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花灯制作”在校外教育中的活态传承

2017-08-26 13:36葛曙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灯彩活态花灯

“非遗”是我们的祖先以日常生活的运用、传习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作为地域性非遗文化,目前非遗“花灯制作”活态传承存在缺乏社会支持、缺乏课程体系、缺乏教学创新、缺乏师资整合等制约因素。要解决非遗“花灯制作”活态传承问题,可以依托校外教育力量,采取社会“整体支持”优化传承环境、浓厚传承氛围,通过课程“系统开发”明确传承目标、完善传承内容,通过教学“活力创新”改进传承方式、增加传承内涵,通过师资“内外融合”壮大传承队伍、提升传承质量,从而针对少年儿童开展特色性创新性传承活动。

花灯制作活态传承校外教育少年儿童“硖石花灯”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的祖先以日常生活的运用、传习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但它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而要实现非遗“硖石花灯”制作的活态传承,首先就得从少年儿童入手,少年儿童是非遗传承的希望,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了提出非遗传承“儿童第一”的理念。非遗有着很强的文化属性,通过非遗学习,正可强化少年儿童操作素养、思辨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加文化认同。但将儿童列为活态传承的后备军尚未得到各界的认同与重视。学校教育即使能提到某些非遗项目,大多蜻蜓点水。校外教育如青少年宫、文化馆、社区等正可以填补学校非遗教育的空白,发挥非遗活态传承的阵地作用。

一、非遗“花灯制作”活态传承的现状调查

非遗“花灯制作”活态传承,主体首先是人。在“以儿童为中心”理念指导下,我们从课程、教学、师资等角度入手,通过“花灯制作”文化传承现状调查问卷与访谈等对问题进行了梳理。根据课题需要,课题组先后对800名学生和90名海宁市灯彩艺术研究会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学生中年龄最小为9岁,最大为15岁,农村学生30%。学生卷发出800份、收回800份,有效卷758份,有效率94.75%。成人卷发出90份,收回89份,其中有效86份,有效率95%。学生卷主要侧重于对花灯艺术的了解、对花灯制作工艺的了解、对花灯风格的喜好、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学习花灯制作的意愿。对民间灯彩艺术研究会会员,主要侧重于基本信息的分析、对非遗传承的政策的满意度、对普及推广非遗的态度、难度,参与少儿“花灯制作”辅导的意愿等。

二、活态传承视野下非遗“花灯制作”存在的问题

1.社会无支持,导致“花灯制作”传承乏力

“花灯制作”的传承,与政府能否推动,社会各界能否积极介入、支持密切相关。先看学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花灯制作”作为地域性非遗文化,在少年儿童中具有一定的知晓度。知晓该项目的为79%,不知晓的21%。不知晓该项目的学生,大部分是乡村与外来学生。由此可知,信息获得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从了解信息的渠道(多选题)看,“从长辈那里听说的”占44%,“学校老师教的”占17%,“从灯彩展会了解”占53%,“从博物馆和书上了解的”占18%,多渠道获得信息占15.6%。学生获得花灯知识和技能,感受花灯文化魅力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社会。再看对花灯制作艺人的调查,86人中,63人从各种社会活动或民间师傅传授获得知识技能,占73%。从上述数据可以知道,社会氛围、社会活动、校外民间机构的作用非常大。而近年来政府主办的大型灯会取消,中小学又不具备开设花灯制作的条件,传承阵地缺乏,参与学习花灯制作的人数就大幅减少,严重制约了花灯制作的活态传承。

2.课程无体系,导致“花灯制作”传承乏力

“花灯制作”传承乏力,课程、教材是重要因素之一。海宁市灯彩研究会曾于10年前,编辑了一本简易教材,但该教材缺乏以“儿童中心”为视野的理念,更缺乏课程的核心要素,无法让儿童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花灯制作”的历史源流、文化背景、制作工艺等。目前,非遗“花灯制作”授课老师主要还是依托民间艺人。灯彩教育基地授课完全不依托课程教材,依旧属于老师想到什么教什么,缺乏系统性,更缺乏稳定性。

3.教學无创新,导致“花灯制作”传承乏力

“花灯制作”传承乏力与教学因素制约密切相关。一是传统的“花灯制作”师徒传承模式,依赖于民间老艺人手把手的教习,其传承规模无法扩大,限制花灯制作技艺传承,学生无法形成学习成长的共同体。二是传统意义上的花灯制作老师,大多来自民间,除了专业做花灯的老师傅,更多的业余艺人来自各行各业。不论是哪个类型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只会教一些步骤、做法,从教学角度讲,存在缺乏理论基础、分期目标不明确、实施的手段和策略不契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很难适应现代少儿的学习需求。

4.师资无合力导致“花灯制作”传承乏力

“花灯制作”传承乏力与教学师资因素密切相关。民间艺人具有娴熟的制作技能,但如果以一个教师的要求来衡量,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年龄较大、普通话不标准、不懂得儿童心理学,缺乏课程体系概念等。民间艺人普遍认为,应该注重传承人的培养,但仅有热情显然不够,没有参与平台、没有教学经验,这些都成为制约因素。另外,少年宫、学校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于花灯制作的技艺不甚了解。

三、非遗“花灯制作”在校外教育中活态传承的对策

1.“花灯制作”的社会“整体支持”策略

少年儿童学习花灯制作,活态传承非遗文化,需要政府重视,各界推动,营造良好的氛围优化社会环境。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都非常重视非遗传承的社会环境。如韩国政府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要求中小学生体验民俗文化。学生收集、学习民俗资料和文化遗产以及体验传统民俗,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认同,强化了弘扬和传承的意识。并把这一经历与考试成绩同时纳入升学考评。根据我们的实践研究,以我国目前状态,我们认为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优化环境:

(1)强保障,拓展校外传习阵地

活态传承需要活动阵地、硬件条件。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当提供保障。在学校教育受限的情况下,校外教育如青少年宫正好可以发挥平台作用,开展校外少儿花灯制作活动,达到传承目的。目前各地的公共设施比较完备,除青少年宫外,可以在图书馆、文化馆、社区等开辟一定的场所,投入一定的设备设施和资金,展示花灯文化并开设实践课堂,让少年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花灯制作”的环境,保障非遗传承,这本身就是对相关场馆及社区文化的一种提升。

(2)重组织,丰富校外传习形式

要高度重视发挥各种校外社会力量的组织作用,整合资源,联手推动。如文化局、文联、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联手推出展会,增加少年儿童对“花灯制作”直观感知。

(3)借“网”力,浓厚校外传习氛围

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不可回避的一点是,现在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很难离开网络。利用网络推开少年儿童“花灯制作”学习工作,契合时代,收效良好。通过网络,展示“硖石灯彩”的历史文化,图片展示的效果远胜博物馆。通过网络开展知识抢答,充满趣味不觉枯燥。更有老师、家长通过微信等自媒体把孩子的学习成果展示出去,扩大了非遗“花灯制作”的影响。

2.“花灯制作”的课程“系统开发”策略

(1)“动手+动脑”——二维目标体系

在开发宫本“花灯制作”课程教材之前,通过邀请民间艺人、科研专家、本宫教师骨干等开展研讨,确定并撰写“花灯制作”教材课程纲要,确立“花灯制作”宫本教材的两维目标体系,一是动手操作实践体系,外显为“花灯制作”实践活动体系;二是头脑思维训练体系,内蕴为少年儿童思维与智慧的发展体系,以两维目标体系的确立,确保“花灯制作”宫本教材编写有高度、有创新、有亮点。

(2)“传承+创新”——双向内容体系

在确立“花灯制作”校本教材内容体系时,确立传承和创新双向体系,一是传承体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历史为视角,继承历史,向上溯源,在“花灯制作”的核心技术方面,保留原汁原味;二是创新体系,创新传承技术,更好地采用现代教学方式,并采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推广扩大花灯制作,实现花灯制作的再发展,这是提升“花灯制作”非遗项目的生命力。

(3)“活力+分享”——二元评价体系

突出活力与分享两大评价特色,建立二元评价体系。一是活力评价,花灯制作不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操作方法,体现活性传承特色,教材指向的对象是孩子,确立以孩子为中心的服务、教育评价体系;二是分享评价,通过创新性的分享评价,变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变结果评价为展示评价,在肯定孩子、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儿童的自主创新能力。

3.“花灯制作”的教学“活力创新”策略

(1)做中学——传承技能,强化操作素养

通过公益性“灯彩制作”培训班、“少儿灯彩艺术制作社”等组织形式,稳定地开展校外“灯彩制作”传承工作。以“做中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突出实践,突出体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对“花灯制作”中较为核心的绘、刻、拗、扎、糊等技法初步掌握,强化操作素养。

(2)研中思——传承殊能,提升思辨素养

以“研中思”理念创新教学过程,突出研究,突出思考,突出思维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鼓励孩子创造性思考问题,既要理性思考,严谨操作,掌握和理解花灯制作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与方法。比如,在《传统宫灯的制作》一课中,老师一方面对于每一条边的边长提出精细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学生实践中发现,有的边会变得高低不一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差异。一个创意花灯,需要从构思、材料的寻找、制作骨架,绘制灯片到美化灯饰,整个过程当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不仅要做成一个花灯,还要在花灯制作中有一定的理念和表现手法,比如说环保概念、节能概念、传统文化的植入与展现等等,需要他多种能力的整合,从而达到培养儿童边思考边制作边创造的能力,提升思辨素养。

(3)玩中悟——传承智能,厚实文化素养

校外教育特别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从我们的实践可知,以“玩中悟”理念传承特色活动,对于“花灯制作”这一传统而复杂的非遗工艺适应儿童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其主动学习的过程。我们将灯彩制作的各种知识、各道工艺程序进行分解,把每一个步骤与趣味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边做边玩,边玩边悟。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电脑三维花灯设计”活动,是用现代科技融合传统艺术的一种大胆尝试,这既符合世界發展的趋势,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

4.“花灯制作”的师资“内外融合”策略

(1)涵养内智——少年宫内优质师资的培育

涵养内智,狠抓宫内“花灯制作”师资队伍建设,立足科研培训、实践培训、文化培训等,从思想认识、文化知识、操作常识三个方面入手,把少年宫内部教师培养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非遗传承人。如,在教师中开展“花灯制作”核心技术比武等活动。近两年,依托灯彩研究会民间艺人的指导,青少年宫年轻教师学灯彩、做灯彩、教灯彩,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不断提升灯彩制作水平,为参与灯彩传承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巧借外智——少年宫外优质师资的引入

巧错外智,夯实非遗“花灯制作”民间师资队伍建设。借助文化条线力量,联合非遗办、灯彩协会,通过科研讲座、课程理念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技能研讨等组织师资队伍。作为校外活动阵地,青少年宫以及社区的力量是单薄的,开展少年儿童“花灯制作”传承,必须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来共同参与。非遗传承人的参与,既带动了教师,又保证了传承的质量。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观摩,让他们逐步适应课堂教学规范、熟练运用各种电教设备,提高民间艺人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建成民间传承人师资库。

(3)内外交融——宫内宫外优质师资的互补

内外交融,优化和互补宫内宫外教师的优点。整合各种资源,让老艺人对宫内师资进行培养,如以“师徒结对”形式,向民间艺人拜师学艺,把他们变成“二级传承人”。有了这样的梯队,便于广泛推广“花灯制作”教学实践。而当老艺人给儿童进行辅导时,宫内老师可以以助教身份协助管理引导学生。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挖掘人才,发现和培养对灯彩教学有兴趣的老师,让他们成为校外教育外聘教师,充分发挥校内教师懂教育、校外艺人懂技术的优势,整合互补、壮大队伍,为非遗“花灯制作”在校外教育阵地上得以传承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儿童意识”——从日本民俗活动中得到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8,(09).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搜狐教育,2016-9-14.

[3]徐娉婷.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腾讯文化,2015-10-04.

本文为201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制作”在校外教育中活态传承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执笔:葛曙明;课题编号:2016SC343。

猜你喜欢
灯彩活态花灯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看花灯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挂花灯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Surgical method choice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 transduodenal ampullectom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做花灯
闹花灯
活态文化