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思想的道德维护研究

2017-08-12 18:49张苓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4期
关键词:善治良法依法治国

张苓

摘要:依法治国是现代治理体系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法治作为一种制度行为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是,良法和善治中的良和善构成了依法治国中的道德因素,法治下的大学生在建立契约精神的同时,也需要道德的维护,因而依法治国的道德因素良和善就构成对大学生道德维护的着力点。

关键词:依法治国;良法;善治;思想政治教育

一、依法治国中的德性因素

古今中外的任何政体,无一例外地都必须回答和实现如何统治的问题。依法治国可以说是现代治理体系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法治作为一种制度行为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没有道德性。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道德因素的介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谈到了依法治国的五个体系和六个任务,其归根到底是良法和善治的问题。因而“良”和“善”就成为依法治国的道德因素。而当今的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拥有现代治理体系下的法治精神是新常态社会的必然选择。法治之下的大学生也需要道德的维护,因而依法治国的道德因素“良”和“善”成为对大学生道德维护的着力点,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的道德维护因素从道德行为的主体方面介入,说明了依法治国中的人文关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道德理念。

国内对于法的概念、外延、机制、标准及它的适用环境,这方面的资料汗牛充栋,而对于法律的道德性、良法的解读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这充分表明了学界对法律的人文意义、以及法律与道德两者关系的深度关注。“任何值得被称之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须关注某些超越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对性的基本价值。在这些价值中,较为重要的有自由、安全和平等……一种完全无视或根本忽视上述基本价值中任何一个价值或多个价值的社会秩序,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法律秩序。”因而,法律制度作为一种预设,在价值层面上,法律应以道德为先。“法律的内在道德不是某种添附或强加到法律的力量之上的某种东西,而是那种力量本身的基本条件。”

善治可以理解为制度与伦理的问题,或者说制度的伦理关切问题。因而,善治体现的是制度的伦理实现问题,善的制度必然是公平正义的,也必然是符合社会良性治理的。法治精神下的道德维护研究对于中国大学生的法治精神的研究、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研究,国内研究比较多,但对于两者的研究都是独立开来,或者将两者联系起来研究,也是泛泛而谈。对于现代治理体系下依法治国所塑造的法治精神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对法治之下如何从道德层面维护当代大学生的德性,鲜有人论及。因而,笔者认为当前大多研究不能融贯地解读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的道德因素维护。

二、依法治国德性因素的六个维度

良法是?分析良法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当代内涵;总结良法的发展渊源、内容、性质和历史发展,考察中国良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通过对良法产生机理的“阅读”和“解构”,将隐藏在背后的逻辑机制暴露出来,通过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得出若干规律性的认识,对良法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新的解释和说明。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实现良法?良法必须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否体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判断“良法”与否的根本标准。追求公平正义是大学校园精神的重要内涵。从道德意义上看,拥有公平正义的道义精神,并付诸于实践,并实现合理的分配与承担,是良法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所应有的承担。同时,从法律的起源上看,法的产生是利于个人与社会生存发展的调解器。法就是维护社会利益的工具,它保障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制度化选择。而在大学校园里进行法的道德维护,减少了社会的制度成本,从而搭建了更良性的社会治理环境。

善治是?善治即是治理之善。善属于伦理道德层面,治属于制度层面。善和治,即是道德规范和制度规则(包括法)是社会秩序规范的两种方式。善治其终极目标是将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合理性、价值性、德性融合,以实现一种多样态的开放式的发展。

善治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的建构。如何善治其实质是制度与伦理问题,尤其更侧重制度的伦理问询。善治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中实现社会发展的效益化和经济化的最优路径。善治所达到的制度之善,是道德的社会,一个道德的社会才能产生道德的人,因而善治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宏观的有利环境,同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的德性建设也为善治提供深厚的人才基础。

研究良法、善治与当今大学生的关联性,引领大学生匿得如何用良法去实现善治,以善治去引领良法的建立。同时,在良法和善治的法治精神下,当今大学生怎样立德树人。法治精神和道德建设两者的内生机理到底是怎样?如何在实践实现一种良性的循环和互动。

总之,法治精神和道德维护不仅在价值取向、理论归宿、内在逻辑等方面都存在有机的统一,而且在制度、方法、手段等方面也应达到有效的承接。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建立起法的契约精神和道义精神。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信仰的教学模式必须加强构筑,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须提高到理性认同的高度,才能使大学生们主观上认同、实践上愿意去尝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法治环境之下,契约精神下的道德维护尤其重要。

三、依法治国中德性因素建设的困境及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治理的重要举措,而高校如何在法治精神下推进德育建设?其困境表现在:

良法是研究依法治国的理论起点。法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感念,需要深入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当代内涵。对于良法的标准有很多种学理层面的理解。而在治理实践的层面,我们以公平正义作为唯一的标准。众多的标准之间有个比量和统一化的问题。

如何善治?这是个极具问题解决意识的问题。在社会制度治理实践过程中,有着切实可行的路径。而在理论层面,我们以“善”切入到治理层面,会碰到利益與道德的博弈。

法治之下的大学生也需要道德的维护,因而依法治国的道德因素“良”和“善”成为对大学生道德维护的着力点,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的道德维护因素从道德行为的主体方面介入,说明了依法治国中的人文关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道德理念。

依法治国的治理有模式化和刚性约束的特点。它容易造成人的异化,即人创造出法律,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役使。依法治国下大学生的道德维护则从大学生自身介入到情感宣泄和人文维护的层面,为依法治国做了人性的底线维护。这也是依法治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叙事的逻辑转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法治国的良法和善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善与恶”和“成与败”。在民主法制政治日益高涨的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相互排斥和交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来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迎接挑战,显然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善治良法依法治国
让民法典真正成为“善治之典”
情怀
情怀
坚定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凝聚核心价值 实现良法善治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惠民生
良法善治 呵护“文明之花”绽放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制定良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