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考什么?

2017-08-08 23:52程红兵
今日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黄花岗命题题目

程红兵

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命出一份合格的试卷,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大家都知道现在学校现状普遍是题海泛滥,但并非大家都知道,在泛滥的题海中更严重的是泛滥的问题。

天津市某教育局副局长是全国政协委员,有一次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给政协委员们出了一道北京市2010年幼儿园升小学的测试题,据说还是权威归类标准版。

1到9九个数,按照要求给它们分类,比如“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来分,那如果是1378、59、246是按照什么将它们分为三类的?

一位委员发言说:“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嘛。1378是奇偶混搭,59是纯奇数组,而246是纯偶数组。”他的答案被副局长否定了,其他委员给出的各种答案也都被否定掉了。原题给出的标准答案居然是:按照拼音来分的,1378都是第一声,59都是第三声,246都是第四声。

很显然这是小学语文老师出的题目,这道题毫无意义,根本无法检测出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根本没有科学性可言。而且角度刁钻,它用数学的方式出语文试题,诱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答题从而犯错误,居心叵测,用这样的试题考即将进小学的学生,可见这个教师用心不良,看得出这位出题教师身上有一种文化缺失,看得出教师的人文思想、世界观、教师哲学的缺失和贫乏。

一所重点中学组织模拟考试,本校老师命题,历史考试,学生发现这样一道题:“黄花岗起义第一枪谁开的?”学生经过多次复习已经非常清楚,黄花岗起义第一枪是黄兴开的。哪知道题目没有完,继续往下出:“黄花岗起义第二枪谁开的?”孩子们傻了。题目继续往下出:“黄花岗起义第三枪谁开的?”孩子们彻底懵了。考试结束之后,愤愤不平的考生纷纷找命题老师评理,哪知道命题老师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对学生说:“你们把历史教科书打开,翻到第几页,看第几段,把那段话读一下。”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读到教科书那段话:“黄花岗起义,黄兴连开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孩子们彻底晕了,无语!

表面上看,这位老师出这个“三枪拍案惊奇”的题目没有超纲,没有超本,都在教科书的范围之内,但是出这种题目有什么意义?这种死的知识根本算不上知识,而这位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记住第一枪,还要记住第二枪,更荒诞的是还要记住第三枪,这难道不过分吗?这位老师为了避免学生猜题押题,挖空心思出这种偏题、怪题,既不能检查学生的历史知识,也不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毫无科学性可言,如此考试不要也罢,只有负面意义,没有丝毫的正面意义。历史老师不知道历史教学的目标在哪里,教师的个人品格从命题中消失,教师所命制的试卷没有了历史老师应有的人格气息。

中国老师出过这样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的?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世界史教科书涉及这个史事是这样出题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窝阔台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作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人们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老师对这个学生的答题给出评价:A。

两个试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记住或没有记住窝阔台何时去世没有意义,记住或没有记住窝阔台最远打到匈牙利也没有多大的作用,这些知识都是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的,这位中国历史老师命制的题目完全是僵死的知识。那位美国老师命制的题目却是活的知识,用一个假设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相反,我们的历史老师经常给学生讲的一句话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这样一句话好比一根绳索把所有学生的思维全部捆绑住了,包括把那些很聪明的学生思维也束缚住了。而那位美国学生在其历史课堂得到了很好的逻辑推理训练和历史思维训练。

再看一例,语文教师出题:“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什么?” 一个学生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师予以否定,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很显然这个语文老师命题紧扣春天的夜晚,所以要“春风”,但在老师所给的情境中,人既可以想到“明月何时照我还”,也可能想到“举头望明月”,标准答案不标准。看得出这位老师在命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械僵化。僵化的考试,机械的命题,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也是思維机械、僵化的。

不同的命题方式,体现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是教学价值取向的差异。考试,不能只考查知识本身,而更要重视知识的运用;不能仅考查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考力;不能仅面向昨天的历史数据,而更要面向明天的社会可能出现的现实问题,重点考查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考试,考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考的不是记忆,而是能力;考的不是技巧,而是文化。有什么样的考试,其实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文化,就有未来什么样的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黄花岗命题题目
浩气长存黄花岗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黄花岗起义张朝烈士史事考
关于题目的要求
孙中山军事思想的演变历程——以黄花岗起义纪念为中心
追根求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整人的历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