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叶尔克西作品中的“寻根”意识与现代性关系的研究

2017-08-22 02:49孔旭静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寻根现代性生命

课题项目: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2016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RWY201607。

摘 要:作为新疆双语写作女作家,叶尔克西立足本土,用舒展的笔调书写着哈萨克族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感知,呈现出哈萨克民族对待生命的坚韧力量,展现了哈萨克人民的在对待生命时的态度以及对待传统草原文化的情感,发现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的根基与灵魂。同时,探究叶尔克西作品中的“寻根”意识,反思传统草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流达到一种平衡,推动现代性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内在交流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寻根;现代性;生命;文化

作者简介:孔旭静(1992.10-),女,汉族,河北邢台人,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

叶尔克西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新疆北塔山牧场的哈萨克族女作家,她具有坚实的民族生活的基础,专业的文化素养和强大的写作功底,这些也给她书写本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反映亲情与乡情生活小事的最为平常的民族人物为主角,从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中呈现其文化身份意识,挖掘出更具深刻典型性的民族特征,且把目光更多的关注于本民族原始、自然的生存状态,全方位地展示了哈萨克民族人民的生命价值和人格魅力,其中亦有对传统草原文化根基的深情,对生命精神的领悟,对现代文明下传承民族文化的思考。

一、寻传统之根基

1.对草原文化的独特情感

草原文化形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中,从广义上说,草原文化包括游牧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哈萨克族作为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在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且带有浓郁地域、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这样的一种文化形态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岁时节庆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叶尔克西等哈萨克族作家在表现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现实生活时,都乐于从草原文化中汲取养分。特色浓郁的草原文化以及草原独特的地域风貌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

几千年来的草原文化在哈萨克族人民的心中有了深刻的印记,同时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也有了深厚的情感,叶尔克西的作品中有很多地方表达了对草原文化的独特情感。在作品《额尔齐斯河小调》中,写了一个哈萨克族老奶奶和她的小盲孙之间的日常生活故事,其中写到奶奶对额尔齐斯河的留恋:奶奶“离不开白色的乳汁,离不开奔腾的额尔齐斯河。她需要的是古老、自信、舒展、豪放的放牧生活。”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传统的哈萨克人民对故土,对草原文化的独特感情。

2.对萨满信仰的内在传承

歷史上,萨满教曾长期占据着哈萨克人民的日常生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游牧业的现实状态下,人们迫切需要的是利用现有神的威力为人的生存提供支撑和力量,在残酷的自然和脆弱的生命中寻找一种精神信念来帮助本民族生存以及更好地生活下去。哈萨克族人民崇拜太阳、月亮等天神,崇拜地神和水神等宗教信仰,作品《萨满铃鼓》中,写了老巴克斯阿克泰在为牲畜驱赶瘟神仪式中对黑暗之神尔里克唱歌的情景、父母亲带着十三岁的阿克库娜尔去老人家参加祭祀,希望人类和牲畜免遭瘟疫,巴克斯阿克泰老人身上挂着铁片儿和铃铛,头上插着羽毛,手上拿着库木孜琴祭祀的情景。阿克库娜尔渴望光明,对光明有着很高的敬意,在文中,作者多次强调阿克库娜尔畏惧黑暗,这里的黑暗不仅指黑暗之神尔里克的现身,还指大地上的一切灾难,因此迫切呼唤着光明的出现。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对哈萨克人民对于萨满的崇拜和萨满文化有个基本的了解。

3.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草原文化是传统的游牧文化下的长期的存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草原文化的习惯。这些冲击体现在文化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居住上,从以前的毡房到现在的房屋建筑,服饰上的不同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同时叶尔克西也会将年轻的哈萨克族女性关于选择裙装还是裤装的困惑在作品中讨论。在《黑马归去》这部作品中,作者写“我”一直在传统与现代服饰之间纠结,而“我”二伯的二儿媳妇则总是很明确自己的服饰选择,就穿宽大的裙装,一成不变。作品中的“我”选择裙装还是裤装的困惑其实也是青年一代哈萨克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徘徊。

二、析生命之精神

1.对死亡观念的独特领悟

在哈萨克族文化中,死亡并不是禁忌,这个民族的人民相信,我们来自泥土,也终将回归泥土,这是一个永恒的轮回和境界。在叶尔克西小的时候,就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体验,她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奈以及命运的无常,同时身边的人也教会了她要自然而然的面对死亡,所以,在叶尔克西十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告诉她“一个人是会死的,我和你的父亲也会。”叶尔克西在她的母亲和其他本民族女性那里感知着直面死亡的力量,“死是不存在的,只有当一个人被大家忘了,那个人才算真正死了”,这样的言论让叶尔克西对死亡的感受颇多。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在叶尔克西的作品中书写死亡时的平和、自然、温暖和淡淡的忧伤,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呼号。

在《帷幔两边》这部作品里,帷幔是女人一生中重要的东西之一。从新婚到新生命的诞生,帷幔都发挥着它的作用,随着孩子的长大,女人就会收起帷幔,等到离开人世时使用。无论是死去的女人,“我”的母亲,还是年近九旬的老太太,都会用一生的时光为死亡做准备。正是有了这样的准备,就能平静、淡然的面对生死。

《阳坡》写的是一位独身老牧民坦然地看待死亡的故事,他命令自己的外甥去报丧,说自己放羊的时候摔死了。然后老牧民坐在远处的小山顶上,看着亲人们乱作一团,为他操办丧事。这时候,他的心情突然变得很沉重很沉重,然后,他下了山,平静地走进了妹妹的毡房,看到了人们对他这个无儿无女的孤独老人的厚爱。整整一年之后,他果然平静地死在了小石嘴顶上的阳坡上,但他眼睛还没有闭上,目光向着正在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从这样的“闹剧”中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人情的美好,看到了平静对待死亡的老牧民。

2.返归自然的天然本性

叶尔克西从小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北塔山牧场,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那里有茫茫的雪山,广阔的草原,涓涓的河流,一望无际的森林,可爱的动植物。这里有最自然的事物,最自然的生命,最自然的生活。在她后来离开北塔山去外地求學的时候,她对自然的草原的不舍,山水花草的依恋,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所以,在她后来的写作中,家乡的自然风光,天然的本性都出现在了她的作品当中,她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怀恋,对自然的回归。

在《生命树》这部作品中,写迦萨甘创造世界后,因想摆脱只有天和地的寂寞,所以在大地的中心栽了一棵树,这棵树长大后结出茂密的灵魂,而用泥巴捏出的人被赋予了树所结出的灵魂,后来经过繁衍便有了人类。所以在叶尔克西的心里,在哈萨克族人民的心里,神秘的大自然不仅可以孕育生命,并且还能孕育灵魂,从中也可以看出,叶尔克西对大自然的深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探文化之平衡

1.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的问题

小说《枸杞子的惶惑》讲述了一位现代哈萨克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为改善生活而挣扎的困境,也表达了作者对本民族在现代文明境遇下的前途的深切忧思。小说的主人公拜克尔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处境的困难、思想观念的更新、谋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实际上也是作家叶尔克西对哈萨克民族现代生存状况的审视与反思。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得不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包括生活习惯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型,从草原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型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哈萨克人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2.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一方面传承民族文化,一方面发展现代文明,这样的融合、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从而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叶尔克西作为一位双语作家,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分析叶尔克西作品中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了解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在各自运行的轨迹中追寻各民族文学的内在脉络,在全球化形势下,有助于探究社会文化现象的缘起和发展,有助于激励各民族文化在其内部的独创性表达,多元文化的汇合必然会重新创造出新的多样性,同时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

总之,思考传统草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之间的一种平衡,从而促进现代性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两者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志雪.从文化认同视角观照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J].时代文学, 2015(5).

[2]翟新菊,吴孝成.舒展自己深沉的生命体验—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创作述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16(3)

[3]胡冬汶.萨满的灵光—略论萨满文化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文学创作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寻根现代性生命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寻根船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