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上海成为对自行车最友好的城市

2017-08-14 21:33蒯大申编辑臻熙
科学生活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行车道文明生态

文/蒯大申 编辑/臻熙

期待上海成为对自行车最友好的城市

文/蒯大申 编辑/臻熙

蒯大申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共享单车的火爆让大家眼前一亮,这不禁让人们回忆起,曾几何时,涌动于大街小巷的自行车潮是中国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今,汽车已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中国城市都建起了庞大的道路系统,马路越来越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虽然共享单车火了起来,但自行车道却越来越少,行人步行也越来越不方便。众所周知,自行车对道路资源的占用远低于小汽车,又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但自行车的代步功能仍在不断弱化,我们的城市对自行车和步行者都还称不上是友好的城市。

曾经的“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于19世纪初由欧洲人发明。清同治五年(1866年),斌椿奉命率同文馆学生赴欧洲考察,在巴黎街头就曾见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自行车。这种“机动驰行,疾于奔马”的新奇玩意儿后被另一位出使伦敦的张德彝称为“脚踏车”。虽说自行车源自欧洲,但自行车的大规模使用却在中国达到历史顶峰。

上世纪八十年代去北京出差,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在马路口观看自行车洪流。红灯亮起,堵在路口的自行车人群把宽阔的马路挤得密密匝匝,几不透风;绿灯一亮,自行车群如钱塘江大潮汹涌向前,见首不见尾,势极雄豪,真可谓天下之伟观也。

难怪那个年代访华的外国人都惊叹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1974年10月,乔治・布什到北京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北京的自行车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他在日记里写下“怀念北京城里从不间断的自行车铃声”。据说刚改革开放时,一位西方记者清晨时分从上海国际饭店窗户朝下望去,顿时被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潮惊得目瞪口呆。他随即发出了一份电文,称中国的自行车潮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自行车是中国第一种普及型交通工具,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轨迹。30多年前,自行车是最紧俏的工业品,必须凭票购买,当时与手表、缝纫机一起成为中国家庭向往的“三大件”。到1980年代,自行车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满街的自行车曾是每个城市最常见的风景。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了5亿辆,这两个轮子,整体上提升了中国人的速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迅速迈入汽车时代。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9亿辆。全国已有49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18个城市超过200万辆,6个城市超过300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的18个城市依次是北京、成都、重庆、上海、深圳、苏州、天津、郑州、西安、杭州、武汉、广州、石家庄、东莞、南京、青岛、宁波、佛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截至2009年,北京市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已由1986年的62.7%骤降至18.1%。自行车已成了怀旧电影里常用的道具。

随着汽车的井喷式发展,汽车霸权横扫全国。以人为本,变成了以汽车为本。为了给汽车让道,一条条传统街道被拆掉,变成了一条条大马路,原来的自行车道变成辅道,后来辅道又扩成主道。这样还是不够,干脆又把绿化带也改成了车道。在许多城市,高大的行道树惨遭砍伐或连根拔去。然而随着城市街道日益纵横开阔,留给骑车族的空间反而日渐狭小。在宽阔的路口和车流面前,老人和孩子过马路成了一件危险的事。尽管如此,司机们还是抱怨马路太窄,堵车几乎是所有城市挥之不去的梦魇。

风靡全球的“自行车革命”

然而,当中国从“自行车王国”迅速变成汽车大国时,全球许多城市却反其道而行之,出现了“自行车革命”的热潮。

荷兰是这场革命的先驱。二战后,荷兰重建经济,汽车数量激增,一度有大量交通事故发生。到20世纪70年代,出于节能和环保的考虑,荷兰政府大力提倡人们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从那时候起,荷兰开始建设自行车道,骑自行车的人数显著增加。尽管大多数荷兰人家都拥有自己的汽车,但如今许多人还是喜欢骑自行车出行,并把骑自行车作为一种休闲运动。在荷兰,全国有连成一片的自行车路线网,任何道路都分为三部分: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分别用不同颜色标明。在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有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场和租赁市场。在一些自然保护区,不开通机动车道,却专门辟有自行车路线,供人骑车游览。凭借完善的自行车基础设施,如今荷兰已成为世界上人均自行车拥有量最高的国家,也是骑自行车最安全的国家。全国1600万人口,却拥有1700多万辆自行车;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80万人口拥有88万辆自行车。自行车的数量竟比汽车多4倍,荷兰人30%以上的旅行是靠骑自行车完成的。

阿姆斯特丹街头

在丹麦,这个人均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的国家,人们却不开汽车。政府对汽车实行限制措施,如买车高赋税、高油价、高停车费等。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人们骑自行车出行。首都哥本哈根拥有约400千米自行车道,而且自行车道很宽,可容纳2~3辆自行车并行,很多重要街道的自行车道都是双行线,还有直行、转弯、自行车信号灯等标志。丹麦的首条自行车“高速路”也已正式贯通。这条自行车“高速路”全长22千米,连接哥本哈根市中心和市郊阿尔贝斯郎地区,使用特殊交通信号系统,可最大限度减少路口处通行耽搁。“高速路”沿途还设有自行车充气站、修理站和停靠站,为骑车族提供服务。

在瑞典,2012~2015年,远郊地区的自行车以及步行出行比例提高到20%,而城市中心则提高到50%。据估算,如果每天上班时都使用自行车,每个市民全年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可减少半吨。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公共交通网四通八达,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相结合,大大减少了上班族对私家车的使用。

骑自行车是游览斯德哥尔摩的便捷方式

德国的明斯特市也是一座自行车城,人均拥有两三辆自行车。城里建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人们上下班、购物、休闲都爱骑自行车。火车站有一座自行车停车库,内有3300个停车位,分上下两层。车库设有自行车修理部和清洗部,并设有年票、月票和租车服务。这是1999年耗资1300万马克建成的。明斯特市内的自行车道可一直通往郊外和其他城市,专门设有自行车路牌标志,上面标明离各个城市的距离和方向。不仅可直接通到300多千米外的柏林,而且还可骑自行车到邻国荷兰。明斯特市在全德两次“气候保护之都”评比中都荣获金奖,这与市民普遍骑车出行的习惯有关。

近年来,伦敦正在成为一座自行车城市,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出行的伦敦人越来越多。伦敦承诺在2025年前将碳排放量减少60%。伦敦交通局于2013年发表计划称,在2023年前,政府将在伦敦的自行车基础设施上耗资近9.13亿英镑。伦敦市政府表示将推动建设环伦敦的自行车高速公路。在伦敦市中心,政府将提供一条超大容量的自行车行驶道路,确保骑车人出行的安全、便利。

从2001年开始,欧盟每年都发起“欧洲无汽车日”活动,得到了欧洲约800个城市的响应。目前欧洲许多国家都在推行“自行车高速路”计划,这种专供自行车行驶的全封闭公路时速最高可达40千米,没有交叉路口和红绿灯,而且夜间有照明标志,这对于平时生活、工作骑行半径在10~20千米的自行车一族特别有吸引力。

在美国,一般人上下班以开车为主,自行车只是被当作健身器材。但如今在油价上涨、经济衰退和环保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把汽车留在家中,改骑自行车出行。国会议员们都大力支持骑自行车,认为自行车有利于环保,他们推动各州公路管理局设计未来道路,在各州和各城市之间建设自行车道。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显示,美国2000年到2011年骑车通勤人数增加47%,其中,自行车友好社区的骑车通勤人数增加80%。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骑车通勤人数在这个时期增加250%,首都华盛顿增加166%。旧金山现有116千米自行车道,骑车人数在过去5年里增加了71%。旧金山市交通局希望骑车人数到2018年翻一番,到2020年骑车占出行比例达到20%。

在澳大利亚,悉尼市的自行车道路网已成为全国优先发展的项目。该道路网络覆盖悉尼市中心周边14个地方政府管辖区域,将工作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地区与住宅区连结起来,此举大大缓解了道路拥堵。

俄罗斯也不甘落后,宣布将以荷兰为样本,逐步实现从城市到城市间的自行车道连接。不久,从莫斯科到周边城镇之间不仅可乘火车或汽车,还可以选择骑自行车。

在亚洲,韩国的自行车普及率尚不到20%,远低于日本的50%。但韩国决心迎头赶上,于2009年提出“清洁增长战略”,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发展自行车产业。为实现205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半的目标,韩国政府提出四大河流沿线自行车道整备计划,同时还提出到2020年前全国将建成总长3000千米自行车道的远景规划。首尔市在自行车发展综合规划中提出,在有条件的道路上让出一条机动车线,专供自行车上下班,并把地铁最后一节车厢用作自行车专运车厢。

墨尔本的单车道

中国台湾环岛自行车道

中国台湾的自行车道闻名遐迩。在过去10年间,台湾已投资超过10亿美元兴建自行车道路网,并花费巨资建设环岛自行车道。目前台湾已有超过80条公共自行车道,合计总长度超过3000千米。台北市自行车建设成果深获欧洲自行车联盟(ECF)肯定。台湾的日月潭自行车道更被CNN誉为全球最美的10大自行车道之一。

风靡全球的“自行车革命”,从一个侧面预示了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型。

以生态文明视野重新认识自行车

谈论自行车,并不只是在谈论交通工具。我们真正在谈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

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其生产方式以非循环和不可持续为特征;其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和高消费为特征。而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一种人类的共同命运感在全球萌生,并逐渐成熟。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危机带来共同的价值观,关于生态文明的全球性思想因此而形成。这种人类共同价值观将对人类对于未来的抉择产生深刻影响。

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人类生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要把生态环境作为生命系统来守护,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家园来爱惜。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永续发展,既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城市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更需要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文明呼唤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内涵,还应包含生活方式的转型和创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选择绿色的、低碳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就能够直接影响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定义自身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看,鼓励使用自行车,减少使用私家车,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就是倡导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降低城市道路修建成本,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可以锻炼身体,提高生活质量。

低碳出行的绿色生活理念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正在吸引人们重新青睐自行车这种貌似古旧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及步行交通的广泛使用,将成为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失去生态环境,我们的城市必然与宜居无缘。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区、城市已经开始行动。2010年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珠江三角洲建成六条总长为1690千米的自行车“绿道网”,分别穿过珠海、惠州、中山等9座城市,以方便居民的出行、休闲和体育锻炼。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厅计划下一步将依托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城市自行车快速路,并把自行车快速路网规划纳入《广东省慢行交通规划指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指引》及各地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交通体系。

武汉市也在2010年编制了《武汉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据规划,拟在主城区形成“30条廊道、92条通道、16条休闲道”的自行车道总体布局网络。其中,自行车廊道为15纵、15横,总长275.6千米;自行车通道总长366.1千米,自行车休闲道总长210.7千米。到2020年自行车道的总里程将达852.4千米。

为了重新构建北京绿色交通体系,为步行及自行车出行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引导“自行车+轨道”的出行方式,北京市规划委在2013年启动了“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项目。

2012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规划》,促进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加快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变,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交通资源合理配置,倡导绿色出行。《意见》要求城市道路建设要优先保证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要明显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逐步提高。市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

热切期待上海成为对自行车和步行者最友好的城市。希望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看清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率先倡导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出表率。

一个对自行车和步行者友好的城市,会向走进这个城市的人和世界发出这样的信息:这是一个关心生态环境的城市,一个注重生活质量的城市,一个热爱生活的城市。这种信息会对关心生态环境的人,注重生活质量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产生强大吸引力。我们期待上海成为这样的城市。

猜你喜欢
自行车道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天津市城市街区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构建研究
对不文明说“不”
为何日本骑车者众多却罕见自行车道?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