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要比在山清

2017-08-24 22:20白雁尹有文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丁文江中研院淞沪

白雁+尹有文

201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四枚,其中一枚展示的是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野外考察的景象。

今年是我国地质学大师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丁文江先生的出生地江苏泰兴举办多项活动纪念这位乡贤,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回顾这位“新时代徐霞客”的卓越成就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1935年12月5日晚上,在湖南进行地质考察的丁文江赋诗数首,其中一首《麻姑桥晚眺》写道:

红黄树草留秋色,碧绿琉璃照晚晴。

为语麻姑桥下水,出山要比在山清。

小诗写就一个月之后,丁文江不幸殉职于考察途中。这首七绝在日后流传甚广,尤其“出山要比在山清”一句,成为许多人珍爱的座右铭。

“出山要比在山清”,这朴素的七个字可谓丁文江一生清廉品行的最佳写照,也彰显了他的家国担当。

丁文江从海外学成归来恰逢民国肇始。当他满怀热情准备效力祖国时,却发现自己其实身处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

身处乱世,丁文江不愿做袖手旁观者。他鼓励青年人从政,一再批判好友胡适“不谈政治”的主张,他乐观地相信“只要有几个人,有不折不回的决心、拔山蹈海的勇气,不但有知识而且有能力,不但有道德而且要做事业,风气一开,精神就要一变”。

正是抱着改良政治的初衷,1926年,丁文江就任上海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一职。他一上任,即公开表示:“我敢说我对于淞沪市政,没有丝毫私人利害夹在里面……我来担任这个职务,绝不想弄一笔钱,买一所房子享清闲福气。”在总办任内,亲戚朋友请托谋职者数不胜数,丁文江一不想培植私人势力,二不愿任人唯亲,将他们一一打发走了。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丁文江在总办任内的工作,为上海市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许多努力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八年后,也是抱着对国家有所作为的初衷,首屈一指的地质学家丁文江,暂时搁置了自己的专业,受聘成为中研院总干事。他相信,在他的努力下,能够“把这个全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关,重新建立在一个合理而持久的基础之上。”

继丁文江任中研院总干事的朱家骅,曾中肯地评价丁文江的从政:“他不但是一位地道的科学家,而且极有行政能力,是学者中少有的奇才,他热心政治完全出于爱国思想和责任心,绝非世俗一般热衷功名利禄。从淞沪总办任上下来,他依旧两袖清风,不愧书生本色。”

丁文江两袖清风,朋友们有目共睹。傅斯年在1936年撰写的《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中说:“他从来不曾坐过免票车,从不曾用公家的费用作私用,从不曾领过一文的干薪。四年前,资源委员会送他每月一百元,他拿来,分给几个青年编地理教科书……经济委员会送他每月公费二百元,他便分请了三位助理各做一件事。”

不重金钱的丁文江其实非常需要钱。他从欧洲留学归来后,便担负起了几个弟弟的学费,其开销超过了他收入的一半,但他毫无怨言,总是量入为出,从不欠债。四弟丁文渊留学欧洲花费颇多,好心人劝丁文渊向教育部或江苏省申请官费,因为时任留学生监督的沈步洲、教育部次长袁希涛都是丁文江的朋友。

丁文淵写信给丁文江商讨此事,丁文江回复四弟,大意是说:“照你的学历以及我们家中的经济情况,你当然有资格去申请……不过你应当晓得,国中比你更聪明,更用功,更贫寒的子弟实在不少。他们就是没有像你有这样一个哥哥能替他们负担学费。他们想要留学深造,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争取官费。多一个官费空额,就可以多造就一个有为的青年。”二十年后,胡适将此事写入了《丁文江的传记》。

(卧龙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5月1日)

猜你喜欢
丁文江中研院淞沪
地质勘测奇才丁文江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与疾病和平相处
上海史料展纪念淞沪抗战89周年
丁文江看病
丁文江看病
十年农村:民国时期中研院与满铁无锡农村调查比较研究
马英九终于批准“中研院院长”辞职
上海市民日记中的“八·一三淞沪抗战”
“八·一三”淞沪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