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童《两个厨子》中的饥饿叙事

2017-08-22 21:28马雪萍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饥饿冲突

马雪萍

摘 要:“饥饿”叙事在苏童的长篇《米》中已经显现,但在他的短篇《两个厨子》中更加突出——这里脱离了单纯对食物的“迷恋”,而是转变成“执迷”,但这样的“执迷”带来的一系列冲突,却是无法避免的“悲剧”。

关键词:饥饿;执迷;两个厨子;冲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一、饥饿:“根”下的冲突

全文隐藏的一条线索是两个厨子的“冲突”。首先,对于两个厨子的身份,作品中已明确的交代:一个是白厨,高大粗壮,被邀来的“名厨”,另一个是黑胖,瘦弱怯懦,是“难民”。身份上的不对等,是第一个“冲突”。而后,文中出现的黑厨子因掏破鱼胆而被迫“品尝”生鱼的情节,是第二个“冲突”,但这并不能成为后文一系列“冲突”的理由,真正让这两个厨子“分道扬镳”的是“肉骨头”引起的“冲突”。这与五龙痴迷于米,并在临终前决定带“米”回村的行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社会下层贫苦劳动者对生存的基础——食物最真实的态度,食物对于“农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他们的“根”。

对于这点,不难理解,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他们坚信:人与土地是融为一体的,土地上有人的气息,人的身上也有土地的气味,人在土地上出生,最终也要在土地上死去,他们是土地的儿女,土地是他们的至亲。

故而,食物就是农人的“根”,但以“食物”为“根”显然不如以土地为根来的直接、可靠,同时,对于“根”,他们普遍怀有自私的心态,如果再细致划分,可分为“饥饿”与“后饥饿”两个阶段。“后饥饿”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必須有一定物质条件。第一阶段两者对食物呈现出相同的特点:对食物的极度执迷和对饥饿的“恐惧”,这也能解释《米》中的五龙为什么会在米店前停下脚步并主动要求做“帮工”,但在“后饥饿”阶段,衣食无忧时,五龙却走向变态的一端,用“根”(米)充塞女子下体以获得施暴后的快感,这却是对以食物为“根”的“反叛”,食物丧失了基本的功能,成为五龙“娱乐”的工具。这在以土地为“根”的农人身上是绝不会出现的,但不幸的是,天灾人祸同时或交替出现,农人被迫由以土地为“根”向以食物为“根”转变,这不得不说是个悲哀。作者没交代黑厨子第二个阶段的状态,毕竟他第一个阶段都不能得到满足,但可以假设,他也会以另一种“变态”或极端的行为对待他的“根”。

前文说的主要“冲突”中,白厨子一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训”黑厨子,还通过“厨门行规”、“行厨经验”这两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压迫黑厨子。黑厨子这个老实木讷、拙于口舌的“逃难者”自然不是对手,虽然他极力辩驳自己知晓“管吃不带走”的“行规”,但对于白厨子的“经验”之谈,他只有接受。但他却在行为上体现着“冲突”,但他也是迫不得已,他极力克制自己不去想“那条肉骨头”,但对食物的“执迷”让他无法自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孩子对肉食的欲望,另一方面,是他以食物为“根”的本性所致,从白厨子的“经验之谈中”可看出,陈家之所以“铺张”,是因为进入到“后饥饿”阶段,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满足:家境殷实。同时,他还富有名望,这两者让他进入到更高一层次的追求:鱼必划水,划水九尾的“美食”享受。但幸运的是陈家并未有什么变态行为,从这个角度看,“饥饿”与“后饥饿”阶段之间也起着“冲突”,而这种“根”下的“冲突”,只有农人本身的阶段性跨度才能解决,那么,白厨子与黑厨子之间的“冲突”,似乎也并非那么激烈了。

二、执迷:相传的“隐忧”

但将《两个厨子》推向高潮的,是“孩子与佣人”的“冲突”,这里体现的就不单单是两个厨子了,他们之间只是成年人的“交锋”,假设全文到此为止,这篇短文的价值就得大打折扣,充其量就是反应“饥饿”题材的小说。然而将黑厨之子牵扯进来,这就是“两代人”的“冲突”了,它不仅意味着饥饿会代代相传,更意味着一种不可扭转的宿命感,这才是最可怕的。父子俩都是处在“饥饿”阶段,都拥有着相同的对食物的执迷,这在饥饿的年代是正常的,那么,我们还可以大胆假设,到黑厨孙子辈,没有了逃难与饥荒,他会不会依然保留这种执迷?食物对于他们,也许不仅仅是“根”那么简单,它演变成一种灾难,就像悲剧中的俄狄浦斯逃脱不了弑父娶母的“诅咒”一样,对食物的执迷也是无形的“诅咒”,这种“诅咒”让他们丧失自我,回归单纯为了食物动物本性,另一个“隐忧”是,即使转移到后一阶段,已形成的动物本性也很难排除,它转而以更深远的破坏力,在横纵剖面影响着人们,横向剖面产生的是“变态”的行为,纵向剖面是让他们的世代也染上这种“动物性”,如果人真的回归“动物本性”,这就可以说是文明的退步,人是在退化而不是进化,这样说来,现代人人所希望回归“简单、原始”的生活,也不远矣。

结语:

倘若对“饥饿”本身进行探讨,它是否只能是一个形容人生理状态的词?它是否可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饥饿”的延伸是对食物的执迷,但“世俗惯例”又把它放在人道主义的视野中考察,但把它作为社会的客观状态审视,它只具有中性意味,对“饥饿”的多义性解释,可以说是引起“冲突”的原因之一,而这背后,隐藏着每个人根深蒂固的“执迷”。

猜你喜欢
饥饿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饥饿症患者
向着“零饥饿”的目标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饥饿的地鼠
也谈医患冲突
回忆饥饿
一张饥饿年代的教师“特供证”
饥饿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