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探析

2017-08-18 06:12郑洁周利民
桂海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数据

郑洁+周利民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掌握大数据的基本特征,积极利用数据预见未来,对维护与防范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有以下几方面:加强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提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大数据时代的道德体系建设、把握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导向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中国意识形态安全;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3-0079-06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作出了重大部署。他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都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掌握大數据的基本特征,积极利用数据预见未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一、加强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

大数据,可谓“无孔不入”“无所不能”。基于大数据时代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防范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特征与需求,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需要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创建信息管理机制,以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一)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占领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新阵地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公民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时刻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2]针对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动的攻击,可以借助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积极应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攻击的方式和手段,主动占领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新阵地,以壮大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相抗衡的力量。事实证明,互联网上的主流声音特别是主流媒体论坛或网络大V的评论,可以影响和主导社会舆论的发展。因此,增强网络阵地意识,丰富互联网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和信息资源,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意义重大。

占领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需要建立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网站,以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攻防能力。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网站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只有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结合,发挥网络媒体具有多媒体表现形式的功能,才能有效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例如人民网主办的“强国论坛”,很好地发挥了网络平台的舆论导向功能,这是建立网络舆论引导网站的一个典范。创建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需要着重建立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网站。通过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吸引力,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高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管理,提升网站自身的屏蔽能力、抵御能力和控制能力,以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有效传播,有力回击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舆论信息,最终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提高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实效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当前,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的挑战,由原来的“硬实力”渗透变为如今的“软实力”渗透,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渗透其意识形态。因此,为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创新意识形态传播形式和手段,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取向、理论内容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传播的实效性,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是为了使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更显著的成就,这需要从意识形态传播成效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努力。第一,以人为本,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务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关注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第二,突出方向,举好意识形态斗争旗帜。当前,互联网上时常出现种种错误言论,诸如有意无意地称赞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和西方民主,甚至高度赞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需要突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举好意识形态斗争旗帜。第三,狠抓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肆意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行为,必须予以抵制,那些自觉不自觉地称赞资本主义、自觉不自觉地抹黑社会主义的教材和成果,绝对不能出现在我国任何阶段的教育环节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狠抓教育,牢牢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创建信息管理机制,保障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安全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3]。这就要求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包括互联网站、网络应用、社交媒介在内的各种信息媒介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影响,正确把握网络传媒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创建并优化信息管理机制,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增强网络技术保障力量,切实保障意识形态传播的安全性。

继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三大考验之后,数据化也成为了当今时代考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一大难题。保障意识形态传播的安全性,需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性,积极主动利用网络媒体辐射出的数据源,促使大数据成为创建信息管理资源的前提基础。创建信息管理机制,首先,加强互联网信息的控制权。不论是微博、博客,还是微信、QQ,不论是PC终端还是手机APP,对于任何具备较强网络信息传播能力的媒介平台都应有足够的管控力,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及互联网环境的管理规范体系。其次,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方式需要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只有通过完备的网络法规体系对网络平台及网络用户予以约束和限制,真正的信息管理机制才能得以建立和实施,也才能进一步严密抵制和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攻击和渗透行为。最后,需要设立媒体“信息网关”。解决不良信息的泛滥和信息恐慌等问题,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必须做到对信息渗透的“过滤、屏蔽和监控”,真正实现“信息网关”的一对一安检作用,推动信息管理机制的创建与应用。

二、提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是,大数据也存在大挑战,切实提升大数据时代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就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需要社会全体部门、乃至全体成员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

(一)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信息的数据来源、传播手段和途径变得异常丰富,各级政府必须调整管理思维和治理观念,打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门,努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第一,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监督监管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4]实现对网络新媒体的有效监督,必须从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做起,加强政府和有关部门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素质、知识素养和责任意识,培养一批精通网络、掌握技术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第二,监督引导相结合,实现新旧媒体同步同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承载社会信息流通的新途径新渠道,同时,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宣传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大数据时代对传播媒体的监督监管工作必须做到新旧媒体的同步同向。第三,看热点抓重点,提高监督监管的有效力。媒体传播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往往具有社会影响力,公众也会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热点重点事件上,新闻媒体对此类事件的宣传方式和评论内容通常能够引导公众的判断力。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媒体的监督监管应放在社会热点问题和重点事件上。一方面,可以借此避免或消除负面评论产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妥地引导社会舆论,进而预防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更新技术手段,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保护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帮助人们“凭数据说话、凭数据办事”,但是过分依赖数据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因为数据的质量往往决定了数据的可靠性。大数据提供的是一个舆论多元化、信息多源化的数据资源,若是其中融入了一些不真实抑或是反动的不良信息,极易造成歪曲或错误的舆论导向,进而引发社会混乱。因此,为了防止恶意攻击我国意识形态的不实言论混入主流媒体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数据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更新技术手段,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保护能力,就成为大数据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所在。第一,要树立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思想意识。如何在大数据的冲击下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如何在有效利用数据信息的同时避免个人隐私与国家信息安全遭受威胁,这一切疑惑和顾虑取决于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如果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发挥的防御功能,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利用并积极转换为一种信息安全的保护能力,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将会顺利推进。第二,要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抵御一切有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信息。加强信息技术的可操作性和抵抗能力,创新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壮大信息技术的知识团队,用最新最全最具科学含量的信息技术抵御一切有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数据攻击和信息泄露。第三,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主动创建具有保护、抵御、回击功能的智能体系。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积极创建能够有效维护我国信息安全的智能体系,从源头上杜绝不良数据的肆意攻击,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三)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信息辨别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从社会力量上来讲,信息安全需要政府部门对传播媒体的有效监管,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先进技术保护,同时还需要媒体从业人员传播信息时的信息辨别能力。鉴于大数据时代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要重视和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信息辨别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

媒体从业人员信息辨别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自身的职业素养、知识素养和认知能力。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信息辨别能力,重点体现在三个预防。第一,预防被西方意识形态包装的“普世价值”所蒙蔽。部分社交媒体上的一些错误言论,企图以西方标准塑造我国民众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作为媒体信息的传播者,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信息辨别标准和言论准则,严防被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蒙蔽而给社会带来错误的舆论导向。第二,预防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充当“老好人”。所谓“老好人”,是指在不同意识形态言论面前表现得无原则、无纪律、无信念的人,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明哲保身。这种行为也是一种缺失社会主义信仰及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负责任的行为。第三,预防脱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合格的媒体从业者要在言谈举止及信息传播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正确辨别错误信息,积极传播正能量,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贡献其应有的力量。

三、强化大数据时代的道德体系建设

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完备的道德体系都是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和谐及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和精神力量。尤其是在以“规模大”“速度快”为显著特征的大数据时代,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优化,进一步强化道德体系建设。

(一)把握现实环境,强化社会道德规范

道德屬于上层建筑范畴。履行社会道德规范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紧密相关。履行社会道德规范,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有助于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有助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承接,有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为此,需要充分把握大数据优势,努力优化环境,从现实环境、虚拟环境和软环境等方面强化大数据时代的道德体系建设,进一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从现实环境角度来讲,可以具体从以下几点强化社会道德规范。第一,加强道德教育。建构与大数据时代相符合的道德信仰,促使民众达成一致的公德认知,形成属于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公德素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加强信念宣传和道德理论教育是强化社会道德规范的首选方式。第二,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第三,实行奖励机制。对于公德楷模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最终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利用虚拟环境,增强社会道德意识

大数据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个具有虚拟性质的实践活动新空间、新环境。“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拥有了两个生存平台:一个是现实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数字平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平台,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从而使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5]充分利用大数据来预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充分利用虚拟环境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作用,可以帮助民众在大数据时代增强社会道德意识,促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虚拟环境较之于现实环境具有鲜明的自由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利用虚拟环境提高社会道德意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利用虚拟环境重构人们的思想观念。虚拟环境具有较高的开放性,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可以通过网络等平台实现信息的索取和吸收,把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推广到网络平台上,可以帮助人们重构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利用虚拟环境拓展人们的学习途径。虚拟环境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承载大规模的数据信息,虚拟环境中多元化的知识就如同一个巨大的世界图书馆,可以容纳来自全球各地、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信息资源。因此,通过虚拟环境可以拓展人们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提高其认知能力和知识素养。第三,利用虚拟环境扩大人们的社交范围。在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实现的交往,比如与著名评论家、知名主持人或公益代言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虚拟环境选择性地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耳濡目染,相互鼓励,相互进步。利用虚拟环境,扩大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围,为民众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三)开拓软环境,完善社会道德机制

加强以文化为主的软环境建设,对于完善社会道德机制及进一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提升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重视文化软环境的开拓和利用。

文化软环境之所以尤为重要,在于人类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全面开放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理念和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接受时代信息的洗礼和调整。但尖锐的数据信息统计使我们发现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等级观念严重或缺乏平等意识观念的社会文化问题,文化软环境并没有在我们的理想期待中得到正确利用。因此,完善社会道德机制,开拓文化软环境是大势所趋。首先,积极清除消极错误的等级观念。现代社会应是人人平等的社会,而当前社会中出现的某些等级观念是一种脱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长此以往,这种错误思想势必会影响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其次,全面树立以人人平等与集体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人平等和集体主义等理念是提升我国社会文明和道德水平的重要驱动力。倡导健康和谐的文化理念,才能增强民众的社会道德意识。最后,坚持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没有文化本体的支撑,就没有文化软实力可言[6]。同样,只有推进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保障我國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文明教育的纯洁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才能促进民众文化情怀和价值认同的培养,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和人文素养,进一步实现民族文化与道德意识的全面提升。

四、把握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导向策略

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维护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需要把握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一)丰富社会渠道,建设舆论宣传阵地

随着数据公开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面越来越广,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扩大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必须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特征,坚持渠道多元化与信息多元化相结合,通过丰富社会渠道,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舆论宣传阵地。

建设强有力的舆论宣传阵地,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搜索、社交网络、网络新闻进行语义分析和关键词分析,还可以建立全国各地的市民满意度指数、市民倾向度指数,在大数据资源库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最具吸引力和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引导途径和手段,指出大数据时代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当前新兴技术的发展态势,建设舆论宣传阵地可以从以下两个渠道丰富拓展。第一,现实渠道:城市和农村。提高民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不仅仅是要掌控城市居民的态度和意愿,更需要得到农村百姓群众的大力支持和信服。因此,要尝试逐步建立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舆论引导队伍,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话题,主动回答并解决城市及农村居民提出的敏感问题,逐步建立起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第二,虚拟渠道:互联网平台。在大数据时代,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件普通事件,经过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发酵,也容易引发诸多社会效应。因此,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必须充分把握现实渠道与虚拟渠道的优势和特色,通过现实渠道与虚拟渠道相结合,构建一系列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及民众意识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式。

(二)结合传统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包括广播、报纸、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长久以来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以一种爆发性的增长模式出现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但是,作为具有巨大社会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在社会舆论导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实现舆论导向最大程度的发挥,脱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和重要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积极作用。

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需要加强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引导和监督,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舆论导向作用。第一,坚持正确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一项涉及人们思想和观念改变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传统媒体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实事求是和走群众路线的原则。第二,提高信息辨别判断能力。切实提高传统媒体在复杂局势下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准确判断力和理性辨别力,才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第三,坚持创新思维理念。正确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海量信息,可以实现对社会未来发展及国家长治久安的积极推动作用。只有保持与社会发展速度同步的思维模式和理念,坚持媒体理论创新与媒体实践创新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实现传统媒体在大数据时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保障大数据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利用新兴媒体,扩大舆论导向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面对西方国家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和渗透,我们若只是一味地沿用传统媒体而不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时俱进,就会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出现收效甚微等问题。因此,为了避免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代的脱节,也为了更加有效地扩大舆论导向的社会作用力,我们必须在使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开展新兴媒体的实施战略,扩大新兴媒体的使用范围,强化新兴媒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利用新兴媒体扩大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生产和推广具有意识形态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对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新兴媒体不仅包含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手段,还可以实现在新兴媒体终端高效、便捷和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充分利用影视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可以实现民众对意识形态理论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网络多媒体便可以实现在手机终端和电脑上的同步应用。受众的覆盖面会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提升而日益扩大,新兴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也会得到日益深化和提升。第二,加大对新兴媒体的科技投入。要从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新兴媒体的应用和發展。通过加大对新兴媒体的科技投入,使之成为我国对内扩大社会舆论导向、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外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威信力、提升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概而言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国家应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数据时代的理论创新和阵地建设。尤其需要把握大数据的预见功能,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大数据时代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9.

[2]徐继华,冯启娜,陈贞汝.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2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4]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光明日报,2014-02-18(1).

[5]陈志良.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57.

[6]张宗伟.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东岳论丛,2012(10):45.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猜你喜欢
大数据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业的大数据策略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小微电商授信评估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