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书画揭心研究

2017-08-04 23:32曾冠军
神州·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画心浆糊书画作品

曾冠军

流传下来的历代书画作品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书画装裱、修复艺术是伴随着书画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保护和弘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繁荣中国传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是有了装裱、修复艺术,才使历代传世或出土的许多珍贵书画恢复青春并得以很好的保存。古书画在流传过程中或因年代久远质地老化而糟朽,或因被虫蛀鼠咬而破损,或因保管不善而断裂,发生空殼脱落、受潮发霉的现象,伴随着岁月流逝会越加朽糜,需要修复人员以慎重的科学态度、精湛的技艺重新揭裱修复,尽可能地恢复原件的历史面貌,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以便保护、展出,最大限度地延长古书画的寿命。

书画藏品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古旧书画的揭裱,随意揭裱了事,这是断然不可的。装裱之重要性,有如商品的包装,包装粗劣者,商品的品质虽是上等,价格会大打折扣。揭裱得不好,书画变得黯然失色,严重者毁于一旦。修复一幅古旧书画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各道工序环环相扣,稍有失误都会影响修复后的质量,修复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谨慎地去对待每道工序。揭心是重裱旧画工艺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工序,顾名思义,“揭”就是除去画心背面的覆褙纸和托纸(托纸起保护画心的作用,也称命纸),揭命纸时要特别小心,这项工作更是要求修复者的一举一动慎之又慎,绝不能粗心大意,掉以轻心。命纸与画心是性命攸关,在揭取时极易损坏画心。“书画性命,全关于揭”,往往因为这道工序的疏忽大意,或技艺不精,以致画心有的掉粉、 掉色,使画意失神,有的揭心时揭花揭伤画心,严重者甚至毁坏画心。因此,揭取“命纸”成为整个修复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稍有闪失就会给书画原作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揭的水平如何,将会给修复工作及书画的寿命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揭裱后反而使旧画更加残破,毁其艺术风采及原貌.那就失去了旧画重裱的意义。

一幅需要修复重裱的书画摆在面前,千万不要急着去揭心。明人周嘉胄认为:古书画重裱,“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因此,如无绝对把握,不可贸然动手。古旧书画保存条件各异,其质地和完残情度也有很大区别,在揭裱前需要仔细观察,审视画心气色、质地、残损霉烂的状况,底色的深浅;对着光照,察看画心的厚薄,以前有无揭裱过,画心的结实度如何;估算即将揭心的难易程度,会否掉粉、掉色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制定一个严格而又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以便修复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做到万无一失。

古旧书画画心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破、折裂或变酥现象,因此,清洗完画心后,一般都要在裱画台上采用大于画心的纸、绢或者透明塑料薄膜作衬垫,避免画心托好后起不了台,然后将画心向下置于衬垫上并刷平、刷实。有了衬垫,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如不这样,画心残损严重的,起台时将弄得不可收拾,即使勉强能起台,也会造成支离破碎而遭到损毁,画心残缺较少的,托好后也须用针锥逐一挑起残损或开裂地方,增添不少麻烦。

在揭心前,先用毛巾吸去多余的水分,然后才开始揭心。揭心工作是否顺利,与画心的水分多少有关,过干、过湿都不利于揭心。揭心一般先揭去覆褙纸,然后再揭命纸,往往前者容易,后者困难。揭时,可根据褙纸的不同情况,运用揉、搓等不同的手法,凭手指的触觉来掌握力度,力量要运用适当,一边操作一边摸索、试验,先在画面的四角或空白处找出易揭之处,按其规律顺着一个方向,循序渐进地揭去原纸。好揭的话,就尽可能地一大片、一大片地揭,干后收集起来,留待以后作修补材料。若大片不好揭,就一小片一小片地揭,用手指轻轻地搓,搓一点揭一点。如果这样揭仍有困难,就用手指在托纸上轻轻磨擦,将托纸揉搓成极小的细条,用力要恰到好处,不要将画心搓伤,如发现不小心带起画心纸时,应立即停止,用毛笔沾浆水刷在原伤处,让揭起部份复回原位,然后,换一个方向再揭。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要因为与画意无关重要,或者残块难揭而随意扔弃,认为画心残破不堪,多一两个破洞无所谓。在操作时,手腕及肘部不要枕在画心上,以食指和中指为主,有时用单指搓,有时则需双指甚至数指并用,但一定要宁慢勿快,宁轻勿重,并且经常用湿布把手指拭擦干净,一来可避免弄脏画心,二来可保证灵敏的手指触觉,还要及时用鸡毛掸子扫走纸屑,保持画心的洁净,以免影响判断,或触伤画心。有些书画容易掉色,要避免因手指触过有色部分而把颜色带到画心的空白纸上,弄脏画心。 揭到有印章、题款以及画意的关键部分时要特别注意,保证其完好无损。

总之,揭心时能揭则揭,不能揭则搓,再不行就捻,揉搓的方向左右、上下都可,但切记不可将画心搓伤。也不要东揭一块,西揭一块,把画心揭花,力求做到揭清、揭匀。同时还要避免把画心从无洞变为有洞,把小洞弄为大洞。整个揭心过程需要心、眼、手相互配合,全神贯注,心平气和,既不能因易揭而心急图快、掉以轻心,也不能因难揭而心烦气燥,手忙脚乱。揭心的原则,就是既要匀净地揭去旧纸,又要不损伤画心。

揭心的难易程度,与旧裱所用的材料、浆糊、托裱的方法、保存情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画心结实、完整而浆糊较稀,揭起来就比较容易,有些画心托裱已久,浆糊失去粘性,可以一层一层地揭开,揭这样的画心省时省工,一般不存在揭坏画心的问题。但如果浆糊用得很厚,画心比较薄,破碎而且粘连霉烂的,这样,整个揭心的过程就非常艰巨。也有因所用浆稠稀不匀,排刷力度有轻有重,揭时就会出现某处易揭某处难揭的现象。需要极大的耐心,沉住气一点点慢慢地搓掉托纸,不可性急,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弄伤画心。揭去命纸的地方,要注意经常喷水,保持一定的湿度,防止画心干裂翘起,扯崩画心,严重的将无法挽救。揭心最好当天一气呵成地揭完托好,如遇难揭的画心,一天揭不完,可用湿毛巾盖住画心,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待次日继续揭。但是切不可将塑料薄膜直接覆盖在画心上,以免掀起时粘坏画心。即使难揭的画心,也要连续作战,尽快揭完,不要拖拉,否则,画心在案上时间过长,容易起霉。endprint

如果是绢本画心,在揭时不要移动其经纬,以免变形走样。画心较为完整,而且无重皮现象的,就不必揭去原作的命纸,只揭去覆褙纸即可。有的画心是用稀薄绢托纸后再绘制的,命纸更是不可轻率揭去,以免使原画失去神采,甚到令原画不复存在,如果托纸出现重皮,可从正面涂刷一些稀浆水,使其渗入粘合。有此书画已经是数次重裱,如原补纸补得比较好,与画心浑然一体的,可不揭去,予以保留,但补口要轻轻挑起添加浆糊,粘回原位,补得不好的,一律揭去。

揭完托纸后,再仔细检查一遍,用手指把画心厚的地方輕轻搓薄,并清理纸屑,使画心背面厚薄均匀而平整干净。对于裂缝或错位的地方,可润水将其挤凑拼接好,再用毛巾吸去水分,固定位置。

假如画心破洞不多,可先以颜色、厚薄及质地相同或接近的材料对画心上残缺的部分顺其纹路进行逐一修补,然后再重新托一层优质生宣作命纸,修补的材料需要修复人员平时留心收集。但画心破洞、残损较多的,则需要采取“整托隐补”的方法,根据画心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配备一张新的命纸整托,晾干后再在背面修补破洞。所配染的纸、绢的颜色,最好与画心一样或接近,但不可深于画心,在上命纸时,要有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未上好托纸而粘着带起画心,那时将很难收拾。选配托纸十分关键,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随意用纸。揭裱修复旧画 ,要在材料的选择上保证装裱的高质量,确保书画延年久存,针对损坏原因所采取修复方案和修复材料的运用上,不能忽略一些细微的、在短时间内看不出的破坏因素。揭裱修复古书画的重要功能就是保护古书画作品,如果古书画作品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保护古书画作品选用劣质的材料,那么不论将来的保护条件多么好也谈不上收藏和传世。

揭裱书画作品,应选择潮湿的天气进行,若天气干燥时揭心,画心的水分很快被蒸发,如不及时洒水,揭过的地方薄,导致力度不均衡有些地方会翘起甚至崩裂,损坏画心。未揭的地方也因失去水分揭不下去,但时时洒水,又使画心反复伤水,降低了画心拉力,于书画不利。因此,要重视运用先进的保护技术,有条件的话,工作室最好安装温控装置,用温度计、湿度计测量仪,准确地掌握气候变化,用空调器、加湿器等调节工作室的小环境,减少天气带来的不利因素,增强修复工作的科学性。

古书画每揭裱一次,原作便可能遭受损伤一次,或使精神减弱。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宜重新揭裱,尽量减少揭裱的次数。清代陆时化在《书画说铃》上说:“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一些严重霉烂或脆化的画心,稍碰即碎,还有的古书画看上去尚且完整,如揭裱不善,不但画的神韵减弱,且增加了破碎度,加速了它的老化。古书画不揭裱不好收藏,而揭裱不好却是对画作的一种破坏。

作为一名装裱修复工作者,必须要努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精益求精,为继承、发展、弘扬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事业,科学地整理、保护、抢救祖国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书画装裱技艺辑释》,杜秉庄、杜子熊编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心浆糊书画作品
传统中药浆糊的改良研究
老友“浆糊”
张宝珠:追逐“天人合一”的画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