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民族地区“生命语文”课堂教学内涵及策略

2017-08-11 02:29李永宏

李永宏

【摘要】 “生命语文“课堂倡导语文教学体现生态的纯度、生活的广度和生命的高度,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与语文的文化意蕴和诗性内质的体验和感悟、对话与交流,来涵养文化精神,陶冶情感与心靈,建构人格与灵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释放,生命得以升华。

【关键词】 生命语文 生命高度 内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8-057-01

0

得语文者得高考,作为学科之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故而,我们构建了“生命语文”的课堂教学提升模式,以期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的瓶颈。

一、“生命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通过“生命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去改变课堂封闭僵化现象,纠正部分课堂热衷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表面“热闹”的景象,避免学术跟风。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融合课本资源、社会生活、人文情怀、逻辑思辨等因素,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生活和生命的因素和条件,探究出民族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地区课堂效果偏差的原因,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高度、灵活度,为教学服务。

二、“生命语文”课堂教学内涵

通过对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困惑的分析,调查学生语文课堂心理和行为,研究生命语文课堂教学的要素、方法及效果评价,探索出适合民族地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填补探究式研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在民族农村中学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促进民族地区中学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是对语文和学生进行生命观照的独到的教学发现和认识,更是对文本世界和生命形态的语文课堂的独到的深层启悟和洞察。

(一)“生命语文”课堂的生态纯度

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执行教师指令的被动活动为学生自愿自发的主动活动,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和主动进步的好品质,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实现语文素养提升与语文高考压力的脱钩,使语文与生命、生活互利共生。

(二)“生命语文”课堂的生活广度

变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生内部或外部的单向活动为内外联动,重视外显的操作活动与内在思想活动的结合,以及由此及彼、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活动效应,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大舞台,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活元素,让语文真正成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载体。

(三)“生命语文”课堂的生命高度

变传统教学中理论化、师徒化的僵化活动为综艺化、民主化的大众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动脑、动情、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的全程动态教学模式,达到“智动”与“情动”的统一,使课堂充满灵气和生机。

(四)“生态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三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起于生态,源自生活,融入生命

三、“生命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是与新鲜的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识见、创新的教学智慧结合在一起的。倡导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力量,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和创造力,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是一种“为生命而为”的语文教学。

(一)深入挖掘文本特性,积淀文化底蕴

语文的文化特性决定语文学习具有强烈的“生命”功能:记叙文的形象性、感召力,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无疑具有陶冶、感召的作用,凡是好的记叙性文章,往往能使学生读来“心灵颤动”;议论文的理性美、说服力,对于启迪学生的理性智慧、开发学生的论辩思维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说明文的客观性、科学美,特别是它那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客观存在中寻找真理的求实性特征,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存在与科学真理的觉悟;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感染力,对学生更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跃动的思想与精神、灵魂与风骨、生气与生命、意境与神韵,都会以其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唤醒学生的人性与理智、情感与灵性,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二)融合民族地区民俗风情,对接文本与生活

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深刻地烙印在师生的灵魂中,它的居住、服饰、饮食、婚丧、农事、祭祀、赛会、风俗、人情等固有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思维,拘束着言行。民族地域范围内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相当广泛,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乡土情结,培育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亲情观念,实现课堂传授知识与完善人格的双重教学目标。教师如果将地区民俗风情、生活特征与文本融合对接,必将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启迪智慧,引领思索,砥砺德行。

(三)洞悉时事新闻热点,鲜活课堂教学生命

语文课堂虽不是政治课堂,但适当的穿插时事新闻热点的解读,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延伸课堂空间,传递社会正能量,也可以拓宽知识,激活思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三分钟的演讲、佳作分享、时事时评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传递生命价值和能量的舞台。我们可以通过对时事新闻热点问题的剖析,鲜活语文课堂教学生命,激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语文课堂的使命感。

(四)关注教师精神生命,构造师生人文关怀

教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自己的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教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教育推进的历程中显现并得以成就的。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真正回归人,教师才能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用生命去感悟生命、撞击生命、激活生命、温暖生命、滋润生命,从而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人师表,并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