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印记
—— 农村班主任专业化之旅

2017-08-09 09:55林泽兵
师道(人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德育班主任老师

林泽兵

行走的印记
—— 农村班主任专业化之旅

林泽兵

最远的距离

粤东山区与珠三角的距离有多远?2016年12月1日清晨,我赶上开往珠海的大巴车,顶着全封闭的车厢里那股难闻的味儿,还有不时发生的小孩的哭闹声,经历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在下午2点钟抵达珠海市区。一路上,为了避免内急我7个小时不吃喝。大巴车把我放在一个叫做隧道南的公交站,我的双腿终于站在城市的大马路上,双手托住自己的腰向前拱,试图恢复身体的灵活性,此刻我终于感受到身体可以自由活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我叫上一部的士,经历一个多钟,抵达斗门区井岸镇,找到本次 “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德育成果汇报与展示”活动的指定酒店。

12月2日,我们的团队 “省名班主任卢海琼工作室”成员一行共13人汇入到此次活动的大部队中。在斗门区第一中学蔡元培学术报告厅,率先作报告的是斗门一中的省名班主任郑学明老师,郑学明老师的德育团队扎根于经济发达的珠海市,团队成员均为省市德育名师,除了在省市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外,还面向本地区开展教育咨询服务,解决大量家校教育问题,并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案例,让我们看到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蕴含无穷的能量。

湛江的张妙龄团队在当地开拓了班主任培训新天地,他们倡导对学生的爱是无差别的 “兼爱”,认为班主任不应是由时间堆砌出来的具有 “劳模色彩”的壮举,而是通过专业能力赢得职业尊严,其成果《德育从心灵开始》也将正式出版。

卢海琼工作室承担揭阳地区骨干班主任的培训活动,受训或观摩的班主任、德育教师等超过3000人次,在本地区带来极大的影响力,卢海琼工作室作为德育培训承办单位,促进了本地班主任观念的改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成员学员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培养。

来自梅州的丁小飞团队,主动深入到边远学校,凭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以执着的信念敲开边远地区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壁垒,让人感受到他对农村教育深深眷恋的情怀。

……

12月3日,我们进行珠海市德育特色学校考察与交流。首站为百年名校和风中学,该校的珠海市名班主任许春老师介绍其打造班级文化理念——“与其拔去园中野草,不如种上鲜花”,其德育团队各成员的敬业精神与科研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珠海实验中学,学校周围高楼林立,校园却是繁华都市中的一片世外桃源。美丽的思源湖迎接我们的到来,湖里,新疆班学子从天山南北携带而来的水源在此交融。宁静路通向生活区,致远路通向教学区,整个学校既现代化又不失典雅,每一处空间都融入其意义深远的育人理念。该校王忠容老师团队系列主题班会已形成一套校本教材,主题鲜明,让人感受到德育在这里已是根深叶茂。

在珠海,我们分享了本周期德育成果的快乐,我用心聆听各地名班主任主持人的德育汇报,感动于他们团队的专业自觉、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听着、看着,我渐渐明白,最远的距离不在于时空上,人与人观念上的差异才是最远的距离。

困惑中出发

我作为揭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里有来自我们粤东山区揭西县的班主任老师共16名。还好,我们没有因为距离太远,而忘记了出发。两年来,在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一路上跌跌撞撞,许多经历依旧记忆犹新。

2014年底,我接到钱坑中学青年教师李卓旭的电话,他向我咨询市教育局关于成立我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文件的有关内容,学校要求他按文件精神完成有关申报工作。我已经在学校的邮箱读到该文件了,此刻同行的电话让我在随之而来的几天时里以矛盾的心态度过。作为省名班主任李桂华工作室第一周期结业的成员,我的教育观念在为期两年的学习与实践中有了一些变化,渐渐走上了德育研究的道路,如果我想继续向前走,被动等待学校的安排显然会错失时机。我打印好文件直接找校领导,为了承担这一项目,我把之前德育研究取得的成果向领导作了汇报,取得了学校同意申报的承诺。后来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与全市同批成立的工作室有所不同。还有一点不同之处,以往惯例,涉及教育研究的大多数为本地区重点学校承担,我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谈何示范引领?

在随后的申请与考察中,竟然一路绿灯,并于2015年初,揭阳市名班主任林泽兵工作室顺利挂牌。随后的其他困惑也接踵而至,如何选拔与组建工作室人员?对于一线班主任而言,他们不知工作室为何物,许多老师三番四次推辞,最后因为行政命令被动加入到工作室中。李文斌老师说到: “学校找了教师甲他不来,再找教师乙也不来,最后我才来了。”吴新老师说:“本来我是不想来的,我的工作太忙了,以后的培训,能不出的,我就不出了。”老师们均有自己的现实问题,无法一一道来。难道班主任工作室是市教育局顶层设计出来一厢情愿的理念吗?从当前班主任工作的各种低效的重复、被动的工作状态迈向德育创新这一步到底有多难?

教育的路上,我们兜兜转转,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我们从教多年甚至从未体验过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乐,却有诸多求之不得之苦。教育的路上更有我们放之不下之痛,唯有点亮愿景的灯,方能看到自己的光芒;唯有让内心激情溢过心头的石坝,偏见才会土崩瓦解。

追寻中发现

我们内心对教育放之不下的这一份情感,将是我们成长之旅的契机与出发点,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我希望自己就是一名点灯者。第一次集训内容中,我分享了发表于 《师道》的文章 《聆听内心花开的声音》,这是我个人在农村学校的成长经历,当我完成这一次讲座后,我发现火花在大家眼晴中闪烁,集训前还有多位老师向工作室提出请假,但我极力动员大家到来,而此刻完成讲座后,有不少老师感动了,迫切要求拷贝讲座内容。

这一次的集训,我还要指导老师们做好专业成长规划。只有情感的认同,产生共同的愿景,专业成长规划才不会变成应付式的作业。集训后,从老师们提交的个人成长规划显示,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学员陈军老师的文章 《坚守信念——班主任专业成长规划》写到: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和活力是我最大的优势,而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欠缺便是我最大的短板。由于满怀激情,我的工作充满想法和干劲;但由于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欠缺,我的工作又常常事倍功半。别具风格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让其他班级羡慕不已,但同时又很难使班级在整个学校的大氛围里得到认可;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却为了备课就要花费自己几倍于课堂的时间和精力;有规划、针对性的思想德育工作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但却没有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并提炼出相应的教育成功经验与同事分享。所以,保持激情,虚心地向同事们请教和学习,用心阅读有关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总结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我所急需去做的。作为一名对教育抱着美好理想的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而提高的方法和途径是我所缺失的。名班主任工作室,对于我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平台和途径,同时也是外部的一种动力和一种鞭策。我会倍加珍惜,严格要求自己,全力以赴,努力从培训交流学习中汲取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如何寻找班主任专业成长点?我确定了教育叙事作为我们教育研究方向。为此,我邀请省名班主任范曙明老师为大家作教育叙事专题报告。她的讲座 《教育无痕——巧抓教育契机》打开了老师们的心窗,她的案例让大家感悟到,通过学习与创新,我们可以离智慧型班主任更近一点。工作室学员陈泽梅说到: “作为一名大山里的班主任,教育研究这件事似乎和我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在加入工作室之前,教育研究对我来讲就是教育期刊或报纸上的一个 ‘高大上’的词语,而从事教育研究的人也应该是那些坐在专门的办公室里的专家们,不会是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山区小教师。因此,在最初的时刻,对于要做教研这件事,我的内心是既满怀期待又忐忑不安。一方面,我为自己理论知识的浅薄而自惭形秽,生怕自己做得不好,拖了其他人的后腿;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战斗在教育一线的九年级班主任,中考的压力重如泰山,我真的不认为我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研究我日常工作之外的事情。但当我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踏出第一步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教育研究和我所想象中的样子大相径庭。其实,教育研究并非都是海市蜃楼,因为有一项非常适合一线教师的研究方式——教育叙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近两年来,我们研读教育专著,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论坛、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不计其数,我们及时总结并记录点滴收获,更致力于教育叙事的撰写与分享。

教育叙事是最适合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方法,近年来发表几百万字文章的王维审老师就教育叙事表达这样的看法——“安顿生命里的痛感、点亮愿景的灯、相信自己就是光”,我们深表认同。这二年来,我们在叙事中激发班主任成长的原动力,在叙事中分享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在叙事中提升班主任的人文素养,在叙事中提升班主任的科研能力。

反思中成长

2016年的11月24日,在学校的图书馆,我们再次坐在两年前大家首次见面的地方,旧地重逢,不同的是这一次相聚,我们的内心充满期盼。我们进行德育成果汇报,期满总结会议,大家感动于我们相处的每一个日子。而作为主持人的我,深深感动于大家的肺腑之言。当初我们在困惑中出发,行走路上虽然没能一帆风顺,但所有的经历都成为我们宝贵的记忆。特别是老师们思想的转变,对班主任专业化的思考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每一位老师都在汇报中表达自己心路历程。

这两年来,我们的各类文章比如经验总结、教育案例、个案研究、教育论文、培训日志、培训感言已达上百篇,这印证了我们当初提出成果即成长的思路。我把这些成果进行汇编形成18万字的文集,并以《教育路上的行者姿态》作为文集的书名,该书分成四个篇章,这样我们就清晰地看到了一群农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路线,规划、实践、探索、收获,是我们行走的脚印。

工作室为期两年的学习研究,我们没在经济上获得额外收益,当大家拿到这本文集时,这一刻我们感动了,我们互相在书上签名留念,彼此的名字以及散发墨香的文字,就是行走时留给我们最美的印记。同时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与省市内德育同行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我们扎根农村,在教育中表达了自己声音,没有华丽的舞台,我们用质朴的方式演绎自己的教育人生。这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我们不仅感动了自己,也赢得了同行的认同和学生的敬重。

不要因为距离太远,而忘记了出发,方向对了,我们不怕路远。

(作者单位:广东揭西县南侨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德育班主任老师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夸夸我的班主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