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合洞平地瑶“扦愿”仪式唢呐音乐调查研究

2017-08-17 09:14广西师范大学
民族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铜锣唢呐瑶族

闫 榀(广西师范大学)

富川合洞平地瑶“扦愿”仪式唢呐音乐调查研究

闫 榀(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形特点可以用“五半山岭四平原,半分山水绕田园”来描述。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气温为19℃,雨量充沛,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历史源远流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县,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富川瑶族自治县。境内资源条件丰富、文化历史悠久,古称“山国”和“大风走廊”,自古有“富丽之川”美誉。现下辖12个乡镇,境内聚居着瑶、汉、壮、苗、侗、回、彝族等7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7.5%。主要经济作物为农作物,以水稻、烤烟、玉米、花生、黄豆为主。合洞村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城中北部的葛坡乡,瑶语为方言,自称“勉”话。

■“扦愿”仪式中的唢呐吹打乐队概况

瑶族唢呐是晚清时期随着瑶族的迁徙从中原地区流传入瑶族地区并得以广泛使用的。瑶族过节、婚礼、丧葬各种仪式中都会出现唢呐、锣、笛、鼓、二胡、钹合奏的吹拉打奏乐,这类民间合奏乐被称为“八音”。仪式中吹奏唢呐的廖师傅这样解释:“八音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因为以前老祖宗吹奏时,都是八个人用八件乐器演奏,所以就说‘八音’;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吹打乐中的主奏乐器唢呐有八个按音孔,所以叫‘八音’。”但现在民间流行的“八音”之“八”,已经变成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其乐队不一定都是八人八件乐器,此“扦愿”仪式中的“八音”仅为四人六件乐器。

1.乐队乐器及组织.

大唢呐两把、小鼓、小铜锣、大钹、大铜锣。由两支唢呐以一“公”一“母”成高低八度奏主旋律,小鼓、小铜锣、大钹、大铜锣这些打击乐器随旋律进行节拍伴奏。因“扦愿”仪式场合的需要,所以使用的乐器以大唢呐和粗壮的大铜锣、大钹为主,音乐情绪昂扬,能营造出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气氛。

2.演奏者

唢呐:廖学坤(70岁)、何自厚(64岁);小鼓和小铜锣:杨英富(66岁);大铜锣和大钹:李胜清(54岁)。另外两个人(二胡拉奏者和吹笛者)被另一个村子请去了,所以只来了四个人。当我问到是否影响合奏时,廖师傅得意的说道“不影响的,我们四个人同样可以配合的很好,二胡和笛子我们也都会,需要的时候我们换着乐器来。那时我们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时,当年我得了瑶族‘八音’比赛的一等奖呢,我还可以唱桂戏,呵呵…”,廖师傅满是自豪的说道。在旁的李胜清师傅接着说:“我也会唢呐,可以根据拉的二胡的调随意转调,我们一首曲子都是可以吹出好多个调的,我们不比文工团的差!我们民间艺术就是‘九乡十八调,十里不同音’。”可见民间音乐人掌握着多种乐器的演奏技法,并不局限于一种,可谓吹拉弹唱样样会。

3.唢呐的配置

仪式中所使用的唢呐乐器由喇叭、管、信子、气牌、发音器叫口组成。廖学坤师傅讲:“以前唢呐的叫口是笋子做的,用起来很麻烦,因为要保持笋子的湿度,在不吹时就要用皮质的罩子把叫口罩起来,在吹唢呐前还要往唢呐上浇水,待叫口湿润以后才能吹。近几年已经改进了,叫口都是塑料的,拿起唢呐就可以吹,方便多了。”不仅叫口材质有所改变,唢呐的管也从木质改良为铝质,铝管发音较清脆且不会遇水变形,易存放和使用,此外唢呐底部的喇叭由铜铁改为不锈钢,即不会生锈变色又美观。

4.演奏形式

演奏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坐奏,指有固定场地和席位的演奏形式。“扦愿”仪式中的坐奏场地设在唐氏宗祠的大门一侧,演奏时备有一张圆形桌,供演奏者放置乐器和茶水之用。演奏者按惯例围绕圆桌呈半环形就坐,便于相互交流,其中一支吹高音唢呐在演奏中是领先的。仪式中多为在祠堂里坐奏,师公做法期间不奏乐:另一种是行奏,指在行进中演奏。行奏中,唢呐、大钹、小铜锣由演奏者自己手执,大铜锣则载在鼓厢上,小鼓放在鼓架上由乐手用绳将其挂在脖上位于胸前,乐手们边行进边演奏。仪式活动中出入祠堂接、送祖宗像的路上为行奏,乐器排列依习惯有固定的顺序,两支唢呐居前,其他打击乐器紧随其后。

■“扦愿”仪式及唢呐的应用

1.仪式的组成要素及原因

(1)仪式时间:2016年12月2日16:00至3日11:00(共一天一夜)。

(2)仪式地点:贺州市富川县葛坡镇合洞村唐氏祠堂。

(3)主要参仪人员:师公黄宗宝、黄春德、莫代能、黄少秋;头人唐建秋、唐仁德。

(4)“扦愿”原因:祈求祖宗庇佑全村村民富足平安,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仪式的流程及唢呐应用

据莫代能师公讲:“扦愿是瑶语,为许愿的意思。逢六年举办一次许愿活动,逢12年举办一次‘跶祖公’大型还愿活动。”整个“扦愿”仪式程序可分为五个部分:请祖宗、起事、请圣扦愿、送祖宗、安龙。仪式列表简单描述如下:

■唢呐音乐的形态特征

1.调式音列

采集仪式中的唢呐曲牌共计9首,多为五声性调式音阶,九首曲牌中商调和徵调式居多。其中五声调式4首,六声调式3首,七声调式2首。

2.曲式结构

“扦愿”仪式中瑶族唢呐曲牌基本都是一段体曲式,曲子带有引子和结尾,可称为“头、身、尾”型曲式。如《普天乐》:

1-3小节为“头”,第4-28小节为“身”,即曲子的主部分,29—33 小节为“尾”。在当天的实际演奏过程中,配合仪式的进行,主体部分反复演奏三次。

3.旋律形态及旋法

(1)旋律形态。

仪式中瑶族唢呐曲旋律以级进为主,二度,三度,四度音程进行较为普遍,偶有六、七度大跳,音域在f1至c3之间,旋律平稳流畅。旋律走势主要有如下几种态势:

波浪型:这种旋律走势较为常见,如笔者记谱的《小开门》:

上升型:旋律总体呈上升走势,如笔者记谱的《玉堂春》片段:

下降型:旋律运行总体呈下降走势,如笔者记谱的《雪花飘》片段:

(2)旋法。

(1)节奏重复是唢呐传统乐曲中最常见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重复句按被重复句的节奏组织音调,是前后既相同又不同的乐句形成对应,由此引发旋律的衍伸。类似排比句,以重复相同或者相似的乐句来加强旋律的层次感和曲调印象.

(2)加花变奏是在原曲调的句幅、段幅、调性、板式的制约下进行的,在旋律母体的骨架音上进行增音减音。增音,在保持原旋律的基本格调不变的前提下,以音调通顺、连贯为原则,使旋律变得充实、丰满,生动而富有光彩感;减音,去掉不影响原音调基本走向的音,使其变得精炼、质朴。

(3)展衍法是指把主题材料中最富于特性的部分作进一步的展开衍生,使主题的乐思得到进一步的揭示与深化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因而此法既可使旋律得到丰富的变化和发展,且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统一。围绕着中心音作衍生性旋律的发展是民间艺人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在民间称之为“扯不断”、“穗子”和“叠字句”等等,演奏者往往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作即兴式的表演,采用围绕中心音的技法巧翻花样,连续不断一气呵成,使音乐生动活泼。

4.节奏节拍

主奏乐器为子母两支唢呐。笔者通过记谱分析得出曲牌节奏的总体特征为2/4拍的均分律动+自由的结尾。仪式中乐曲伴奏的节奏律动平稳,有板有眼,古朴整齐,具体节奏型如下:

乐曲伴奏节奏型较单一,所有伴奏中小铜锣、大钹的节奏型一直未变,只是小鼓和大铜锣的节奏型在转换。

虽然是无谱伴奏,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演奏经验和良好的乐感,所以四个打击乐和唢呐之间配合的非常默契。

■瑶族唢呐音乐传承的思考

1.仪式中唢呐吹打乐队存在的问题

(1)乐器演奏技术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唢呐吹奏存在音不准的问题。他们学习唢呐全由老师傅口传心授,对师傅吹出的旋律进行模仿、记忆,无乐谱。其中廖学坤师傅略懂简谱,在采访中廖师傅说:“除了我他们都不认谱,以前上学在学校有音乐课,老师教过我们识谱。有时候我在网上找一些新曲子的简谱,学来之后教他们。”经询问得知,廖师傅是高中毕业文化水平,又因曾在夜校代课,所以接触到的专业知识也略多些。但是由于识谱和吹奏不够专业,导致他们在吹奏中多次出现跑音现象,影响演奏效果。

(2)传承危机。

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瑶族唢呐音乐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演奏者呈老龄化,愿意学习演奏唢呐的年青人少之又少。当笔者问到师傅们是否有徒弟时,廖师傅说道:“我们都没有徒弟,现在年轻人都嫌这些老土!没人愿意在家学习这些,都外出打工挣钱了。”可见,许多当代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闯天下,或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完成自己的事业,忽略了他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从而导致了传承“老年化”、“稀有化”现象。由于流行音乐对年轻人的诱惑和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相继离世,导致传承后继人的缺乏。其次,有些年轻人还错误地以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老土的,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意识不够也是阻碍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2.瑶族唢呐音乐传承问题的解决

(1)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经调查发现,年长艺人是平地瑶原生态吹奏唢呐的瑰宝,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关键,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应保护好老的传承人,而且要以老带新,培养新的传承人。调查清楚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后,对传承人的保护除了申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项目外,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工作环境、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同样要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对于传承人来说,大多都擅长本领域的某一技能,而缺乏专业的音乐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传承人存在着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养低等问题。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及音乐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利于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2)创新曲目扩大传承范围。

在保留传统风格、恪守文化内涵的同时,可在曲目中注入新鲜元素,进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保留传统风格、恪守文化内涵是关键,所以要保留唢呐传统演奏技法和原有的传统曲目;二,收集当地传统曲牌及当地民族音乐为素材,创编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曲目,进一步丰富瑶族仪式音乐的曲目;三,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列入演奏曲目,吸引众人眼球。传统和现代相融合,不仅保留下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不断创新汲取新元素,使之内容更丰富化、音乐更有活力。这样的曲目构成也更容易受现代听众,尤其是年轻人们的喜爱,可以摆脱所谓“唢呐老土”的看法,利于他们接纳、学习。群众喜爱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后辈人的传承更是艺术发展的新希望。

(3)促进传承音乐的专业化。

首先,要发展专业音乐工作者介入到传承工作中。如前文所提到的,大多人都不识谱,所以瑶族传统曲牌都是无乐谱的口传心授,在传承过程中许多曲子已失传。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介入一方面利于对传统曲目的挖掘、整理,并翻译成谱便于后辈学习;另一方面专业音乐工作人员还可以和当地唢呐艺人们交流演奏方法和技巧,增强瑶族唢呐的表现力。其次,让瑶族唢呐走进学校课堂,在中小学积极开发推行特色课程,以当地民族音乐为素材、请当地唢呐艺人授课,扩大培养和受众群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改变民间自然传承的形态,使传统唢呐更为有效的传承发展。

(4)借助互联网宣传。

现如今,媒介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和互联网都是可以快速、广泛传播信息的便捷方式。作为民间传统音乐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综合这些先进传播技术,可以由专业人士整理归纳,上传相关视频、图像、文字等形成一个专门的民间音乐信息网站。还应该多举行传统音乐交流会或比赛,借助现代传媒工具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喜爱,增加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度。

■结语

唢呐吹打乐队贯穿于整个“扦愿”仪式,有着调节气氛和号召的作用。唢呐吹打乐队存在于瑶族传统节日、各种活动中,但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发生改变,由于唢呐艺人的“老龄化”、年轻人疏于学习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了唢呐音乐的传承发展。在仪式中唢呐吹奏者为年长者,他们具备较强的吹奏唢呐曲牌的能力,略年轻的奏伴奏乐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艺人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而且他们也试图将唢呐音乐记录成谱,但由于专业水平有限而出现许多错误,无意识中也影响了唢呐音乐的继承发展。因此,相关音乐工作者应介入其中,对唢呐曲牌曲调进行记录和保存,并及时反馈给唢呐艺人,为当地后辈的学习与传承传统唢呐音乐提供一个参照。

[1]周润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传承人[M].新华社,天津:2008年6月12日.

[2]刘勇.中国唢呐艺术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56、160.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81.

[4]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5]赵宴会.苏北赵庄唢呐班研究[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报,2005,(2):29-35.

猜你喜欢
铜锣唢呐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又听唢呐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唢呐
10分钟搞定铜锣烧
贺红安县铜锣诗社成立三十周年
铜锣的心事你别猜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