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学习经验,提升数学思维

2017-08-22 14:23林玉茹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把握联系经历

林玉茹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对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让我们的学生带上数学的眼光 积累审题的经验;经历数学的体验 积累探究的经验;把握课堂的“错误” 积累解困的经验;联系生活的知识 积累解题的经验,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新的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带上;经历;把握;联系

一、带上数学的眼光,积累审题的经验

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活动。而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数学课上,我们的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但是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结合数学科的特点,带上数学的眼光,积累审题的经验呢?

现在的数学新课的教学中,教材都是有相关的主题图辅助理解新课的内容学习。在常态的教学中,我们的数学教师们都喜欢利用主题图的揭示新课及教学例题。课堂上老师一般会提出:从图上你得知了什么?然后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回答出自己看到的内容。最后通过老师的指引还是会回到教学的内容上,这样的审题、审图,范围广、费时长、目标不明确、审题效果差。如果我们稍作改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谁能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找数学信息时,你关注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点拨、总结审题、审图的方法经验:审题审图时认真仔细地看清每个数字、符号及每一句话更应该关注题中、图中的数据,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图形中线段、角之间的确切联系,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这样既缩小了审题的范围,降低了难度,而且审题的方向就更加明确了。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经历数学的体验,积累探究的经验

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要提供一个好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如我区范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一画三角形——学生独立画;二画三角形——学生指导老师画;三画三角形——学生用心再次画。四画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根据概念和画法重新再画一个三角形。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概念的形成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去获得的实践教學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四画”、“四看”、“四想”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广泛的探究经验。

三、把握课堂的“错误”,积累解困的经验

学生的学习是和错误相伴的过程,错误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反映出学生思维的认知发展水平、行为习惯以及意志品质的状态。在有经验的老师眼里,学生的“错误”是美丽的。在学生的眼里, “错误”是可怕的。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把握好课堂的“错误”,正确认识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积累解困的经验呢?

在三年级下册计算课的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面对看似简单的计算,实际对于初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运算第2层时把几十当成乘几,或将因数弄混淆导致出错。教师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经验,在教学14×12的竖式写法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把计算的过程用竖式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通过巡堂找出不同错误的竖式。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谁对谁错,而是把所有的不同错法的竖式板演。把评价的主权交还给在座的学生。学生通过结合数位、算理进行评价、分析,不断地完善,最后总结出正确的方法。这一经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更好地把握了课堂的“错误”,积累解困的学习经验,战胜“错误”!

四、联系生活的知识,积累解题的经验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与形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存在形式,因而专门反映数与形规律的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无所不在,无处不用。数学广泛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

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题目:一个工程队要运走一堆15吨的沙子,一辆货车的载重量是4吨,请问这辆货车一共要运几次才能运完?如果学生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在解答这道题时,学生只知道:3次余3吨。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联系生活的知识,转化解题的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对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于是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获取具有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通过积累学习经验,提升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毕泗建编著.《让课堂更有魅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

[2] 吴正宪,周卫红.《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01

[3] 施勤,柴林喜编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2

[4] 王福强著.《经营你的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九项修炼》.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1

猜你喜欢
把握联系经历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浅谈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把握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经历与感悟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