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早期思想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

2017-08-03 19:09张永超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

【摘 要】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从青年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再转向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通过对马克思在1842—1846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的研究,结合马克思所处的激荡社会历史环境,阐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具体分析马克思思想中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马克思早期思想中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生转变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两次转变;费尔巴哈阶段;人本主义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转变研究存在着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即“两次转变,三个阶段”论。基本观点是:青年马克思是经过两次思想转变,即从黑格尔特别是青年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再转向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哲学革命。[1]第一次转变开始于1842年在《莱恩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形成马克思早期思想第一次转变的标志性著作。第二次转变是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起点,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等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到底经历了什么使他们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内在因素是什么?笔者以为需要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具体分析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过程,从而阐述马克思思想中所包含的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在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在激荡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其思想的革命性、现实性原则,并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德国社会的种种社会现状使马克思看到了革命的必要性。在从事政治社会的评论工作中马克思思想中的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逐渐体现出来。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受到了当时德国的时局、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的思想、以及马克思自身深邃的思辨思维等多方面的影响。

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歐洲正处于剧烈变动时期

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不断发生冲突斗争;另一方面在经历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之后,无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自己独立的阶级利益而奋斗。当时的德国与英、法等国相比政治经济还很落后,而这个时期的德国也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那时期封建势力还占统治地位,农奴制度实际上依然存在,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德国当时处于“夜色之浓莫过于黎明前的黑夜”,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努力,这对于长期处于黑暗封建情形下的德国来说进行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封建势力在把持政权,实行专制统治。针对书报刊物受到检查,集会结社没有自由的情况,马克思在《莱恩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证了出版自由的合理性、社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并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最初态度和对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深刻理解。

2、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热衷于黑格尔哲学,也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他们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马克思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参加了“博士俱乐部”,他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著作。并于1841年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的论文申请学位,并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论证了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高度评价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了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各种错误理论。马克思在此文中指出:“这是哲学的自白,它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2]从无神论思想出发,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认为这是人的“最高的神性”,这是否定了除了自我意识之外“神”的存在,表明他是无神论者,批判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马克思肯定人的作用。他的“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也反映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黑格尔思想的一种反思。这时期的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的影响,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

3、费尔巴哈思想对青年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在1839年写了《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第一次公开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1841年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文中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关于宗教学说的错误观点,即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把前人颠倒了的关于宗教与人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肯定人本质的确定性,这是其无神论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费尔巴哈一般唯物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费尔巴哈时指出: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3]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人与自然”作为他的哲学基础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立起来,这是对人的本质的肯定,从而确立起他的唯物主义原则。马克思看到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和冷静的态度。马克思毕业后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时,他转向现实,立足实践,积极参与民主主义革命,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理论研究。普鲁士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压迫,使他看清了封建王朝的丑恶本质。马克思在此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言辞激进,观点鲜明的政论文章。马克思此时力图冲破传统思辨哲学对抽象本体的讨论,投身于政治现实中,以《莱茵报》为阵地,直接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的思想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马克思思想的第一次转变,不仅受到了费尔巴哈一般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也与当时德国要求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的革命愿望等社会现实相关。

当然马克思思想中的现实性和革命性是其思想转变的根本内涵,马克思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关注社会现实,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当时德国的时代背景下,在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思想的学习中,开始了其思想的第一次转变。在实践中,马克思也注意到费尔巴哈一般唯物主义的致命缺陷。如何联系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使人民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这一系列问题促使马克思开始了新的探索。

二、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了他的经济理论,这充分体现了他思想中的现实性和科学性,从而实现了其思想的革命性、现实性、科学性的统一。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844-1846年,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对社会生产关系和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由此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为共产主义学说构建了全新的理论基础。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迁居巴黎和A.卢格合作创办了德文刊物——《德法年鉴》。他在法国积极参与工人集会,了解了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工人阶级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认真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844年8月会见了恩格斯,并开始了历史性的伟大合作,这为马克思主义的确立注入了更强的生命力。《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著作。

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发展,马克思的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他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马克思由于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他对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在1843年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首先把唯物主义原则运用到对反宗教的批判上,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4]马克思反对宗教创造人的观点,认为人们要追求现实的幸福,关注此岸世界的真理。当然他还未摆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但对宗教观的批判是其关注人生活的社会现实,关注物质世界,以及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唯物主义原则的重要体现。与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注重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探讨。他向德国制度开火!要突破抽象的、思辨的、僵固的哲学观念,必须立足于德国的社会现实,批判德国的法哲学就是批判德国封建制度的“制度的抽象继续”。“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面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5]对思辨哲学的批判要立足于实践,进行革命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于是马克思指明“市民社会”即是一切等级解体的从事人的最高本质的解放工作的市民社会阶级,即无产阶级。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无产阶级带领其他阶层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国家。当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关于市民社会的观点是马克思思想变化的重要方面,但是其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观点,还不是其在后期思想成熟时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他只是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形成整体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恩格斯的第一篇经济学著作,发表于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恩格斯在文中指出了私有制起源问题,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规律,论述了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初步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这些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恩格斯首先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展的自然结果,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是为私有制而存在的。“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的肯定的进步就是探讨了私有制的各种规律。”[6]这里恩格斯把批判私有制作为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其次,恩格斯通过对劳动价值理论、资本与劳动、竞争和垄断理论等理论的研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具体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的问题。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7]他探讨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注重价值的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这里的价值不能脱离私有制和竞争,他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满足人们真正的商品价值需要,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劳动时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商品经济发展的价值规律,更好的阐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又指出正是私有制的出现才使土地和劳动分离,出现了资本和劳动的分化,所以必须消灭私有制才能解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完成的标志性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首先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基本内涵,它突破了以往唯心主义哲学中抽象的思辨性原则,解决以往唯心主义哲学中无法更好处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问题,在立足社会现实基础之上,探求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其次,它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理论缺陷,正确处理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确立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破以往哲学的“解释世界”,真正的开始“改造世界”。这也是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完成的重要标志,开始真正摆脱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中的错误观点,开始建立起自己系统完整的唯物史观的起点。《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观点,解决了唯物史观中存在的难题。从人类历史發展过程中的物质生产活动角度展开,详细论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等,这与以往唯心史观的哲学有根本区别的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人”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本质”的人相区别,马克思在这里认识到人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的发展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寻求人真正解放的关键。

三、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精神内涵

至此,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两次转变已经完成,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内涵即革命性、现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思想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原则等,这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总之,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两次转变深受其所处的激荡的历史环境影响。马克思思想中的革命性、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他站在时代的潮流中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和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的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社会现实,从而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两次转变。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是其完成思想转变的关键,马克思思想中的革命性、现实性精神内涵是在早期的社会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并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参考文献】

[1] 姚顺良、汤建龙,“两次转变”的文本依据及其方法论意义——兼答王东教授等[J].学术月刊,2007(0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60.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0.

【作者简介】

张永超(1993-)男,河南平顶山人,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视角下以集体为中心的班级管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的五年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对待中职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社会/情感策略输入与人本化外语生态课堂的构建
农村发展需向城市化“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