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2017-08-11 15:44郑素梅
关键词:方法途径学科整合信息技术

郑素梅

【摘要】 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途径。“整合”的方法可概括为:构建生物素材库——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素材库资源和网络资源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目前,中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途径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化教学。“整合”的过程经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校园网(Net)——因特网(Intetnet)这三个阶段。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8-175-01

0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融为一个整体,将信息技术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

课程整合的核心就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因此,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资源服务于教学。其中,素材库的构建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可通过设计制作、网上下载、搜集整理等渠道构建一个内容丰富质量高的素材库。

(二)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这一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

2.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自主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3.课后拓展阶段:突出学生自主性。学生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进行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

(三)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 “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且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高素质的学习者。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途径

目前,中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途径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物学科的突出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影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能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一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在这个问题费时不少但效果却不佳,而通过电脑动画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等步骤动态地展现出来,形象、直观、生动,短短几分钟就解决了这一难点,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一节,由于转录和翻译过程内容抽象深奥,学生难以理解。我在实验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转录”、“翻译”等动态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降低难度,学生易于理解

2.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生物学中有很多微观的实验,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等。以往上这些实验课,由于实验材料的微小,教师的示范操作学生不易看清楚,因此,学生操作起来往往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最终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微观的实验过程变为宏观的动画过程,操作规范直观,使学生准确掌握实验要领,避免操作的盲目性,实验效果大为改观。

3.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减数分裂》一节,利用电脑动画模拟精子形成过程后,学生对染色单体与染色体的概念仍混淆不清,对染色单体的形成与消失的原因也不甚了解,这时,我再出示染色体模型(自制),通过演示“染色体复制(示染色单体形成)、着丝点分裂(示染色单体消失)等过程”,使学生对上述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

(二)网络化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实施网络化教学呢?以“环境保护”一节的网络化为例,其网络化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

(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库”;引导学生进入校园网浏览“环保知识库” 或访问互联网上相应的环保网站(如中国环境保护网http://www.zhb.gov.cn.,绿色世界http://green world.533.net.等),进入学习情景。

(2)确定问题,并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的子课题:例如①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危害及产生原因;②身边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③应用网络信息,设计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④根据网络信息,预测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想探讨的问题作为子课题,进行自主探究。

(4)指导学生上网、搜索资料、下载及保存文件,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将知识内化。

第二步:交流协作

(1)小组根据确定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成员利用网络浏览、收集与处理相关的信息,汇总交流最后形成小组成果。

(2)教师对交流作点评导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交流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怎样看待环境的治理与发展?你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网页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应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强化个性学习;改变知识传播渠道,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陈国祥《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网络化教学初探》(《江苏电化教育》2000第3期).

[2]李克东,谢幼如.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方法途径学科整合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