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突转”下畸形爱恋的悲剧书写

2017-08-22 14:45周博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突转循环死亡

摘 要:将《洛丽塔》抛开世俗伦理的标准,可发现小说浅层肉欲表达下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人物洛丽塔和亨伯特生活关系的深层暗含。本文主要以小说三次情节的“突转”为基點来分析洛丽塔和亨伯特随着不同情节转换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在多次“突转”后二人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突转”;循环;挣脱;回归;死亡;平衡

作者简介:周博(1992.8-),男,汉族,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郑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为俄裔美国作家,先后在俄美等国居住,所创作品尤以《洛丽塔》知名。《洛丽塔》在出版时遭遇种种指责,但其深刻的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最终赢得广大受众群体的认可,其中有对小说中表达的肉欲与审美界限以及性描写下的伦理道德等问题。本文着力于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的情节“突转”概念来分析小说人物洛丽塔与亨伯特的爱恋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向相反方向发展……指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1]

一、情窦初开时的顺从与荒谬

小说故事及人物关系简单,但作者巧妙设计了几次关键的情节“突转”,其中第一个是从亨伯特租住进洛丽塔家中开始。这一情节的设置使得亨伯特有了和洛丽塔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而正处情窦初开的洛丽塔对恋爱乃至异性正值好奇的阶段,所以二人的畸形爱恋顺理成章地有了契机并得以发展。然而,故事的发展并非使洛丽塔和亨伯特持续处于倾慕之中,而是戏剧性的安排了黑兹与亨伯特的突然结合,这使得亨伯特的计划得以更进一步。因为他并非真爱黑兹,只是这样可以更方便的与洛丽塔接触,随后戏剧性的“突转”出现在夏洛特发现亨伯特并非喜欢自己,而是暗恋洛丽塔,以至于在气急败坏出门时被汽车撞死街头。在这一段情节安排中,“突转”达到了极点,故事铺垫得以完成,人物选择与生活的荒谬性得到展现。可见,在情节的发展中,洛丽塔出现了由情窦初开到接受亨伯特的戏弄以及在现实重压下的无奈,而亨伯特则从初次的如愿以偿到开始幻想乃至希望黑兹死亡,从而他可顺理成章的以继父身份占有洛丽塔,事实确实如此。也正是基于此“突转”情节,洛丽塔和亨伯特的畸形爱恋得以展开,并为最后的悲剧出现制造了合理性。

二、循环漫游下的伪装与逃脱

当洛丽塔从露营地回来,故事巧妙的安排了其由继父亨伯特抚养,以致她不可能逃离亨伯特的掌控,继而跟随他四处漫游,于是有了汽车旅馆乃至各种场合的性爱,且这类生活模式完全像恶性循环。事实上,“流亡是很多人一生中不得不经历的一种行为……流亡源于被周围世界的边缘化和不合作,其表现就是一种在漫漫人生路上永远追求无以为家的状态。”[2]但是,在二人长久的生活中,洛丽塔年龄渐长,开始有了作为青春少女所憧憬的事物,包括对自由爱恋的表达与追求以及对特权的抵抗,继而她希望挣脱与亨伯特长久的漫游。而作为亨伯特来说,继父的身份使他有一定的合理性带领自己的孩子入住各个酒店,但他也并不想让洛丽塔是自己情人的身份被暴露,所以二人都在进行挣脱,一个是对恶性循环的挣脱,一个是对世俗伦理的挣脱。此是,作者巧妙设计了第二次情节“突转”,即洛丽塔在一次住院时离奇出逃,以致亨伯特四处寻找不得,故而二人的畸形爱恋就此结束,亨伯特也开始回归到世俗伦理所接受的正常婚姻组合,即与多塔结合。

三、走投无路后的回归与重燃

洛丽塔在与奎尔蒂私奔无果嫁给狄克之后,由于生活困难,只能以女儿的身份给亨伯特寄来求助信,这一情节的戏剧性出现又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恋再次唤醒,于是他毅然离开多塔。事实也正如亨伯特想象的那样,十七岁的洛丽塔已经不再是当年亨伯特眼中的洛丽塔——不再性感、体型臃肿且怀有身孕,汗毛明显且脸颊凹陷,并且伴随这种生理变化的洛丽塔也毅然表明她不可能与亨伯特回到从前,或者亨伯特如今还期望的那样。于是亨伯特给了她四千美元以后只能愤恨地想要枪杀他认为的罪魁祸首——奎尔蒂,结果如他所愿,奎尔蒂死于枪下。所以洛丽塔寄信给亨伯特这一情节的出现又再次造就了故事的戏剧性和“突转”性,即洛丽塔并不能在梦幻的爱恋中立足,于是只能草草落入尘世的既定规律,过上无奈的现实生活。而对于亨伯特,这一“突转”却使他又再次陷入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之中,但一切已经不是当年景象。

四、死亡书写下的延伸与平衡

小说某种意义上可算作一部具有深刻意味的悲剧作品,尽管死亡结局不能和悲剧相等,但梳理故事发现,从黑兹的以外死亡到奎尔蒂的被枪杀,再到洛丽塔的难产而死和亨伯特的病死狱中,每一个死亡都在让作品的悲痛性升华。

最值得研究的是故事结局安排为洛丽塔死亡,而其丈夫和女儿生。笔者大胆假设,即纳博科夫是否也在试图延伸一个新的洛丽塔,因为失去母亲的女婴同样不可知的是会不会又如其母亲一样陷入畸形爱恋之中。可见,纳博科夫应该也在试图表达一种恶性循环的未知,并想要表达一种美,即不正常爱恋之下,性欲满足与绝对爱恋表达的平衡界限。另外,亨伯特至死对洛丽塔的至爱行为也某种程度表明现实无奈只能寄托于精神之爱的弥补,于是“恋童癖”这种爱欲行为就和绝对之爱的坚守达成一种美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8.

[2]韩玉兰.《永远漂泊的旅者——解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流亡》[D].曲阜师范大学,2012:3.

猜你喜欢
突转循环死亡
于无声处的“突转”与“发现”
试论情感的突转与延伸
PDCA循环在持续改进领导教育质量中的应用
浅析英语词汇记忆策略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物质能量循环理论
《项链》教学内容再探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