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宫

2017-08-16 04:22何健翔,蒋滢,ThomasODORICO
世界建筑导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威尼斯建筑师入口

禅宫

Palazzo Zen

建筑师及展览设计: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何健翔,蒋滢

设计组:Thomas ODORICO,刘洋

地址:意大利威尼斯Cannaregio 4924

面积:390平方米

建成时间:2014

摄影:Interpress Photo,源计划

Architecture & Exhibition Design: O-office Architects

Principal Architects:He Jianxiang, Jiang Ying

Project Team: Thomas ODORICO, Liu Yang

Location: Cannaregio 4924 Venice, Italy

Area: 390 m2

Year: 2014

Photographs: Interpress Photo & O-office

威尼斯的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位于禅宫的首层,这是一个源于1537年的历史性老结构建筑空间,毗邻意大利咸水湖城市中一条典型的运河。该项目处理的是翻建和改造,占地390平方米的空间被转换成一个艺术画廊,内部包含展览、会议等功能,还包括一个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办公空间。

承重砖墙——项目的“基础框架”——定义三个主要的空间,分别是前面提到的公共和私人活动的空间。如何恢复和囊括基地上原有分散的历史性元素?例如一个16世纪留下来的威尼斯风格的地板,一个古老的十六世纪的天花板装饰,空间内古老的门结构,不同种类的地板和翻修过的表皮,这些都是设计中所要面对的最有意思的难题。

设计通过新的金属装置——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微建筑——连接所有这些空间和物体,穿插众多不同层次与点滴的历史遗迹和元素,形成这一包容新旧的雅伦格威尼斯画廊空间。其中较大的一个金属装置充当复合型的走廊,它将游客由入口大厅引入到内部房间。门结构由黑色金属盒子取而代之,作为不同空间及构造环境之间的过度界点,形成从一个时间/空间到另一个时间/空间的动态流动。

中心展厅用典型的、来自伊斯特里亚(克罗地亚)的白色石头铺装地面。这种密度较大不易渗透的伊斯特拉石灰石,很早就应用于威尼斯的建筑当中,再次采用这一材料是一种历史性的延续。中心展厅——一个当代的“古代遗迹”空间——展示了当地古老的石材如何过度和应用到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的日常工作当中,进而为空间,建筑中与传统石头工艺增添新的气息。

因为潮水的原因,入口旁两侧的房间在一年中会长时间处于洪水的影响下。这种无意识的安排——威尼斯运河河水侵入禅宫——恰好形成一种独特好奇的光效。这种自然的现象也被包含其中作为展览的一部分。

Palazzo Zen落成之处便作为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外围展《应变——中国的建筑和变化》的场地,展览由马里诺-福林和动态城市策展。展览展示了11个当代中国建筑事务所的独立实践与思考,展现他们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采取的应变策略与由此而产生的建筑作品。“《应变》关注中国建筑师如何协调社会条件、客户和资金等变量下的限制。他们的作品善于应对调整,展现一种对工艺和建造文化的全新认知,而这种认知是在对传统空间观念的现代阐释、对工业遗产的复兴以及对偏远地理环境的回应过程中强化的。展览借助模型、摄影和视频的形式跨越几代中国建筑师,力图展现这个发展中的职业的真实状况。”

展览的设计工作仍然由源计划负责,设计延续了源计划原有建筑介入“记忆”与“漂浮”的主线,将展览按照不同的展示媒介分别在由新的“微建筑”所串联的不同时空中展示。入口大厅的整个砖墙面为悬挂的虚拟影像和实体建造元素杂交而成,貌似连续却又断裂,象征中国变化混杂的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状态,作为整个展览的前言和导览。与入口大厅相连有着古老的中世纪大理石地面的侧厅则悬浮着5个透明亚克力圆盘桌面,上面构筑着5个建筑师各自的作品模型和信息,隐喻了中国建筑师们在泛城市海洋中创建建筑(学)场所浮岛的努力。此外,展览还通过视频、家具等多种媒介向观众展示当下中国建筑师们的多元化实践探索和尝试。

手绘图

效果图

入口透视图

建筑时空

ARCHITECTURE NOW

责任编辑:沈少娟

猜你喜欢
威尼斯建筑师入口
胖胖的“建筑师”
寻常威尼斯(节选)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秘密入口
作品三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当建筑师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