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国的“生态保卫战”

2017-08-10 12:52马红梅
当代贵州 2017年27期
关键词:刘安马场植树造林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马红梅

刘安国的“生态保卫战”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马红梅

刘安国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使对江镇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1%提升至2016年的51%。“八五林场”的20余万株经济成木,每株平均价值500元,林区经济价值达千万元以上。

1932年,刘安国出生于大方县对江镇(2013年前为高店乡)大山村罗家寨组,1953年参加工作加入共产党至今,已有64年党龄。

64年来,刘安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有为,获得诸多荣誉——

2007年,获“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

2015年,获毕节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6年,获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们在这里建一个林场,你看如何?”

刘安国坚信,只要拿出毅力,没有什么事干不成。(吴学毅 / 摄)

1965年,刘安国被组织调到大方县马场区(1991年变更为马场镇)担任区长。

半个月跋山涉水,刘安国走遍了马场。这里三面临河,是一个半岛,但土地贫瘠,洪灾肆虐,广种薄收。

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现状?当时只有小学文化的刘安国,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工作计划,哪块洼地筑塘、哪个山头植树、哪些坝子改田、哪些偏坡砌坎……

先易后难,样板开路。主意一定,他找到马场公社书记刘世晶:“老刘,我观察马场区街背后毛栗坡适宜植树,那里离街近,方便管理。我们在这里建一个林场,你看如何?”

刘世晶吃了一惊,笑说:“区长,你开玩笑,那是个大火草坝。从我当大队支书起,就在上面植树。种了好多年,哪里有一棵成活?浪费了许多树苗不说,还占去不少劳动力。要植树另找山头,别打毛栗坡的主意。”

刘世晶不认可,群众也不支持。

“就是要在这里搞示范,因为这里是马场区的中心地带。”刘安国语重心长地说:“虽然地皮薄,但只要肯下功夫,树苗一定能栽活。”

刘世晶不置可否:“那要看区长的本事了。”

“关键是发动群众,”刘安国说:“我们两个分工,你和公社干部组织全公社群众,我动员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师生参与。就这样,如何?”

“要种就种吧。”刘世晶很无奈。

开荒、砌坎,在刘安国的带领下,山坡被改成梯田,树苗容易成活。

群众逐渐改变观望态度,纷纷参与植树造林。预计春节前开荒培土,春节后种苗,不想春节前各生产队的树苗种植任务就已完成。

毛栗坡植树造林成功后,马场区各公社相继效仿。

在马场工作期间,刘安国先后带领群众造了水窝寨、水草坝、抬沙等十几个林场和青杠坡茶场,面积达两万多亩。

“家园都保不住,那是败家子!”

1981年,刘安国回到家乡——对江镇大山村罗家寨组。

离乡多年,再次回来却并没有让刘安国觉得欣喜。大山村周边山头曾经茂密的山林已不复存在,很多山坡被村民垦荒出来种庄稼。每下一场大雨,刘安国就会心痛得无以复加。

由于缺乏植被,大山周边村民经常遭受山洪袭击,周边的大山被洪水冲刷出一条条巨大的沟壑,山下长势良好的庄稼常被泥石流覆盖,眼看着良田沃土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刘安国痛心疾首:不治理大山,良田沃土难保!发动村民植树造林成了他强烈的愿望。

但他的愿望并没得到村民的支持,很多村民甚至嘲讽刘安国,认为他不过是为了回到家乡“耍威风”“过官瘾”。

面对质疑,刘安国不辩解,找来时任大山村副支书陈顺兵,村民刘永方、丁兴明、丁兴全,说服他们参与“生态保卫战”——承包罗家寨、刺莓岭、马头边的荒山植树。

说干就干!刘安国从县林业局贷款500元,到林业站购来175公斤杉树和柳杉种子,自行育苗,与乡亲签下合同:树木成林产生的效益30%归承包人,70%归土地荒山入股者。

为了不给大家添负担,刘安国利用积蓄及家里卖羊、牛获得的资金采购树种;每月95元的工资,留下十几元家用,其余全部投入到植树上。此举感动了不少村民,800多名村民陆续参与到植树的队伍中来。

1984年,由于极度缺乏资金,植树遇到困难。刘安国毫不犹豫以私人财产作抵押,贷款8800元用于植树,而这笔贷款他花了13年才还清。

“造林就是保家,保家才能发展!靠山吃不上山,还算是大山的娃吗?家园都保不住,那是败家子!”刘安国经常这样告诫村民。

经过五年努力,1985年对江镇大小29个山头上种植树木20余万株,刘安国将这个规模浩大的林场取名为“八五林场”。

“事在人为,只要拿出毅力,没有什么事干不成!”刘安国说。

在“八五林场”里,刘安国对每一棵树充满了深情,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吴学毅 / 摄 )

“做了好事的干部人民不会忘”

6月22日,记者走进大山村。位于大山村的岔河水库碧波微漾、清风扑面,两岸绿树成荫、空气清新。

“岔河水库2013年修建,2015年竣工,今年已经开始给大方县城供水了。”大方县委宣传部吴学毅告诉记者。

“原来的岔河哪有现在这么清亮哦,两岸的山坡被开垦

出来种庄稼,一到雨天山坡上泥石流频发,岔河里尽是泥巴水。”对江镇大山村苏麻地组86岁的村民张顺祥感叹道:“吃水不忘打井人,乘凉不忘植树人!岔河能有今天的面貌,是刘安国的功劳。”

多年过去,当初刘安国带领大家植的树苗已变成参天大树,大山村的山头焕发出蓬勃生机,水土流失现象几乎不再发生。“八五林场”的20余万株经济成木,每株平均价值500元,林区经济价值达千万元以上,当初的荒山石山变成了现在的金山银山。

有乡亲想起刘安国出资垫钱甚至贷款四处奔波买树种的艰辛,提出每家划一片林子给他作为补偿,刘安国一口回绝。

正是这份公而忘私的精神,令张顺祥一直惦记着刘安国。近年来,张顺祥每年都要抽时间来看望刘安国,走不动路,就让孙子开车送。“做了好事的干部人民不会忘,就算他退休了、老了,在我心中依然是当年那个正直、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刘书记!”张顺祥说。

刘安国带领植树造林的举动,增强了周边村寨村民的造林护林意识,对江镇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1%提升至2016年的51%。

诸多艰辛,86岁高龄的刘安国已慢慢淡忘,但对对江镇29个山头的树种却记忆犹新:“我们‘八五林场’共有185000棵杉树,5200棵梧桐,8200棵杜仲……”

(责任编辑 / 喻丹)

猜你喜欢
刘安马场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保护家园
鸡犬升天
马场(外一首)
柔软的惩罚
植树造林护家园 史志队伍勇争先
——省委史志研究室开展植树造林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
植树造林作贡献
蜡像女友
蜡像女友
放马过来
仲乐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