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他们经历了艰辛和坎坷,“并没有玫瑰花,他反而取得成绩”,而我们现在各方面条件优越,更要倍加珍惜,坚持科学、勤奋、严谨、真实,不能浮夸,更不能弄虚作假,正如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所说:“应当有所警惕了呢,当美丽的玫瑰花朵微笑时”。

后记:

当年,在徐迟接连发表了一系列“重量级”的报告文学后,他需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他的夫人陈松也劝他早点回武汉。那时,他的名声可以说达到了高峰,而他低调做人、发奋工作的风格一如既往,所以他是悄悄离开北京的。他回去的那天傍晚,《人民文学》的周明、他的外甥女伍星和我三个人在北京火车站给他送行。他的穿着还是那样简朴,我说,回到武汉,你好好休息,不要再到处奔波了。

他坐的是北京—武汉的硬卧。当我看到这位创作出一篇篇震撼国人的报告文学,为国家、为民族、为大众呼唤科学的春天而不知疲惫地呐喊的著名作家,坐在硬板冷铺上,要耗一整夜才能回到家,却毫不言苦,仍旧精神抖擞时,我心里酸酸的,泪水在眼中打转。他用安慰的口气对我说:“宗浩,我困一夜就到了,而且是卧铺,蛮好的,你们回去吧!”当时,他已是64岁的老人了。

列车富有节奏的铿锵声在晚风中响起,带走了心怀“国家兴旺,匹夫有责”信念、对科学强国充满信心并为之激情地歌唱着的徐迟……

猜你喜欢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李四光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徐迟最后岁月的一页日记
论徐迟诗歌创作中的都市色彩
李四光的求学之路
徐迟永远十八岁
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