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微公益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研究

2017-08-15 00:55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三观公益

陈 筱 田 爽 丁 晨

怎样做好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从而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各应用技术大学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公益活动通常指促进社会进步、和谐,提高大众精神文明程度的行为活动,简单的说就是做对公众有益的事,又能够协助部分弱势群体快速成长。目前,公益已然成为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社会实践形式之一。微公益作为众多公益形式中的一小分支,对大学生“三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微公益,就是指比较微小的公益活动和行为。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这种微小公益随着互联网渐渐兴起。微公益独有的参与度高以及成本低等“微”的特性,使其将参与主体扩大到全体民众,尤其是有意向向社会散发关爱的广大高校学生,这些志愿者们就可以成为微公益的有利推动群体。把微公益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三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将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技术大学微公益发展现状

(一)微公益活动的特点

应用技术大学微公益,多数指大学生们从微不足道的公益活动着手,倡导积少成多的公益行为方式。除了包含微公益活动的一般特性外,因为活动参与主体为多数为在校大学生,因此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

一是参与者密集,组织单位规范化。一般情况下,参与微公益的大学生群体都会在高校内集体宿舍居住,每个应用技术大学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个年轻化的生活社区,人员密集参与者基数也相对较高。另外这些参与者群体又分为单个个体,个体又隶属于多个校园组织单位,如不同的基层班级、校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学生组织等等,相较于社会上的微公益参与群体,在校大学生们在参加微公益活动时,更多的是由校内志愿者或公益组织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宣传和组织策划,且具有相对清晰的分工。二是时间易规划,活动时效跨度大。当前社会上多数的微公益活动主要利用公益网络平台随时发布并开展相关公益活动,但是社会人群因社会角色不同导致的个人时间宽裕度不足等问题,也使其在参与微公益活动时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在校大学生则不同,相对灵活的课余时间,使得微公益时间安排更易规划统筹,时效性的有效延长,某种意义上也是扩大了校园微公益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三是群体热情高,政策支持力度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明确的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

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应用技术大学微公益的兴起,就是在实践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大学生在相关组织活动的带动下对公益的关注度正在逐年增高,加上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这种先锋性和导向性尤为突出。

(二)应用技术大学微公益活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首先,参与动机不明确,信息获取单一。一部分大学生尚未参与微公益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因为对微公益活动的精神与意义不甚了解,所谓“微”化的微公益其实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甚至有些大学生从未接触过微公益。正因为缺乏对应用技术大学微公益活动内涵的深刻认识,哪怕参与热情再高,但由于动机始终不太明确,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影响也不显著。另外在校大学生接触、了解微公益活动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与校园公益活动信息等途径,少部分通过老师、同学、朋友等介绍,以及因参加公益社团而接触到微公益之外,再难有机会深入了解相关信息。

其次,参与态度不端正,存在从众心理。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学生认为这些“微小”的公益行动,无法产生与传统公益同等的公益作用,从而失去了参与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只为能在求职简历中多写入一些志愿活动,认为如此,简历更加丰富好看,个人目的性太强有些急功近利。同时,从众心理也是关键所在,比如看到同学朋友参加微公益的活动,自己从众参与的。

另外,活动形式被固定,欠缺规范管理。应用技术大学校园微公益还处在发展待完善阶段,许多学生微公益组织策划、参与形式非常单一,并且没有相关法规去约束,使得绝大多数高校在校生对微公益仍持谨慎态度。

(三)微公益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三观”教育的价值体现

应用技术大学微公益活动可谓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这支青年群体参与微公益服务能有效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并使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与发展,通过适当的奖励制度还可以在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群体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在相互作用下,良性循环还有助于高校微公益的健康发展,创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为应用技术大学培育更加全面的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微公益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三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公益内容,高效整合资源

目前为止,校园微公益可用资源总体较少,社会效应较低,因此产生的“三观”教育意义并不十分显著。

高校要多关注社会公益从而有效得整合社会微公益资源,把高校微公益与社会公益相互融合。例如,争取与政府、社会微公益组织、公司企业微公益团体等取得沟通,搭建共同协作的桥梁。因为在参与开发更多社会公益项目的同时,既能提高社会知名度又可争取到更多的行政资源用以支持更多的校园微公益活动;还可有效借助如慈善总会等公益组织,提高应用技术大学微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另外,加强与媒体合作也是对高校大学生微公益活动最大的宣传手段,争取创建出高校“微公益”活动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新高度、新路径。

(二)提高公益意识,激发公益情怀

“微公益”强调的就是将公益微小化、平民化、德育化,要做到生活处处是公益、时时做公益,从“微”入手,汇聚“大善”,聚沙成塔从而汇成一股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公益力量,这才是校园“微公益”的真正意义。

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三观”教育的一个主要机构,其有责任培养大学生成为校园微公益的主体,并增强他们积极参与微公益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他们自主自觉自律地投入到微公益活动中。参与一次或几次微公益活动容易,持之以恒并一直坚持下去才是关键。要让应用技术大学学生逐步把参与微公益当作习惯,时时刻刻都在积极参与,这样才可真正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公益情怀,提升“三观”修养。

(三)开拓新兴模式,完善管理体系

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微公益项目形式相对单一,作为校园公益的主要承办机构,开发更多的校园微公益活动项目,建设一支创新公益团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首要任务。如旧物爱心拍卖、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中心等创意创业类公益项目;更偏向于专业化的,如社区小家电维修、农村科技扶贫等专业实践类公益项目;以及更加普及和广泛的义务支教、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类公益项目等等。另外,合理建设、完善有效有序的应用技术大学“微公益”管理体系,不仅要提供给大学生相应的平台,同时加强平台信息监管,形成高校微公益”织团队合理的运行机制,才能在上述新兴模式的项目中保持高效运行,使校园微公益对大学生“三观”教育产生可持续性发展共同进步的可能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组织参与微公益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现如今,应用技术大学对微公益活动已经思考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也认识到其意义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三观”教育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微公益已然成为在校大学生公益活动新形式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更应当将其作为开展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新模式,明确它的思想教育功能,可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探讨出相应的“三观”教育实施路径,从而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学生道德水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三观公益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公益
公益
公益
五毛钱的“三观”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