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视角下的《哀伤的墙》

2017-08-22 11:48李志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阿敏象征主义人性

李志艳

摘 要:《哀伤的墙》以“巴以冲突”为背景,从平民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男人揭开妻子成为恐怖分子的秘密,挖掘恐怖的根源和展示人性的脆弱。这个作品可以从种族主义,符号学理论,创伤理论等角度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一系列意象,利用象征手法来深化主题。本文试从象征主义为切入点,剖析其蕴涵的思想内涵,继而揭示凸显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墙;意识;巴以;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一.引言

小说的作者是雅斯米纳·卡黛哈,阿尔及利亚当代文坛三雄之一,本名为穆罕默德·莫莱赛奥,曾经在战争中的军官经历,让他对战争、人性、生命等有了更深的思考,特别是对当代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冲突尤为关心。作为其作品当代东方三部曲中的一本,《哀伤的墙》是一个拷问人性、探究信仰的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敏,一位外科医生,拥有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一天,他的全职太太丝涵却是特拉维夫快餐店里的自杀式袭击者,他不顾危险,去揭开妻子如成为恐怖分子的秘密。最终发现自己的妻子以牺牲自己的方式贡献了自己的忠诚。最终阿敏走完与自己和解、与妻子和解、与亲人乃至整个民族和解的心路历程。

二.象征主义

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发源地。象征主义的种类划分都是按照其特征进行的,首先是一种极具普遍性和常用性的象征主义,诸如玫瑰象征爱情、夕阳象征垂暮等,而另一种象征主义则是作者赋予文学作品的一种独特内涵。在《哀伤的墙》中,多处都彰显了两种象征主义的运用。其中的意蕴丰富却又看似普通的象征因素让其完美地贴近了真实生活,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意象及其内涵

3.1医院与豪宅

医院和住所象征了权利纷争,身份认同,社交群体的缩影。为了成为以色列公民,阿敏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和谨慎的为人处世赢得了大多数同事的理解和尊重。一度被视为种族融合的典范。他们的住宅从能与狗窝媲美的劳工阶级的公寓迁移到了特拉维夫最高级的住宅区的豪宅。家里经常设有大宴宾客,也受邀参加社交聚会,在亲朋好友中,也有好几位达官显要,政府要员与军事将领,同时还有几位演艺圈的大牌红星。

恐怖袭击发生后,阿敏的世界倾覆了。遭到愤怒人群的谩骂和殴打。在医院里,他也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物,一些人写了请愿书反对他回医院,甚至建议政府撤销他的以色列公民身份。为此他肉体和心灵上都受到创伤。

外科医生和豪宅象征着他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外在东西与他渐行渐远,花了那么多年克服血缘出身加之于他的沉重偏见的努力化为乌有。的确如此,这座城市并非一切美好,种族歧视越来越普遍,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生活也并非那么快乐。

3.2耶路撒冷之墻

这道墙象征了巴以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差异,从而也筑成了人们的心墙。在一栋建筑的后方有一堵小墙,可以看到耶路撒冷的灯火及城内的清真寺尖塔和教堂塔楼。信仰筑就的分裂两个民族的高墙和无法沟通的人们。犹太民族曾经是巴勒斯坦土地上的早期居民之一,巴勒斯坦人们有着犹太民族的心态,正如那位隐士札伊夫所言“犹太人生而自由,像风一样,就像朱迪沙漠般难以攻陷。犹太人之所以忽略了划定国界,乃至于徒弟差点惨遭掠夺,那时因为长久以来犹太人一直相信应许之地 首先就应该是一处没有任何围墙的地方;他们认为自己的哭喊声能传得多远,视野也就应该看得多远。”不同的意识形态,加上缺少有效的沟通,导致了巴以冲突越演越烈。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巴以冲突的惨状:在杰宁,遭到包围的小村庄;一群群受苦受难的人,挤来挤去。由此可见,这座城里的这两个不同信仰区域,已被一道既亵渎,又悲惨丑陋的人造墙分隔。

3.3黑暗与光明

在象征系统的一般历史中,光明和黑暗的对偶成为了一对自然象征的代表。光是暗的对立面。黑暗象征着混沌与无序,而光给世界带来了秩序与光明。

妻子丝涵总是喜欢夕阳壮丽的景致。阳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尤其对于命运多舛,身在他乡的人。自从丝涵加入了组织之后,对幸福快乐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看透了巴以关系的紧张,巴以之间连绵的战事让无数无辜的生灵惨遭涂炭。人们的生命没有保障,但是她还有充满期待的,策划了自杀炸弹袭击,为了真主放弃了性命,也许她相信她的同盟会一直努力下去。

阿敏为了见到阿戴勒,连续七天被关在既无天窗也没照明的阴暗地窖里。这样无尽的黑暗阴冷的周遭的环境与阿敏当时的心境相得益彰。此刻,自从妻子自杀后,他的心智遭受了黑暗的折磨,承受了巨大悲痛,他更担心关系到自己尊严的问题,担心妻子有背叛自己的行为,此时他的世界里没有温暖,只有挫败感,内心一团糟。然后当他看到杰宁的惨烈,也许他理解了妻子的行为,当他得知妻子忠诚于他时,他释然了。

四.结语

小说中还有许多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事物,只有挖掘其深层意蕴,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这些象征的事物反映了巴以关系的紧张,野蛮残忍的行为集合了人性的劣根和脆弱,但是正如结尾所言,表达了对和平的恳求,巴以冲突问题亟待改善。不可否认,“以德报怨”,有效沟通,才是未来解决世界争端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冤冤相报。

参考文献:

[1]戴维森(著);刘志华(译).《中东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09.

[2]丹尼.卡瓦拉罗著,张卫东等译.《文化理论关键词》[M].[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雅斯米纳·卡黛哈(著);繆咏华(译).《哀伤的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07.第257页.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王晓敏.浅析巴以冲突持续的主要原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猜你喜欢
阿敏象征主义人性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人性的偏见地图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努尔哈赤侄子:野心过大命难保
阿敏
不好意思,你丑到我了
世间万事,皆有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