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探究之力,扬阅读教学之帆

2017-08-08 00:57陈晨
关键词:探究性文本课文

陈晨

【摘 要】

语文老师都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审视传统的现象,部分教师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目前,探究性阅读教学这一教学新理念的提出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笔者就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谈谈小学低年级语文在探究性教学方面的几点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 探究性阅读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顾名思义,教师是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去感悟探究教材,收集处理信息,积累体验文本情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

一、依“趣”为源,激发探究欲为首

皮亚杰阐述了兴趣对学生产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能发现别人不知道的,教师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探究欲。

如教學《“黑板”跑了》一课时,教师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黑板怎么会跑呢,它长脚了吗?”“这块黑板和我们教室里的黑板一样吗?”“黑板为什么要跑啊?”等问题。这时,教师就顺水推舟地说:“同学们提的问题老师也好想知道啊,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学习吧。”

(二)营造良好氛围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其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学会待客》的口语交际时,上课伊开始,我推门而入就说:今天我是来到二(3)这个大家庭来做客的,大家欢迎吗?同学们立刻在某些同学的带动下响起了热情的掌声。“作为小主人的你们,大家怎么招待我啊?”大家分组讨论随即进行说一说,谈一谈,进而分组来接待我这位“客人”。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放到课堂上来,给学生熟悉亲切的环境进行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二、因“材”而定,确立探究目标为主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有其自身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所有的内容、所有问题都可以组织学生探究。首先,探究的内容要有值得探究的价值;二是探究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三是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

(一)教师要考虑课文特点,充分挖掘课文中值得探究的内容,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寻找、发现值得探究的内容

以《小动物过冬》为例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类童话故事。“燕子过冬”“青蛙过冬”和“小蜜蜂过冬”三则故事构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小朋友们了解不同的动物过冬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人物的语言、发现他们过冬的形式,并从中受到启迪,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解题,从“动物”入手,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小燕子有翅膀,是可以飞的,它要飞到哪里去呢?”“小蚯蚓的家在泥土中,它一直睡觉吗?”“蜜蜂也有翅膀,为什么不和燕子一起飞走呢?它的家有什么特点?”再组织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教学课文,小组交流,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把握课文,学习方法。

(二)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年段特点

各个年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因此,探究的问题就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应过难或过易。过难了,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会挫伤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过于简单则没有探究的必要性。低年段的孩子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主要是由老师提出探究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探究,应以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为主。也许,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肤浅的、表面的,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探究性阅读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三、分“层”而设,运用资源探究为辅

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主要凭借,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能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课外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扩大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探求知识的奥秘。

(一)课前初步探究

就每一个文本而言,学生们必须在大量的知识点的学习中阅读相关的信息。学生非常有必要找到相关的信息。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查找、搜集相关的背景信息。特别是像《要好好学字》、《朱德的扁担》、《大禹治水》等课文,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与同学们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他们对这些课文的背景环境知道的很少。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查找有关作者和作品的一些时代背景,特别是文本中的主人公的有关资料,做好充足的预习。这样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深入探究

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围绕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此缩短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孔繁森》这篇课文时,主要就是让学生探究一个问题:“孔繁森为西藏同胞做了什么事情?”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入探究文本,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课后拓展探究

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对文本进行拓展阅读,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有更深入的感悟。如:学完《水乡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对江南水乡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了解苏州就是典型的“水乡”。让学生课后查找关于周庄、同里等相关知识,并在课上交流。这样,课后孩子们就会多渠道地去搜集资料。如:上网查阅或请教家长。如此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了探究者,又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真可谓是一箭多雕啊!

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教学就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也应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探究性教学带领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了文本的无限魅力,找寻适合学生适合不同文本的需要的探究性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猜你喜欢
探究性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端午节的来历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背课文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