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思罗斯英译宋词中女性形象变异的原因探析

2017-08-22 02:43张小凯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宋词女性形象变异

摘 要:雷克思罗斯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他的“创意英译”在美国深受赞赏,他也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西渐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他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部分女性形象出现了变异。本文就他翻译的宋词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变异为研究重点,探析其原因。

关键词:雷克思罗斯;宋词;女性形象;变异

作者简介:张小凯(1987-),男,汉族,山东青州人,成都东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美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他受庞德的影响,对中国诗词充满了热爱,特别是女性诗词人的作品,进而他尝试对中国的古典诗词进行翻译,他的一生翻译了四部汉语诗集,其中以1979年他与钟玲合译的《李清照诗词全集》为标志达到顶峰。他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西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雷克思罗斯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女诗人的作品成为他的首选。在雷克思罗斯的译作中,许多女性形象都得以“忠诚”地译出,但他还创造性地译出了一些原作中不曾出现的新女性形象,如独立聪慧的女性形象、热情奔放大胆言爱的女性形象,而这些都是原作中未曾出现的。本文将从文化过滤和诗歌翻译观的维度对这个现象进行解读。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要实现完全的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是不可能的,因种种原因,误译是不可避免的,如文学误读、文化过滤等。文化过滤的概念最初是由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主要是出现在两种文化的文化交流中的。而雷克思罗斯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动本身上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由于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文化过滤就出现了。雷克思罗斯在译介过程中,也主动地进行了文化的过滤,他的文化过滤受到了他的母亲以及个人人生和社会运动的影响。雷克思罗斯童年并不快乐,而让他感到幸福的就是与母亲在一起的几年,他深受母亲影响。雷克思罗斯的母亲思想开放,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她的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思想影响了他。20世纪60年,新女权意识思潮出现,雷克思罗斯深处这个时代,并受这一思潮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强化了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意识。所以在他的译作中出现了聪慧独立、大胆求爱的女性形象,但这在原作中是不曾出现的。

“Youve made me all wet and slippery,/ But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Nothing happens. So stop/ Go and make somebody else/ Unsatisfied.” (Rexroth&Ling Chung, 1972:61)

这一首译作则描写了以为独立勇敢、敢于表达“爱”不够的女性形象,这首译作中的女性形象完全像是美国近现代的女性形象,不能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代,但雷克思罗斯就这样大胆的翻译了出来,文化过滤必然起了一定的作用。

译者的诗歌翻译观也会影响译者的翻译,它会指导译者进行翻译。雷克思罗斯作为著名的翻译家,也有着自己的诗歌翻译观。当雷克思罗斯翻译外国诗歌,特别是中日诗歌时,他会大胆的改变原作,突出他认为精彩的部分,忽视部分细节。雷克思罗斯的诗歌翻译观在他的作品《作为译者的诗人》一书中,他清晰而生动的表述了自己的诗歌翻译观。“将诗译成诗是一种同情行為——将自己与另一个人相认同,将他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我们知道,一位好的译者是不会对照文本逐字翻译的。他不是代理人,而是全力以赴的辩护律师。他的工作时一种特殊的请愿,诗歌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同化,看陪审团是否被说服 (Rexroth 1961:19)”。雷克思罗斯正是在他的诗歌翻译观指导下翻译的部分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出现了变化,他塑造了新的、原作中没有的女性形象。他翻译的朱淑真的《江城子·赏春》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把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俏无言”翻译为“Last night I was fulfilled in a dream./Speechless, we made love/In Mist and clouds.(Rexroth, 1972:45)”。 他把 “水云间” 这一意象理解为 “巫山云雨”, 而后者是暗示做爱,这与原作的意思大相径庭。 这种大胆言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人的古典诗词中是未曾出现的。译者就通过自己的理解,在他自己诗歌翻译观的指导下做出了自己的“辩护”,这种风格的翻译,对于性意识觉醒较早的西方人而言,这是符合他们的理解和观念的,这样就更容易吸引西方的读者。

雷克思罗斯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特别是宋词,在文化过滤后,经过自己诗歌翻译观的指导,他的诗歌翻译出来后,有的符合原作中的意象,有的则不同,正如文章所讨论的女性形象,他在译作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是在原作中完全没有,是译者进行了人为的塑造。

参考文献:

[1]Rexroth, Kenneth. The Poet as Translator (1959) [OL].

[2]Rexroth, Kenneth. Love and the Turning Year: One Hundred More Poems from the Chinese. New York: New Directi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70.

[3]Rexroth, Kenneth & Chung, Ling. Li Ching-chao: Complete Poems. New York: New Directi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79.

[4]李永毅. 雷克思罗斯的诗歌翻译观[J]. 山东外语教学,2006.

[5]郑燕虹.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猜你喜欢
宋词女性形象变异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变异危机
变异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变异的蚊子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