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实验研究

2017-08-07 10:42李宁
资治文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大学生

【摘要】本文选择存在人际交往困扰问题的在校大学生40人,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20名同学进行为期四天的心理行为训练,训练结束后再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心理行为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提高人际适应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心理行为训练;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引言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恰恰很多同学对大学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准备不足,不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很好的沟通,面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这部分同学无形之中就出现了人际交往问题。很多同学不知道怎样才能处理好与身边老师同学的关系并常常因此而烦恼。本文选择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部分大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心理行为训练项目,希望通过四天的心理行为训练可以使人际交往方面有问题的同学们增加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改善人际交往现状。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某大学40名大学生为被试,这些学生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测量中总分大于或等于9分,这表明他们存在人际交往困难。实验前将这40名同学随机分为平均的两组。由16男4女组成甲组为实验组;17名男3女对照组组成乙组为对照组。随后将实验组的20名同学再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这两组被试的训练项目完全相同。分成两组的目的是使小组保持适当规模,使其适合心理行为训练的要求。

为了使心理行为训练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我们特意选取10名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加入训练队伍中,这样能在训练过程中更好的活跃团队气氛,引导实验组的同学更好地完成心理行为训练的项目(为了协调男女生比例,特意安排10个交往正常的大学生,8女2男加入实验组,每组5人)。这10名同学在量表测量中,测量结果正常,愿意参与到心理行为训练项目中来。他们在前后测中得分不参与统计分析。乙组则不安排任何形式的辅导和训练。

2.研究工具。本研究以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为主要测量工具。

3.实验程序。心理行为训练是通过模拟各种探险场景,让队员通过努力完成训练任务的一种全新的情景式心理训练。参与者通过完成项目过程中与队友的磨合、合作,共同在规定时间以内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心理行为训练通过一系列室内项目和室外项目的设置,可以让参与者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切身体会,感受到对自身心理上的挑战,思维得到启发。

在训练开始之前,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测试练。心理行为训练共四天:第一天,通过“破译密码”、“智慧魔棒”、“蛟龙出海”等活动训练实验组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能力。第二天,通过“孤岛求生”、“法柜奇兵”、“荆棘排雷”、“自信呐喊”等活动训练实验组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天,通过“智破雷阵”、“绝地求生”、“穿越A4纸”等活动锻炼实验组学生的思维拓展、沟通能力。第四天,通过“自信演讲”、“人际沟通风格”、“感恩父母”等活动促进实验组学生的自信提升、自我探索、亲子关系。四天的训练结束后,再次对实验组学生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进行测试。

4.数据处理。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重测,所有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作t检验。

三、结果

1.16PF人格因素实验前后得分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看出,成员训练后在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p<0。01)、敏感性(p<0。01)、怀疑性、紧张性、忧虑性方面有显著性改变(p<0。05),这表明成员在适应交际的环境、交往的方式及智力潜能等方面都有所改变。

2.16PF双重人格因素及测验应用特征实验前后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成员在“心理健康”和“环境适应”上都有显著性改变,这表示成员在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增强自己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16PF应用特征人格因素前后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团体成员在“适应与焦虑性”和“内向与外向性”方面有显著性改变,这表明学员经过训练后,在适应环境及处事能力方面有所进步。

四、讨论

1.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心理行为训练卓有成效,这表明训练的总体效果良好,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应用。同时训练结果也说明,心理行为训练能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调整自己的状态,同时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2.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当今心理健康工作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训练方式,通过让学生在参与教练员之前根据训练目的确定的训练项目,从中主动体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同伴一起解决问题。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受到挑战,思维也得到了启发,在活动结束之后的分享环节,大家畅所欲言,畅谈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体会与感受,最后通过教练员从专业角度对学员的评价与分析,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训练结束之后,学员纷纷表示很喜欢这种训练模式,对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完善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因素A(乐群性)、因素B(聪慧性)、因素F(兴奋性)在实验前后有显著性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参加心理行为训练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这种新兴的训练方式很是好奇,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很是投入,容易被项目设置的难度而吸引,全身心投入其中,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努力完成训练任务,并且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在组队之初可能有些陌生,但是通过组建团队和热身小游戏,很快就能顺利度过刚刚到一个新环境时内心的紧张不适感,很好的融入大家,从而使自己的乐群性大大提高;聪慧性的提高是通过在心理行为训练的过程中,大家在团队中和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大家互相鼓励,团结协作,无形中激发了自身的智力潜能;兴奋性是由于在训练过程中整个团队气氛轻松愉快,大家全部精力都在训练项目本身,这使团队成员无形之中就放松了自己的心情,不良情绪自然就慢慢消失,以往的谨慎敏感也慢慢变得开朗大方起来。

敏感性、怀疑性、紧张性在实验前后也有显著改变,它提示我们:对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來说,可以抓住大学新生入学这一关键时期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一系列心理行为训练,尤其针对新生适应问题,通过训练帮助大家迅速度过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时期,从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不那么敏感、不那么保守、不那么内向,学会与别人相处,体谅别人,包容别人。

在实验中,双重人格因素中的心理健康(Y1)和环境适应(Y4)也有显著性提高。这可能是心理行为训练过程中,整个训练过程中团队给受训者提供了一个感觉很安全的交往空间,在这个团队中,受训者感觉很安全,很放得开,这种人际交往环境是他们所乐于接受的,自然紧张感也就慢慢消失,其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程度自然大大提高。

应用特征人格因素中的适应与焦虑性(X1)和内向与外向性(X2)在实验前后也有显著性改变,并均具有高分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心理行为训练的项目设置一般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受训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变得愿意与同组队员沟通交流,同时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不再那么内向、自闭,变得阳光开朗起来。

五、结论

本研究表明:对于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可以使用心理行为训练的方法助其进行调整,这种训练方式不仅深受同学欢迎,而且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罗希。心理行为训练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应用。社会心理科学。2011(03)。

[2]于澍。心理团训对解决高职学生人际缺失的实证研究。辽宁高职学报,2016(12)。

作者简介:李宁,沈阳音乐学院,1983年1月出生,辽宁锦州人。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