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存在方式中的“轻”

2017-08-22 02:52刘江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灵肉特蕾昆德拉

摘 要:沉重一直是欧洲文学所崇尚的传统话题,然而,文学家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生命的轻》,着重讲述了与传统话题截然相反的“轻”。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论述了人的存在方式中的“轻”,让人不能承受的不是沉重而是轻,小说中的“轻”侧重的是轻松。就像昆德拉所说的:“地球上没有任何主人,在空虚中前进。这就是存在不可承受之轻。”[1]小说的主题就是探讨人类存在方式中“轻”的价值与意义,而且通过思辨的哲学思维,指出人类生存的迷惑。

关键词:昆德拉;存在方式;轻

作者简介:刘江(1991-),男,陕西榆林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

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而后加入法国国籍,他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和富有深刻性的哲学内涵主题,让他成为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获得过国内和国外的许多奖项,他的著作有《玩笑》、《身份》、《庆祝无意义》、《生活在别处》《笑忘录》、《不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其中,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国际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性。该作品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中加入了作者很多辩证性的思考,比如说轻与重、灵与肉。同时,这种富有辩证性的思考带给广大读者的是思维的启迪和自我的反思,特别是对人类存在方式中轻与重的思考,为人类生存状态的困惑提供了一种辩证的解决模式。

(一)飘逸在轻重之间的托马斯

如果我们的生命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重复的,那就犹如铁打的真理永恒不变一样。但是,这一想法充满着冰凉和残酷。在这个具有永恒轮回的世界里,我们的一举一动中都要承担着不能承受的责任之重。这便是哲学大师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承受的生命之重的原因。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无法轮回的、复制的世界,生活不存在提前演出,我们也不能把它之前的生活和做仔细对比,更无法把它变的完美无缺后重新来过,于是,生命便开始在选择自由而没有重的状态下肆意进行,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得到属于自己的快感,可是,在我们的生命里,轻难道就是享受,重难道就是负担吗?

托马斯正是这一问题的代询人。他是一个离异多年的外科医生,拥有众多的情人,生活风流而快活。由于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使得他对女人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渴望而恐惧。在恐惧与渴望之间,必须找到某种妥协,这就促使他发明一套外遇守则,即“性友谊”。然而,事与愿违,在六次“偶然”之后,他遇到了特雷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对于这个认识不久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爱。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爱的责任。于是在不久之后就娶她为妻。

然而,当他们结婚后,他还是积习不改。为了不被妻子发现他的不忠,他经常偷偷私会情人。特雷莎无法承受现实,重返捷克,这带给他一大挑战,正是这时候他才真正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他似乎感受到她在告别时的那种清虚,他感到她的手在颤抖,他看见她一手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另一手用皮带牵着卡列宁,他想象着她把钥匙插进了布拉格的那套公寓的锁眼里转动,当门打开的那一刹那,扑面而来的是废弃的凄凉气息,而此时,这气息直钻他的心扉。思念如潮水不断涌动,一切的思绪都促使他立即回去找特雷莎。然而当他特雷莎身边后,他还是会经常偷情。通过对托马斯的心理描写,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矛盾的托马斯,一个在真爱与自由之间徘徊的托马斯。

人这一生在忙碌的追求,但他永远都不知道在追求着什么,那是因为自己不能和前世作参考,更没有轮回去完善自我。独自一个人好呢,还是和特蕾莎在一块好呢?托马斯走入了死胡同:一方面,托马斯是对妻子的爱不能放弃;另一方面,还要坚持自己的“性友谊”原则。在情妇眼里,他是一个心中对特蕾莎有爱但同时有罪恶感的男人,而在特雷莎眼中,他又是同情人偷偷约会的充满憎恨的男人。而托马斯一直在自己追求的自由和对特蕾莎的爱恋之间徘徊和思考。特雷莎之于他,不是妻子,也不是妻子,而是一个“被放在树脂深覆的篮子里,顺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婴儿”。在此状态下,托马斯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同情,汹涌的河水这么急,怎就忍心把她放在河里呢,任她游,任她漂呢!处于此景状态下的托马斯还没有意识到,比喻也可以让人感到危险。有时候,比喻可不是说着玩的,也许就是一个小的比喻,变成为人人追求的爱情。对于有自己原则的托马斯来说,选择与特蕾莎结合还是独自一个人,这绝不是简单的可以回答的爱情问题,而是关系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从来都是无所谓的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六个偶然之后,选择了“非如此不可”。特蕾莎回到了布拉格之后,托马斯自以为重新得到了自由,瞬时间觉得自己释放了,托马斯甚至觉得悲伤之后才是真正的快乐,感受到了生命之轻的意义。可是,好景不长,内心的沉重将他彻底击垮,渐渐的他明白了痛苦的意味,自己的生命不能承受虚无缥缈的轻。在他的反反复复的思考下,他下定决心去布拉格找特蕾莎,他不仅追回了特蕾莎,也追回了自己生命存在的重量。

轻与重的抉择普遍存在于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哲学上很清楚的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是,选择重好还是轻好呢,昆德拉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他只是一个问题的提出者并对其进行解释。总之,轻与重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我们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选择承担责任,这难道就能收到预期的沉重感?不,反而常常导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这轻松之中不也正蕴含着生命的沉重吗?

(二)在灵与肉之间挣扎的特雷莎

几个连续的非必然因素讓女主人公特蕾莎来到托马斯的世界,她就像是一个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着河流漂到托马斯床边的孩子。而特蕾莎的特质正是“孩子”。她虚弱、梦幻、眩晕,渴望灵与肉的统一,渴望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由于托马斯的表现,在她的世界里,充满嫉妒、恐惧,最终,她的特质把托马斯慢慢地带向了虚无。偶然性为特蕾莎营造了一个神秘的生存境遇,促使她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小说中塑造的世界,美貌和青春显得毫无价值,整个世界是由一个个冰冷的肉体组成的,然而,女主人公特蕾莎一直坚持认为可以通过人的肉体看到内心深处的灵魂。无论如何,特蕾莎的母亲始终认为人就应该生活在这个冰冷的肉体组成的世界里,无法回避,或者说,无法逃避。特蕾莎与母亲的想法刚好相反,她认为人应该去追寻内心深处的灵魂,所以他顺其自然地接受了托马斯,不过她只是形式上的突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追寻。当托马斯为自己的性友谊辩解时,她问道:“灵与肉难道真的可以分离吗?”她实在想不明白托马斯的所作所为,所以她一直经受着自我的内心拷问,让自己沉浸在无形的自责中。她为了灵魂,为了报复托马斯的肉体背叛,她选择了托马斯所谓的灵肉分离模式,从而倾向于“轻”。于是,她和工程师搞暧昧,当她们两的关系达到发生性关系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特蕾莎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对爱情的忠诚,就是对灵与肉统一的认可。小说的最后,特蕾莎和托马斯一起回到乡下,开启了他们的幸福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属于他们的幸福,一切犹如泡沫般破碎。生存亦是一场虚空。特蕾莎虽然一生都在追求灵肉合一,但是最终还是走向了虚无。

对于特雷莎来说,她的存在方式就是灵与肉的结合。然而赤裸裸的现实却促使她不断背离自己的信念,终至走向灵肉分离论。灵与肉的冲突普遍存在社会中,然而人类对此无能为力,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必要部分,它突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悖论,即人类讨厌在灵肉分离中生存,但是在现实中却只能以灵肉的妥协去谋取一丝丝安适,此外,昆德拉借此也对人类的分裂和异化作出了一定的批判。

注释:

[1]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以下凡出自本书的只表明页码,不再另行做注.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尤西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3]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6]卡尔维诺.未来文学千年文学备忘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7]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上海:三联书店,2003.

[9]米蘭·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作家出版社,1992.

[1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灵肉特蕾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素描)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道连·葛雷的画像》:灵肉斗争中的道德精神
杨抱槐
存在与超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骆驼祥子》的艺术比较
灵与肉的迷离恍惚
凌波微步
英国提前大选,特蕾莎·梅正在下一盘大棋
特蕾莎·梅——英国版“默克尔”
这闪烁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