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研究

2017-08-15 00:55白少燕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舆情马克思主义思政

白少燕

网络舆情就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或个人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的生成地、传播的集散地和观点交锋讨论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他们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高校必须要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一系列历史和现实问题。但在网络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情信息纷繁复杂,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增进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网络舆情的价值

(一)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威慑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崇高的信仰追求,要旗帜鲜明、满腔热情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确保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其次,高校思政课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网络舆情是公众各种价值观念碰撞的一种表现,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同网络舆情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分析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来增强他们自觉培养马克思主义“三观”的自觉性。

(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传播量大、内容无奇不有,当代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网络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网络舆情的丰富性和即时性就符合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能够满足他们及时了解科学文化、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信息,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思政课教学应该契合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需求,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主动把网络舆情引入教学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兴趣点,针对他们关注的热点事件设置议题,通过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及时总结评论,引导主流价值观点,确定知识要点,并尽力获得同学们对主流价值观点的认可。这样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网络舆情的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内化力,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仅理论讲解要透彻,具有说服力,取得学生信服,而且还要求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当中的各种问题,回应学生对社会各种热点问题的关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上。把网络舆情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大学生辨析是非与价值判断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一些情绪化或者非理性的网络舆论,比如涉及到国家利益问题时,尤其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理直气壮地讲明历史事实和政府鲜明的态度,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提高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涉及教育、医疗、就业等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入网络舆情资源,通过与学生交流讨论掌握学生的价值倾向,统一思想认识,并能够与学校共同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策略

(一)树立权威、价值导向,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过程中坚持方向性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各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会相互冲击和碰撞使网络舆情呈现纷繁复杂的特点,大学生面对这些信息时难以辨析,就会盲目追从,甚至可能会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发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政治方向,对于网上呈现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舆情要重点关注并能够及时传递,对于负面和非理性的网络舆情,要认真分析,抓住实质,及时阻止负面舆情的扩散,引导学生的思想变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很快,教师及时捕捉到信息后要及时关注,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果敢的态度,对于处于萌芽状态的舆情做出前瞻性的判断,第一时间利用各种网络媒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给出客观性的评论。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回避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只做正面的、片面的宣传,允许出现与主流信息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信任。对于这些不同声音,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时机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互动,紧紧地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先声夺人,树立权威、价值导向。

(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坚持平等性、主体性、民主性

网络时代,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掌握者,学生也掌握大量的信息甚至比教师还要多,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的理论灌输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放低姿态和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互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价值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的分享和讨论活动中,教师要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比如QQ、微信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思政课教学载体的创新。同时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信息监控机制,实现舆情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化时代的思政课教学,要善于运用QQ、微博、微信等平台,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网络舆情也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一种“减压阀”,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倾听、疏导学生的心声,用自己的知识、品德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建立明确的网络信息制度管理规范,建设专门的主题网站,比如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并紧跟时代步伐,丰富网站形式与内容,对垃圾信息及时筛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应把所有的思政课教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纳入到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系统中,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合作与研究机制,实现舆情信息资源共享。

猜你喜欢
舆情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