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只为面朝大海

2017-08-22 10:43周冰莹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自我

周冰莹

摘 要:德国导演托马斯·雅恩执导的电影《敲开天堂的门》通过主人公马丁和鲁迪两个身患绝症的人,临死前想去看一眼大海的故事探讨了生命与死亡,他人与自我两个方面,所体现出向死而生的哲理性命题,以及还原本真的人性诉求。

关键词:向死而生;他人;自我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一、生命与死亡——向死而生

影片开始便利用交叉蒙太奇设置了第一个悬念,交代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因为得了癌症而住进了同一个病房,成为了室友,由此开始了马丁和鲁迪生命的倒计时。马丁和鲁迪作为将死之人的人物设置,随着影片的发展也一步步的走向生命的终点。这就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这是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1]在马丁和鲁迪醉酒之后决定去完成生命中最后一个愿望,去看海。于是在平行蒙太奇编辑的第二个悬念,给黑帮老大送车的二人组来到了医院,而马丁和鲁迪阴差阳错的偷走了他们藏有100万马克的车。由此开启了被黑帮追杀,被警察抓捕的逃亡模式,馬丁和鲁迪是否能成功逃脱两派人马的追击,如愿以偿的看到大海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设置。在一个接一个悬念设置呈现在观众面前时,马丁和鲁迪原本都是兢兢业业工作的普通人,在多重来自死亡的逼迫下,在和黑帮,警察双方周旋的情况下,抢劫了银行,假扮警察骗取私家车,这些都是他们被激发出内在求生欲望的本能。

当马丁还给警察之前抢的不义之财时,他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之前抢劫的过往并要还钱给受害者所表现出的勇气;当他们将一百万寄给需要的人时,是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精神上诱惑的洒脱。被激发出的生命活力唤醒了他们之前沉睡的勇气和洒脱。当他们在发现一百万后,列出了自己的遗愿清单,却只选择了其中一项来完成。这是他们对人世的眷恋,是在死亡面前他们却懂得了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从而焕发出生命积极进取的意识和内在活力。在面对生命和死亡时,马丁和鲁迪选择了为实现美好愿望,“不断的挑战自我,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使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2]

二、他人与自我——还原人性本真

故事的主线是马丁和鲁迪两个将死之人,要在生命消亡之前完成去看海的愿望。去看海的冒险之旅也是走向生命终点的必经之路。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电影将这种本真的向死的过程化为故事情节呈现在荧幕上便是,温柔胆小的鲁迪为了给被病痛折磨的马丁买处方药时,面对医生的拒绝,愤怒地举起枪;而粗暴自大的马丁却为了让鲁迪穿上喜欢的衣服,在销售员挑衅的目光下,抢劫了银行;二人为了对方都褪去了自己身上的伪装,在死亡不断逼近的恐惧下,逐渐崭露出来人性中最为本真的一面。

影片中,马丁和鲁迪决定用100万马克,帮助彼此实现对方的一个愿望。就像临死前最后的疯狂,也像掉进大海的太阳,留下的是像烛光一样的灵魂。时日不多,他们末路狂奔。任性自我的马丁选择了送给母亲一辆凯迪拉克,这时的马丁成熟了。在瓢泼大雨中,马丁母亲满含泪水地看着这个许久没有回家的儿子,送给了她这个连驾照都没有的人一辆车,只是为了哄她开心。而正经严谨的鲁迪选择在了开着救护车去妓院嫖娼,完成他人生的遗愿。在众多性感妖娆的美女中,鲁迪选择了不再压抑自己的天性,放开曾经的羞涩自由与疯狂。影片虽然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现作为普通工薪阶层的马丁,可能工作一辈子的积蓄也无法支付那辆他想送给母亲凯迪拉克的价格,而鲁迪直接是开着救死扶伤的救护车去了妓院,这种荒诞化的处理将二人在濒死之前的情感也表现的含情脉脉,在将人生表现得那么不靠谱之后,曾经粗犷的马丁变得细腻,曾经懦弱的鲁迪变得不羁,他们都在死前做了不同的自己。他们都抛弃了之前在他人眼中自己的身份定位,而是表现出人性中最为真实的自我。

影片结尾,二人走到了公路的尽头,看见了灰色的天空,波浪起伏的大海,鲁迪最后说,我已经没有什么害怕的了。的确,在大海面前,他们完成了对天堂中关于大海这个话题的实践,即他们曾说,如果没见过大海到了天堂都没有谈资。这两个人对大海有着有如诗人般的天真和幻想“海上的落日,在没有跳进海水前变成血红的火球,人们谈论这自身所感受到的强烈感和大海征服世界的气魄,灵魂深处的火焰才是永恒。”在承载着生命和梦想的大海面前,回归到人最初的纯真状态的马丁和鲁迪敲开了天堂的大门。

结语:

导演将两位主角的人物设置为将死之人,以完成临终遗愿为线索,将死亡带来的恐惧转化为人性中的本真,从而赋予诗意而温存的表现方式,诱发人们对美好愿望最高级形式的鉴赏,引导人们获得精神家园的归返,体会生命的存在意义和反思灵与肉的轻与重。

注释:

[1][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51.

[2][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51.

猜你喜欢
自我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
中国商业广告中的“自我”呈现
对戏剧艺术表演中自我与角色关系的探究
从皮埃尔·阿多的批评看福柯晚期的主体观念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