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陈可辛“北上”的叙事策略

2017-08-22 04:25陈清楠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陈可辛人性

摘 要: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选择“北上”之路。是时代时局所趋,也是导演的主动选择。陈可辛对叙事人物采用模糊身份的策略,用“内视野”的形式让观众思考人性。努力消除两地的文化隔膜,成为“北上”探索路途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

关键词:陈可辛;人性

作者简介:陈清楠(1995.9-),女,汉,河南省商丘市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影电视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到“九七”回归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本土经济不景气导致香港电影市场的颓势。香港导演集体好莱坞发展却受挫。2003,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是一种政治制度上的保障。新世纪的中国大陆加入 WTO,促进了内地经济和电影业的发展。面对大陆电影市场和资金的潜力,香港导演集体北上寻求发展。陈可辛开启新的创作之路。

陈可辛一直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尽管题材变化,但依然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喜怒哀乐。

一、模糊身份的体现:主角不问出处

陈可辛北上之前的电影中的主人都有着确定身份和文化指向。绝大部分是香港人,《双城故事》里阿伦与志伟,《金枝玉叶》里顾家明与林子颖。也有大陆人,电影《甜蜜蜜》讲述了李翘和黎小军两位来香港南漂的大陆人,原本地域的不同给主人公带来的优势及劣势。北上之后地域只是沦为背景,选择了对人物身份的模糊与回避。

电影《如果·爱》中三个异乡人来到陌生的环境里相处得非常融洽。在《投名状》中,导演对人物身份以及历史背景采取模糊的介绍,让观众只知道故事是发生在清末的一次事件。《武侠》里历史的背景也是无从认知的。除去略带四川口音,徐百九的身份也模棱两可。刘金喜是自己选择隐姓埋名,有意识的对自己原有身份的回避和摒弃。《中国合伙人》里的成冬青,观众只知道他是一个来自贫穷农村家庭的孩子。至于他到底是来什么地方,影片并没有提及。

之所以会出现身份的模糊性。首先是因为对于一直生活于国外的陈可辛来说,对大陆的理解与认知还不够充分,陈可辛儿时的记忆停留在香港。在香港回归之前,香港人对内地人和内地的文化也是一知半解的。因此,陈可辛来内地拍摄电影初期考虑到对内地文化的了解程度,以模糊策略较为保险。也会省去思考口音或者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等问题。其次,这样做其实是隐去“港”这一身份从而可以进一步拉近内地观众的关系。可以让内地的观众在模糊中不再去考究影片的文化背景,而是转移到影片的故事中。

二、“内视野”:引领观众进入故事

电影叙事中,视角是一个很重要的意义生成要素。陈可辛的影片在视角上很多都采用了“内视野”的形式。“所谓人物的内视野,指在塑造某一人物形象时,贴近其身份性格以及具体处境,从而更为全面地多层次地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1]

电影《投名状》中,以姜武阳的内视野来讲述兄弟三人是如何结识、到义结金兰、到最后绝望地拯救,以这样一种内视野不仅可以让观众清晰快速地熟悉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轻易地深入到物的内心,姜武阳仿佛是一个记录者的任务,跟踪追寻大哥与二哥关系的变化,再参与到事件本身的叙事中。《中国合伙人》的视点又不同,是三个人的内视野。整个事件都由卷入事件的当事人来叙述。导演将三位主角的视点和内心独白来回穿插,多角度地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尽可能在矛盾冲突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场和行为。

三、背叛者的形象:对人性的拷问

陈可辛不同于以往影片中单纯的展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北上之后侧重于对人性的怀疑与思考。其实表达人性也是完成两地文化的融合。因为港片中的运用的是港式人文理念,但是内地是主流价值观。“港式人文理念是香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其表现为对极致个人的关注: 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即使是传统价值观衡量下的罪犯、匪徒、赌徒,也首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来关注你,这是港味价值理念的一个根本。这种理念不是用内地传统价值观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个人,而是用人本来衡量个人。”[2]

人性和港式人文理念具有相通性。表现主题仍然是内地的主流价值观,但是这个过程中是用人性的手段来表现,这样做两地都能接受了。通过展现人性中的丑陋面,以“背叛”的方式让观众思考。

在电影《如果·爱》中孙纳是背叛者。《投名状》中的庞青云、《武侠》中的刘金喜、《中国合伙人》中孟晓骏、《亲爱的》中的韩德忠。但导演的内视野都没有从背叛者的角度出发,都是给了另一个人充当“外人”代替观众进入故事。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把现实的残酷表达出来,而是更多的让观众自己去思考。所谓的背叛,也并不是违背法律之事,大多是观点的不同有不同的人生选择,这正是对人性欲望以及贪婪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的真实面。

结语:

陈可辛能够在时代与环境的变迁中做出相应的变通,走商业之路但也不忘艺术上的表达。虽然北上作品的题材不一致,但仍然表达了导演一贯以来的人文情怀。陈可辛的主题离不开感情和漂泊,这些是人类的共性,无关地域不同。但是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主旨的过度强调,问题的简单解决以及强行煽情等。但瑕不掩瑜,陈可辛依然是进军内地的香港导演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于丽娜.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中国电影叙事角度研巧[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2]趙卫防.从<黄金时代>与<亲爱的>谈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创新与融合[J].电影评介,2014.

猜你喜欢
陈可辛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中国女排》导演陈可辛:与“不婚爱人”浪漫22年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陈可辛不再执导《酱园弄杀夫案》
金城武手捧剧本羡慕嫉妒
功能与人性
跨越与融合,离散与回归——陈可辛“北漂”十年的文化审视和空间位移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