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不合理”处突破古诗文情感理解难点

2017-08-21 11:20牟妍凝
魅力中国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不合理策略

牟妍凝

摘要:古诗文是古代诗人丰富主观情感和深刻思想的载体,但古人们本身细腻独特的情感却很难被学生全面感受到。因此,在古诗文鉴赏中,关注诗词中“不合理”现象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文的内容含义,让他们切实深入地理解诗人情感,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 不合理处 情感把握 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解读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是碰到情感较单一的作品,能够把握作者想表达的基本情感,能用模式化的答题思维“套”答出简单情感,但无法真正深入理解情感由来,只肤浅地停留在表象上。二是在遇到情感较为复杂的古诗文时,只机械套用意象或意境的普遍意义来判断把握诗文情感,不理会或者是不知如何分析出诗歌情感的独特性,找不出诗人的个体情感特征,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理解的偏差。

针对以上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引导学生找寻、思考古诗文中“不合理”处来达到深层个体阅读,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的目标。

所谓“不合理”处,是指作品中出现的与现实生活中相悖的因素,不符合我们在生活中所认识的普遍性现象;也指诗歌内部出现的表面上的矛盾。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意识到,作者借助意象、手法等传递出来的情感,都是经过作者主观筛选以及加工过的,具有显著的个人情感特征。这些意象、情感,是作者创作时特有的感觉,很有可能和生活中公认的“逻辑”是不相吻合的。同时,诗人会故意运用“语病”、意境与情感冲突等手段来使自己表述的情感更深邃。如果我们在阅读诗文的时候,能敏锐地发现诗歌中“不合理”处并揣测作者为何要刻意制造这些“不合理”,那我们就能较为准确全面地体验出诗人的情感脉络。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我们可就以下两处“不合理”进行探究:

1、开篇“寒蝉凄切”一句中,蝉鸣之声,多会引起人们的烦躁,作者却感觉“凄切”,这就与我们平时的生活体验相违背了。我们可以在这个“不合理”处展开思考,蝉的叫声为何会让作者感觉“凄切”?结合背景可知,此时作者正要与恋人分别,依依不舍,内心痛苦悲伤,蝉声入耳自然不会烦躁,当然使作者心生寒意,这里的“凄切”,也正是作者主观情感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自然流露。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和遼阔楚天,给我们营造的是非常阔大的意境,按通常意境所蕴藏的情感来判断,作者的情感也应较为阔达,而诗中柳永此刻显然是放不下心中这段感情的,所以心情应是愁思为主。这里又出现与常理“不合”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借阔大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愁情呢?我们可以思考,作者眼见了如此壮美的景色,心中“念去去”的愁情依然无法挣脱,那说明这种愁情该是怎样铺天盖地的绵长和浓重啊!景物看似壮美,其实它要传达出来的情感却是凄婉的。

但是由于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诗文中哪些地方是“不合理”的,现提出一些思考策略帮助学生把握古诗文情感脉络:

一、诗人语言表达层的“不合理”

1、词语搭配的不合理

学生在捕捉古诗文画面的时候,经常忽略作者词语搭配的不合理处。而这些不合理处恰恰隐藏着作者情感爆发点。我们在教学时可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类词语。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渔阳顰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句,“惊破”一词显然和“霓裳羽衣曲”是不搭的。霓裳羽衣曲怎么可能被“惊破”呢?这里词语搭配的不合理给我们提供了揣摩的空间,我们在文本中细细追寻“破”的缘由,可以得出,一“破”的是当时寻欢作乐的歌舞场面,二“破”的是李、杨二人永结同心的幻想,三“破”的是盛唐王朝繁华。看似简单的一个“破”字就将多层情感揉合在一起。正因为词语搭配的不合理,才能给我们带来多重情感体验。

2、局部画面与整体情感的不合理

学生在读诗时遇到某句诗歌营造的画面与自己初步感知的情感不一致时,往往会有意识的弃之不顾,而这样所得到的情感却只能流于表象。我们应该使学生意识到,恰恰是诗歌局部画面与情感的冲突,丰满了诗人的情感。

比如杜甫的《蜀相》一诗中,学生很容易把握住诗人的以下情感:有政治理想和抱负却无法实现的痛苦、悲伤。对与自己遭遇一样的想要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士的感慨。但是,我们应当提醒学生该诗中的景物描写句“城春草木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属于乐景描写,这显然和我们初步感知的情感是不相吻合的。难道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心中仅有痛苦和悲伤吗?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个时期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尽管身处战乱之中,大自然在诗人眼中却依旧美好,可以说明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阴影不足以影响他对唐朝前景一片光明的信心。基于此,诗人迫切想要像蜀相一样在乱世中建功立业,重现王朝盛世的心境在诗中就完美地展现出来。我们就在诗歌局部画面与整体情感的矛盾中丰满了杜甫的忧国形象。

二、情感逻辑发展的“不合理”

王昌龄在《从军行》(其二)一诗中,这样写道:“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学生们很容易得出作者是想表达边疆将士的思乡之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是表达的思乡之情,游子和将士都在思乡,这同类情感背后细腻的不同,才是我们应该带领学生体会的。那如何加深他们对边疆将士愁情的理解呢?

《从军行》中边塞的将士们用琵琶和舞蹈演奏新音乐,目的是想舒缓自己的思乡之情。但曲调一奏完,发现还是关于离别的愁情的。一新一旧,构成了情感体验上的不合理。在这种不合理中,我们进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作者用这个“不合理”是想表现边塞将士们这样一种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为国戍守边疆无怨无悔,但心中却止不住想家的情感,于是想通过歌舞来舒缓情绪,却发现反而无法排解掉,新歌舞的存在仅是增加自己内心的痛楚罢了。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继续把这种“不合理”进行下去:当歌声勾起了人们痛苦的情感,照常理说,我们是该停止不听。而作者却写“听不尽”。勾起痛苦的曲调他们却想一直听下去。对这“不合理”的描述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边塞生活实在太过枯燥无味,将士们只有这一点娱乐方式,尽管听着痛苦,但不听就更痛苦。将士们的思乡苦闷之情就在这听不是,不听也不是中缠绕交织。作者用“不合理”的语意为我们展示一群立志报国又会因思念亲人苦闷的鲜活边塞将士英雄形象。学生也很容易感受到“思乡”二字厚重的感情了。

当然,对诗歌多层情感的准确把握仅仅依靠发现“不合理”处是不够的,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之后,还应该通过大量比较、细读等方式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能力形成,那么学生在高考中面对情感较为复杂的诗文时也能游刃有余地快速解决。

猜你喜欢
不合理策略
从“不合理”看“合理”,破解神话故事的“密码”
我该怎么面对不合理
我的手机在哪?
神回复
差评不合理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
Passage Four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