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国后毛泽东科技思想的若干思考

2017-08-17 22:16俞丽君
魅力中国 2017年30期
关键词:毛泽东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科技思想经历了发展的高潮期及“文革”十年的低潮期。以毛泽东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技术革命的命题,部署科技发展规划,并阐发科技发展的具体政策。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一次跨越。

关键词:毛泽东;科技思想;跨越

为尽快改变中国经济和技术的落后的状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时间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新中国科技工作的思想和指示,明确了建设时期科技发展的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科技思想。

一、建国后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历史演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创建时期,尤其是1956年到1966年被称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黄金时期,这是毛泽东科技思想指导科技实践的阶段。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成为主要任务。如何在改变中国“经济上和科学文虎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与此同时,二战后,随着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的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这些最新的成就,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这个革命……就它的意义来说,远远超过蒸汽和電的出现而产生的工业革命”。面对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毛泽东果断发展“向自然开战”的号召,掀起了创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伟大运动。这一时期,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制定科学规划有计划的发展科技事业,以此推动新中国科技体系的初步建立;通过国防尖端技术的攻关带动科学学科的创立;带头钻研农业科技,提倡以科技发展农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技发展方针;提出建立“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科技队伍。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使中国科技事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科研机构被解散,大批科技人员遭受打击和批判,失去了从事科技研究的环境和条件;教育事业全面瘫痪,科技队伍青黄不接,除了科技人才成长的断层;国际科技交流互动几乎全乎中断,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出现这种情况的思想根源是科技思想的“左”倾,主要表现就是把科技划入上层建筑,贴上阶级的标签;混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科技专家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任意批判和摧残;混淆科技与政治的界限,鼓吹科技必须政治挂帅;拒绝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科技的思考,除了对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一些前沿问题做过一些哲学,几乎难见有较为深入的论述。与此同时,以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为代表的领导人尽力维护科研秩序,特别是保护和支持国防尖端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其正确政策的指导下,中国科技事业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总体来看,文革十年,极“左”思潮占据中党内统治地位,随之而来的“左”倾政策成为科技工作中的主流。

二、建国后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民主革命时期思考科技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崭新局面,在这一科技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技思想。

1、提出“技术革命”的基本命题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分析总结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技术革命”的思想。1953年12月,在《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毛泽东提出了“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把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1954年,在对全国第二次农业工作会议报告作修改时,毛泽东批示:“解决农业落后的矛盾,第一个方针是实现社会革命,第二个方针是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革命。”1956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技术革命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1958年,毛泽东发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经济建设上去的号召。

2、制定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不仅使管理科学技术活动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而且为这种研究创造了相应的条件。在毛泽东的指示下,由周恩来和聂荣臻等牵头,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根据毛泽东大力协同集体攻关、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瞄准国际新兴学科的先进水平,调整全国的科研力量和机构设置,确立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基本框架,极大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初步建立了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

3、提出发展新中国科技的具体政策

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为指导,强调积极吸收本土科学文化遗产的同时,大胆借鉴外国科学技术的有益东西。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的学。”以“百家争鸣”作为学术发展的长期方针,明确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科学的实践去解决。明确建立“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队伍,是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办和扩建一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加强中国科学院的建设,派遣数以万计的科学技术人员赴苏联等国家学习,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新生力量。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中,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发展及内容带有其所处时代的深刻烙印:国内落后面貌的迅速改变,国际严峻局势的积极应对,使其在思考问题时逐渐形成注重实用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在强调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重要作用的同时,毛泽东特别重视发展尖端技术对于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其科学技术价值观使得重实用成为整个国家的主导性科技意识,形成了实用型科学体系,强化了科学技术服务于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方向。这一时期同样经历了指导思想的混乱导致科技事业曲折发展的“左”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尤其与政治的关系的思考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交织的局面,既有集中力量突破科学技术难关的成就,也出现了混淆二者界限导致科技事业遭遇挫折的低潮。总体而言,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第一次跨越的标志。

项目来源: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基金《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1946-1976)》(编号:校BSQD14068)

参考文献:

[1]曾敏.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薄一波: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俞丽君(1979-),女,江苏宿迁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