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中的启蒙之光

2017-08-09 09:55党玲芬
师道(人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蒋勋黛玉宝玉

党玲芬

《蒋勋说红楼梦》中的启蒙之光

党玲芬

历时三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蒋勋说红楼梦》八辑。虽说解读类的书籍口碑不一,但蒋勋先生从文学和人性的角度,关心生命的本质,注重生命的衔接,给人以心灵安定的感觉,阅读此书,不时获得因顿悟而带来的愉悦。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是有限的,但无数人的无数个人生透过现实和书本与我们交汇时,我们就会感受到世界的多维,无极。在那绚烂的多维、无极之中,又必有一款最能打动你的心,于是情感与思绪翻飞,各种苦辣酸甜齐聚,此所谓 “于我心有戚戚焉”。

透过蒋勋先生的眼光,我读懂青春是处在无限的可能当中的,只有读懂青春,才会懂得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的心。我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索、更多的担待和包容,对人性逐渐有着更澄澈的理解。这种启蒙的力量,像一道曙光,穿过黑夜而来,直指人心。我想,对我们灵魂的工作者——教师来说,懂得体贴个人隐秘的情感空间,懂得天怀慈柔,懂得包容博大是多么重要啊!

青春是处在无限的可能之中的

蒋勋先生认为,我们读 《红楼梦》,首先要做的,是把人物还原到青少年。

青春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它有一种浪漫,刚刚发育,生理起了变化,对生死爱恨懵懵懂懂,充满梦幻、忧伤、不确定,充满爱的渴望,也开始尝到人生的失落与幻灭之苦。但是,如果我们对青春期多一些了解,就会发现整个生命里,青春期是一段非常可贵的回忆,因为它处在无限的可能当中。青春,才是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无限可能性的集中体现。但也正因为如此,青春期孩子才有了诸多烦恼、矛盾甚至是挣扎。之所以出现矛盾与挣扎,是因为他本能的欲望跟他所受教养里的一种向往的人性,存在矛盾和冲突。

有老师说,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很亲密,所以并不觉得有难以沟通之处。我的观点是:和孩子关系很亲密,并不能说明你就能够走进孩子的心里。亲密不代表理解和懂得。比如贾政和宝玉之间的矛盾。宝玉是个青春期孩子,贾政很可怜,他从未走进过宝玉的世界,他总是以一副看似威严的姿态去训斥、打骂,从未考虑过宝玉的成长需求,他从来不知道青春是什么,青春期的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青春的世界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是封建式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么?我的学生就处于这个时期,我的女儿也是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当我尝试回到那个年龄,以青春期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就不会觉得眼前成长的下一代为何那么奇怪,而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们的孩子气、天真,还有他们试图摸索人生的努力。关键的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年龄,只要你还能欣赏青春,青春就在你的身上。相反的,当我们有一天去嘲笑青春、侮辱青春、甚至去打击青春的时候,大概就意味着青春在你身上已经消失了。青春消失了,这个生命一定是僵硬的形态。所以,不管我们在哪一个年龄,一定要让自己身体里面还留有青春的质素。

《红楼梦》三十八回里,探春组织了诗社。从这个主要由女孩子组成的诗社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些和教育相通的东西呢?我认为一是文化,二是创新。文化能使生活从粗糙变得细致。表面上这些孩子只是在游戏,可是她们在写诗这个游戏中学到很多东西。在诗社中,探春、宝钗、黛玉她们在游戏中慢慢把自己的感觉世界、知性世界、理性世界一起打开了。她们的 《咏菊》诗演绎出十二个主题,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些孩子很不简单?蒋勋先生认为,个中的关键在于创新——人的生命如果不展开的话,菊花就是菊花而已,已经被那么多人写过的菊花,就不可能再写出新意。相较之下,如今我们开一大堆的课,但作用并不明显。其实问题不在于课程的多少,而在于这些课程能否回应青春期孩子心灵寻索的渴求。试想,如果我们的班级也多些这种文化层次的游戏,孩子们会不喜欢呆在学校吗?

成人往往认定生命只有一个定性、只有一条道路可走,相较于青春期无限的可能性,那是加之生命之上的一种聪明、成熟的限制和规约。我们害怕青春,是因为青春提供了不可穷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往往带来茫然与暧昧,以致我们渴望尽快寻获一条确定的生命成长之路。正因为如此,成人的世界比青春期的世界要单调得多。

用悲悯的心对待与自己相遇的万事万物

蒋勋先生说: “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面对这种人性的复杂,他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必须加以描绘。使读者在看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我们回忆一下第十九回里,茗烟和一个女孩子私会,被宝玉发现。那个女孩子很是恐慌,惶惶逃走。这时,宝玉说了一句话: “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怎么理解宝玉的内心?让人感动的是,他懂得人没有不犯错的,知道人性里面欲望的脆弱和无法把持。宝玉一直希望人可以回到原点,即人与人之间能平等相对、彼此尊重。他追出来说这一句话,不是好作家绝对写不出来。我认同蒋勋先生的见解:一个社会里,如果只有道德和法律,是管束不了人性的。人性最好的管束方法不是教训、处罚,而是了解、知情,当你对人性本身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以后,你会会心一笑。其实,在教育中也不乏这种例子。有时候,因学生犯错而不得不加以处罚时,我们是否曾搜索枯肠寻找类似的话语,让学生不那么受伤,让他们不自感卑微?这样一句话,往往就体现了一位师者的宽恕、担待与包容。

我们再来看那些卑微的角色,如赵姨娘、贾环、李奶妈等,从他们身上又体现怎样的人性?我们在生活里最不容易注意到卑微者的痛苦,我们总觉得他们是自作自受,可是多数时候是一次一次压抑、侮辱的累积,导致他们自我认同了这个卑微的角色。我们读这几段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看看身边一些自己从来没有留意到的人。我学校有位同事很类似于赵姨娘的那种人生状态,大家都讨厌他,避而远之,我现在看到他经常也会自问,他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他不是更需要我们的理解吗?

的确,贾环、赵姨娘、李奶妈这些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中,在这个不平等的世界中,他们身上那种最宝贵的人性——善一直被压抑着。学生也是如此,为什么有的学生很阳光,有的学生却显露出阴暗的一面?这首先需要从家庭环境与他们当前所处环境寻找原因。《红楼梦》的作者,没有 “嘲笑”,只有 “悲悯”;没有 “不喜欢”,只有 “包容”。他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通过一个一个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上进”,为什么 “洁癖”,为什么“爱”,为什么 “恨”。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 “因”和 “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 “慈悲”。“慈悲”其实是真正的 “智慧”。“慈悲”并不是天生的, “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

每个生命最终都在朝向自我完成

蒋勋先生认为,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是书中最重要的女性的生命形态完整的呈现。宝钗,坚守一切人间的秩序、伦理和规则,以一种很健康、积极的态度入世。黛玉,是孤独的,她的逍遥、坚持和孤傲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

我有种深深的感觉,就像宝玉处于宝钗和黛玉之间无法抉择一样,我们的生命也随时面临着入世和出世的两难。一方面觉得离不开人群,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想要离开人群,去追寻独立、自足、完满的生命状态,这是一个互相冲突的状态,只有成熟的生命才会在进退之间掌握好分寸和平衡。当你真正有机会亲身体验 “花谢花飞花满天”的感觉时,你刹那之间就能懂得黛玉葬花的感觉。她对生命的领悟非常透彻。相比而言,宝钗的扑蝶,看到的其实只是生命的表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黛玉的那部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黛玉不只是一个人,还是我们所有人内心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跟黛玉一样矜持、自负。每个人都存有一缕人性的光辉,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显示出来,不是他或她生就龌浊,而是被外在的环境压抑住了。

在大观园里,有一个只有黛玉和宝玉才了解其所在的花冢。我经常想,我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一个洁净的花冢,那是心底的某种坚持,是自己为自己在这样浮躁的尘世构建的一个真空世界,是生命本真的状态。读 《蒋勋说红楼梦》这套书的历程,也是我逐渐成为自己的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孟州市育新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蒋勋黛玉宝玉
不要躲避,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大卫——破石而出 本文节选自《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宝玉受笞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宝玉问路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