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黔东南地区党建扶贫的发展举措及挑战

2017-08-15 00:55郭世超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黔东南基层组织村庄

郭世超

基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情况,尤其是在这一情况更为突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开始探索一条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扶贫计划。

党建扶贫,顾名思义就是,由党委组织部门派遣下乡,专职承担扶贫工作和村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组织行动。以“党建”抓基层组织建设,又以基层组织建设帮扶贫困地区,并形成“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良性循环机制。对于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党建扶贫这一举措,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开始进行探索和完善。

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党建扶贫,可以从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扶贫开发计划开始实施并在曲折中探索。在经济条件相对匮乏的前提下,以省、市(地、州)党委组织部作为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当地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广大人民一道努力,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进行建设。通过定点帮扶,深入民户等举措进行扶贫,这一举措的进行就是黔东南地区扶贫工作向着规模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的证明,同时,省市州各个党委组织部逐级带头进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帮扶贫困群众,也使得这项工作在黔东南州有了政治上的保证和有关组织机构的支持。

在这一阶段,比较带有特色的扶贫方式就是“定点挂帮”,也就是由每个职能厅局各选派本单位人员下乡帮扶,而且所负责的村庄是不变的,每一年都会有新的一批人进入到与去年相同的村庄,这样做有利于党委机构部门对于同一个乡村有着长期的扶助,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这一方式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定点挂帮的各个乡村之间联系严重不足,每个村寨都被孤立成了一个小的个体,从各级组织机构下放的党建扶贫工作的政治目标被零星化,而且监督力度很小,不能形成很有体系化的政策。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党建扶贫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提升乡村当地人的脱贫能力上,这一时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做法对脱贫攻坚和本地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手进行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一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每家每户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发展,使因地制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不仅如此,党的干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定点帮扶的过程中受到了锻炼,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随着工作的深入而不断地成熟,因此,党建扶贫这一做法在黔东南地区可谓是一举多得。然而,初期的党建扶贫工作只是结合上级指示进行落实,结合本地实情的举措还比较少,而且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极为有限。

二、从20世纪90年代初级到本世纪开始

在这一历史阶段,党建扶贫较上一时期更为成熟。具体的做法是,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出发点,从而带动脱贫工程的实施。这一时期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基层党组织的干部能够到村入户的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在这期间,黔东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就。还有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的创立,更能够解决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一阶段的以县为单位进行资源的整合,进行整个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的推进,并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从而进行商品和土地的流转、迁走该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将人民群众进行搬迁等等,但是这些在非农业方面的发展,本来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满足提高贫困人民直接参与到扶贫工作中的需求,但实际上这一目的并没有达到。

三、从本世纪初至今

在这一历史阶段,党建扶贫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情况。在扶贫开发进入攻坚克难的大背景下,国家的大量资金都投向了贫困地区,这些地区条件差,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由扶贫工作所引出的社会公益性质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与市场经济以利润为先的原则之间的矛盾使政策会如何继续进行,这使得当时许多从事党建扶贫的干部陷入了沉思。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着适合的解决办法,这些工作的开展和现象的出现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扶贫开发工作在这一时期所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所以,政策的变化以及与当地协调不到位使得工作开展的速度缓慢。

其次,扶贫对象及其所处环境问题形成对减贫工作的挑战。众所周知,贵州黔东南地区绝大多数地形属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还有,扶贫地区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有所提高,因此他们便产生了更高的物质条件要求,这使得党建扶贫工作陷入了瓶颈期,急需进行改革。

再次,扶贫体制机制有着明显的不足。“长期以来,扶贫制度一直存在资源碎片化、协调差的不足之处,而地方政府又被GDP指标、产业化指标裹胁,扶贫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往往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村庄空壳”等多重因素挤压而走上了利用扶贫财政资源,贫困群体和乡村社区在此减贫路径中失去的不仅仅是政策红利的分享,而且是社区社会生活能力、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消解。”[1]

但这一时期依然有着较为突出的举措:

“第一,各级党委干部都坚守在扶贫开发的“最后一公里”处,主动发现和关心贫困乡村留守人员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并不懈地进行解决问题的努力,从而通过多种途径为本地区带来了不少基础设施项目。

第二,入村到户的具体工作方式较之其它方式,更多能关心和了解到民生困难。”[2]

从这些方面看这阶段黔东南地区的党建扶贫工作,并不契合上级各层党组织对于基层扶贫工作的最初目的,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得基层的扶贫工作向着“项目扶贫”方面发展了。

自我国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上台至今,新问题,新形势层出不穷,这给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党建扶贫工作又加大了难度。

第一,最新确定的全国11个特殊连片困难地区中,贵州独占了3个,而且剩下的地区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第二,虽然财政扶贫资金会进一步地投放,但是面临的严峻问题是贫困的村庄社会进一步萧条,乡村治理问题进一步恶化,在这样的不良背景下,扶贫开发的主体也成为一个问题。

第三,普及大多数人的扶贫政策与村庄的合作能力、集体行动能力的缺失状况显现,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分享缺乏公平透明机制,与村庄精英灰化、村党支部老人化、村庄无有效组织运行得问题等,构成了下一步党建扶贫工作的障碍。

第四,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精准扶贫以来,从体制、机制上如何实现扶贫方式的转型,特别是按大扶贫的观念如何坐实“最后一公里”,党建扶贫责无旁贷地需要积极回应。[3]

对于具体措施,黔东南州绝大多数地区都能够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因地制宜的扶贫工作。具体的工作以及不足之处有:

第一,建设养殖场,通过村里的党员带动,由镇和村进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定期将红利分给贫困户从而带动他们的工作热情。除了养殖场之外,有些村寨里面还积极开发农家乐资源,可以照顾到村里面的就业问题。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进行养鸡,养鱼,种植猕猴桃的帮扶,且收益很好,但养殖种植业由于地形和道路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仍然没有规模化。

第二,虽然物质方面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但很多村民更多的是由于精神方面致贫,比如思想不灵活,不开放,性格散慢,怠惰。面对这一问题,难度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完成不了上级下达的扶贫任务,另一方面是群众的反响,认为有些基层干部不作为。基层干部会对这些村民进行不定期的教育,但效果有限,这些村民对国家的扶贫持有依赖的态度,他们怕脱贫,因为一旦脱贫了,国家和地方就会减少甚至取消对他们的帮扶。

第三,上级单位的政策是很好的,但具体实施到基层的话,措施还是有些不足,文字材料多,这就走向了所谓的“文字”扶贫。驻村干部并不经常驻守在村寨中,只是上级有了要求,他们会过来,但也只是下农户,写一写调研报告,比如家里有几口人,收入的方式有什么等等,但如何带动家里脱贫等一些实际的问题,其措施不是很多,所以具体举措依旧是村干部来做,可以使村民每人每个月多创收一千到两千元,所以上级单位在具体举措方面还有待提高。

四、结语

从这三个历史阶段来看,不难看出虽然自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党建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也使得很多地方走上了致富之路,但在工作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问题,新形势的出现,也会给新时期的党建扶贫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会是下一阶段党建扶贫的重点任务和重要目标。但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不怕吃苦,攻坚克难的斗志,那么我们一定会通过党建扶贫造福一方,让基层党组织遍地开花,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黔东南基层组织村庄
科协基层组织优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遇见黔东南
我的小村庄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村庄,你好
诗书画苑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村庄在哪里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